城堡
宁夏长城的走向弯曲多变,所过地形复杂,故长城沿线屯兵城堡的分布亦各具特色,或坐落在荒漠之中,或处于高山之下,或俯瞰洪流,或雄踞交通要冲。
城堡由城池和堡寨组成。明代宁夏镇的五路长城分布直接影响着宁夏镇的军事组织建制与城防的布局。就军事组织而言,明代在宁夏设有卫所建制,宁夏镇(今银川市)为军事重镇,是著名的五卫城(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
明代宁夏镇城的前身是西夏政权的都城中兴府,即今银川市。蒙古军队攻灭西夏后,中兴府城一度空废。元中统二年(1261年)设西夏中兴路行中书省及中兴府路,治所均在中兴府城。后中兴府路改为宁夏府路,中兴府城遂改称宁夏府城。据史料记载,元末因战乱不断,人不安居,城池难以守备,即弃其府城西半,修筑东城区,“城墙高三丈”。明洪武三年(1370年)设宁夏府治。正统年间(1436~1449年),因府城人口繁众,修复原弃守西半部城池,时称“新城”,并甃以砖石。修复扩建后,“城郭高三丈五尺,基阔二丈”。环城引水为池,池深二丈,阔十丈,水四时不竭,镇城有六座门,东称清和,西称镇远,北称德胜,南称南薰,西南称光化,西北称振武。城墙东、西、南、北四角建有角楼。六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分别为清和楼、南薰楼、光化楼、镇远楼、德胜楼、振武楼。清和门、镇远门、光化门、振武门之外建有月城,城上建有城楼;南薰门、德胜门之外建有关城,时称南关门、北关门。南关门称昭阳,北关门称平虏,关门之上均筑有门楼。另外,还有85座悬楼、70座铺楼。整个城郭门楼、角楼及悬楼、铺楼之设,共计达171座,雄伟工绝,“以致炮铳俱列,闸板飞悬,火器、神臂之属制备,极其工巧”。如此规模建设和设防,一显九边重镇之威武。
镇城内设藩封王府8座,即庆王府和真宁王府、弘农王府、丰林王府、巩昌王府、寿阳王府、桐乡王府、延川王府。其中,“庆王府萧墙高一丈三尺,周围三里,有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三座”。王府内有承运殿、后殿、王宫、宗庙、书堂、迎薰阁、延宾馆、逸乐园等建筑。王府就位于今新华东街以北,解放东街以南,中山南街以西,朝阳街以东,设承奉司、长史司、仪卫司、纪善司、典膳司等机构。此外,城内还建有都察院、太监宅、帅府、总兵官宅、公议府、按察司及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等30多处公署、官邸和卫所。
镇城内还建有文庙、儒学、书院、射圃、演武亭等学文习武场所。有坛祠庙宇寺观20多处。设杂造局、兵车厂、神机库等。官营兵器制造作坊有熙春、毓秀、清和、永春等32处街坊市集。镇城内外,建有丽景园、金波湖、南塘、小春园、静得园、寓乐园、凝和园等53处景观。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兵变,水浸城圮。次年,巡抚周光镐、杨时宁、黄嘉善、崔景荣相继重修“,城楼渐复旧制,仍为巨镇伟观”。
宁夏镇除直辖五卫外,辖地又分五路,即南路邵刚堡、北路平虏、中路灵州、西路中卫及东路后卫,各路参将分别驻守于邵刚堡、平虏城、灵州城、中卫城及花马池城。这五处地方是当时宁夏北部的边界要地。
邵刚堡,即今青铜峡市西北邵刚堡村。洪武中筑堡,东门一。正德五年(1510年),总制杨一清奏设守备官,驻大坝堡,为宁夏南路。后来,宁夏南路守备移驻本堡。
平虏营城,即今平罗县城。明永乐初筑土城,名平虏城,置军马哨备。弘治六年(1493年)因居人繁庶,拓筑新城,周3里,高3.5丈,东西长,南北短。正德五年(1510年),总制杨一清奏设守备官,为宁夏北路。嘉靖三十年(1551年)七月,改分守北路守备为分守北路参将,仍驻平虏城,并建立平虏守御千户所。
