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宁夏岩画
48515000000023

第23章 沉默的史书——宁夏岩画与北方游牧文化

丰富多彩的宁夏岩画具有浓郁的游牧生活气息,当时的宁夏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游牧民族生活在水草丰美的贺兰山麓,以图画的形式客观地展示了当时的自然状况。同时,宁夏岩画也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状况,特别是畜牧和狩猎活动在岩画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形象地揭示了北方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忆。

由于北方游牧民族频繁流动,致使经济文化积累散失多,实物保存少,所以北方游牧民族没有留下本民族典型的文献资料,其历史及神话传说主要靠代代口耳相传。而岩画就成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经济文化的写照和最好的“史书”。

依据贺兰山岩画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经济活动的基本情况。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原始狩猎和游牧是他们的主要活动,许多岩画都证明了这个特点。有些岩画上出现了刀剑、弓箭等武器,由于工具改进使生产水平提高,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有了改善,猎取的野兽已够食用,所以岩画上出现了饲养家畜的内容。再后来有了成群的牛羊图,这说明放牧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出于家畜的驯养成功、牧群的扩大、食物的剩余等原因,再加上是群居生活,所以人们有了文化娱乐生活,岩画就有了简单的舞蹈画面。随着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生活的进一步改善,从岩画上可以看出他们开始定居,于是出现了社会分工,男子狩猎,女子采集野果和豢养牲畜。由于定居为他们创造了种植的条件,所以岩画上出现了种植场景。但是北方游牧民族劳动力少,流动性大,社会经济结构原始而简单,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此时社会演进缓慢,生活中图腾崇拜盛行也同样反映在岩画中。

贺兰山是北方游牧部落和游牧民族最早活动的地域之一,也是历代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历史舞台。射猎图和动物图是贺兰山岩画中最多的,几乎遍及各个岩画分布点。岩画上人物形象逼真,情趣盎然。猎人或徒步或骑马,行猎有单人也有双人,还有头戴面具巧妙伪装诱惑猎物的。集体同猎场面中动物惊恐万状,到处逃窜;猎人堵截、驱赶,猎物倒地毙命,落入陷阱。放牧图中牧人有骑马的,有在前引牧的,有在后驱赶的,还有携带武器护卫的。贺兰口岩画有马、驴、牛、羊、鹿、虎、豹、狼和飞禽等动物图及狩猎活动图形。这些都是当时人们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

贺兰山岩画对早期的畜牧业有比较多的表现,形象地讲述了北方民族从狩猎到游牧的发展过程。后来,大量饲养动物促进了畜牧业的形成,岩画中也因此出现20多幅表现畜牧场景的作品,其中较大的一幅为归牧图。画面中间是一群羊,上下有五只牧犬,右边似为一座帐篷或者羊圈,旁立一人,头戴尖帕,两臂平伸,双腿叉开作拧状,后边是一骑者赶羊入圈,刻画形象逼真,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遥远的年代。

贺兰山地处北方游牧民族迁徙的十字路口。在我国北方有一条内陆草原地带,大体上是以大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祁连山由东向西延伸,经过西亚到达俄罗斯境内的草原,最后到达黑海沿岸,历史上历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主要是沿这条草原之路进行。贺兰山处于这条民族迁徙之路的中段,游牧民族借道贺兰山向西部、东部、北部和南部流动,向西进入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的草原,向东到达呼伦贝尔草原,向北穿越蒙古草原,向南渡过黄河就可以到达中原。贺兰山岩画作为史前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古代民族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首先,贺兰山岩画、阴山岩画、阿尔泰山岩画、苏联塔吉克的戈尔诺—巴达赫尚岩画、蒙古乌兰哈达岩画,在基本内容和构图方面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在数量和文化价值上具有代表性,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羊的岩画。羊是岩画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在贺兰山岩画和中亚、北亚其他地方的岩画中,表现各种动物的图案从数量上说羊居多,而且从其头部的不同形状,可区别出岩羊、盘羊、北山羊、羚羊、黄羊等等。在狩猎、放牧、野兽侵害、械斗等复合构图中都可以看到山羊,且表现手法有许多一致之处。由于羊是古代游牧部落收养的最重要的家畜,它在画面上自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表现了古代牧人和羊的密切关系。

贺兰山岩画保存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互交流的痕迹。比如,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往往通过北方游牧民族沿草原之路向西、向北传递。古代青铜器也可能是游牧民族在迁徙中传播的,贺兰山岩画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参考依据。贺兰山岩画中所凿刻的武士手持的弓大多是长弓,这种长弓也见于阿尔泰山及苏联塔吉克的戈尔诺—巴达赫尚岩画。这不是巧合,而是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的历史联系。长城在历史上是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分界线,也是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流线。长城是凝固的,而岩画长廊是跃动的,它比长城的内容更丰富,比长城的历史更悠久,比长城的影响要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