灵州城,即今灵武市旧城。明代灵州城受黄河侵蚀的威胁,曾三次迁移。洪武十七年(1384年),灵州城被河水冲崩,唯遗西南一角,遂在故址北7里许另筑新城,开设守御千户所。永乐中,设守备衙门。宣德三年(1428年),城再次湮于黄河水,又在其东北5里处建设新城,此为灵州城第二次迁移。景泰三年(1452年)增筑州城。弘治十三年(1500年)增筑南关。“城并南关,周围七里八分,高三丈,池深一丈,阔五丈,城门三道:南称弘化,北称定朔,西称临河,上皆有楼。”嘉靖九年(1530年),总制王琼奏设分守宁夏中路参将,开府于灵州城,调原小盐池参将史经驻此,兵备副使亦驻此城。万历五年(1577年),巡抚罗凤翱又将州城用砖石包砌,“城墙高三丈一尺,基厚二丈五尺,顶厚一丈五尺,增置东门,称澄清,西门改称孕秀。四门上皆有楼,外有月城。角楼四座,环楼四座,门台四座,环城河深一丈,宽三丈”。明史称灵州“北控河朔,南引庆凉”,属“西陲巨屏”,是塞上著名军事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卫城,即今中卫市所在地。元代为应理州治,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州。建文元年(1399年)置宁夏中卫,属陕西都司,遂为河西重地。宣德初,以守备驻此。正统八年(1443年),兵部尚书王骥奏请设立分守宁夏西路左参将,开府于此。卫城原周回4里余,正统二年(1437年)都指挥仇廉主持扩建为五里八分。天顺四年(1460年),参将朱荣再度扩建,“城墙增高为三丈五尺,护城河深一丈,开东、西二门,东称振威门,西称振远门”。周回约有7里。嘉靖二年(1523年),参将周尚文开南门,称永安门。万历二年(1574年)以砖包城,成为宁夏西路最坚固的城池。属“左联宁夏,右通庄浪,边陲之要路也”。
花马池城有新、旧两址。旧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北大池北侧。据《嘉靖宁夏新志》载,明正统八年(1443年)置花马池营,调西安等卫官军更替操守,为宁夏东路,设右参将分守其地。城在长城外,塞外花马盐池北,孤悬寡援。花马盐池,即今鄂托克前旗南境的北大池。花马池旧城就在其北。到天顺年间放弃旧城,在其南方另建花马池营新城,即今宁夏盐池县城。弘治六年(1493年),巡抚都御史韩文奏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二年(1507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改千户所为宁夏后卫,调西安、庆阳并宁夏招募士兵防守,属陕西都司。
花马池城周回7里余,高31.5丈,池深1.5丈,阔2丈。开东、北二门。正统八年(1443年)以后,分守东路参将衙一直驻此。嘉靖八年(1529年),三边总制王琼,由固原镇来到花马池,教练诸将“演摆墙拒战之法”。嘉靖二十年(1541年)后,三边总督在每年“防秋”之时移驻此城。万历八年(1580年)砌以砖石,史称花马池城,具有“灵夏肘腋,环庆噤喉”和“全陕要地“”关中要冲”的战略地位。
固原卫(镇)城是固原内边上的重要城池,成化年间在原州地设固原卫(镇)。明景泰元年(1450年)筑固原内城,周回九里三分,高、宽各三丈五尺。景泰三年(1452年),三边总制秦紘又主持修筑关城(外城),“高三丈六尺,底宽四丈,顶厚二丈三尺,周围十三里七分。开四道城门,东为安边(保宁),南为镇泰(镇夷),西为威远,北为靖朔”。弘治十五年(1502年)改开成县为固原州。万历九年(1581年)外城以砖包砌,砖城墙基部共有7层石条,“石条各长五尺至六尺,宽二尺,厚六寸”。设角楼、捕房、护城河。城墙顶部加修锯齿形护城垛3600多个。这座城池位于六盘山麓,地处交通咽喉要地,古称其地为“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
明代宁夏镇、固原镇的卫所之下,又设有堡寨与烽堠。
堡寨由堡与寨两部分组成。今宁夏境内众多堡寨,多为明代修筑,遗址也多有存留。堡寨是明代卫所与屯堡制度的产物。堡寨建筑形式一般呈方形,重要堡寨城墙用砖包裹,四周掘有护城壕堑,门口筑有瓮城。堡寨也是平战结合的产物,平时储蓄粮食和饲草于堡中,战时人员和牲畜全部集中堡内,合力固守。许多堡寨本无地名,即以最早驻守军官姓名命名,另有堡名反映了对立的民族关系,也有堡寨多以所处地理山川位置命名。堡寨隶属于卫所,由守备、操守领兵屯守。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宁夏镇各卫所共辖堡寨90多个,固原镇各卫所共辖堡寨40多个。
烟墩与战台
明朝称烽火台为烟墩,且筑烟墩达到高峰。
明代的长城沿线烟墩更多,可谓山川遍布,处处林立,相望相守。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宁夏左屯卫就领烽堠53座,从烟墩的名称和排列次序看,基本上是沿贺兰山各口从北向南排列。又据《万历朔方新志》载,宁夏镇所辖地方共设烟墩596座。
明代用烟墩传递军情较前代也有所改进。遇有敌情,白天举烟,夜间放火时,都加用硫黄、硝石助燃。放烟时同时鸣炮。据说鸣炮一次,沿边传至城镇。若敌不退,每一小时照前举烟鸣炮一次;若敌出境,白天举空烟,夜间举空火,不鸣炮。后来,又在烟墩上竖立高杆。敌骑若在30~100骑,白天悬黄旗一面,夜间悬灯笼一盏;敌200~500骑,白天悬青旗一面,夜间悬灯笼2盏;敌600~1000骑以上,白天悬皮袄一件,夜间悬灯笼3盏;敌6000~10000余骑,白天悬青号带一条,并燃烟,夜间悬灯笼4盏。这是当时最为便捷的通信方法,据说清代前期继续沿用这种办法传递军情。
像城池、堡寨一样,明代烟墩今存遗迹较多。烟墩大多用砖石砌成。在中卫胜金关附近,西望贺兰山峰,每隔二三里,便有烟墩一座,犬牙交错。位于今落石滩的一座明代烟墩,四壁砌石,中间砂石夯筑,底阔25米,高8~10米,顶阔15米,当为长城的前沿信号站。贺兰山北端沿山诸口墩堠密布,可谓“设墩台哨防,东西联属,远迩观望,烽火严明”。
烟墩也有用黄土夯筑而成的。据现地考察明代由下马关北去韦州,每2.5公里设置一墩,由南而北直线连接,计有7座墩台,均为黄土夯筑。墩台四周有坞墙,损毁不一,但仍能看出其建造形式相同。其中,下马关至韦州的第五个墩台,还建有坞城。坞城门向东,坐落在墩院正中,呈方形,坞城保存较为完整。由韦州向北至惠安堡,分为两线,一线由石沟驿至白土岗子,每2.5公里设置一墩。白土岗子又北地处平原,墩台遗迹已损毁殆尽。另一线,由惠安堡东北向花马池而去。今下马关南至预旺城也有墩堠分布,其中一处称为“上马烽墩”,为现存遗迹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并在附近设有障城。
盐池一带为北方军事要冲,今境内尚存墩堠17个,绝大多数为明朝所筑。从墩堠分布情况看,除沿长城、重要道路、险关隘口等处筑有墩堠外,多数建于城堡四周,构成了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军事通信线路。
宁夏境内战台为长城沿线军事设施,位于花马池城以西35公里处,今地属盐池县高沙窝镇的芨芨沟村和青羊井村。其中,以八步战台最为著名,筑于头道边内侧15米处,四周有坞墙,见方35米,门向南开,今已成缺口。坞城四周有小战壕环绕。战台筑于坞城正中,门亦南开。台残高20米,基阔15米,内土筑,外用砖包砌四层,顶部四周设垛口,垛口下四面开设箭窗,每面3孔。台内构造分3层。新中国成立前,八步战台保存完好,1964年兴修水利时拆砖使用,1968年被炸毁,今仅存10余米高的土筑残迹。
由八步战台向东,在头道边内侧还有3座战台废址,每座战台之间相距约1公里。其建筑形式与八步战台相同,由东而西,被当地人称为四步、六步、八步战台。据《大司马黄公敕建四台记》碑刻记载,此组战台建于明万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