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宁夏名老中医李遇春临床经验辑要
48514700000034

第34章 杂录(1)

论医德与医技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不同职业,由于担负的任务、职务的对象、工作的手段、活动的条件和应尽的责任等的不同,而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道德意识、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唐代的孙思邈不但继承了我国古代医德思想且独具匠心的搜集整理并精心加工构思,编著成了集古代医德之大成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医德思想并使之逐渐系统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特别在其著作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学医的目的、献身精神、服务态度、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医德问题。

李老认为:医德就是医生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和职业道德,它是有关每个医生从思想意识到态度作风行为等各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负有医生职责的人来说,就是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健康。所以必须具有对病人的深切同情心,应该有很好的道德品质和医疗作风。

一、医乃仁术

医德是医生思想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称“医乃仁术”,仁者人也,意思是说医学是一种活人救命的技术。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除应当具有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外,更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应具备一切为病人的品质。医生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是来源于对人类生命价值的重视。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踰于此”。所以把他的著作称为《千金方》。又云:“若有疾危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奸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既重视了人类的生命价值,又对病人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心。他的这种高尚品德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治病不计报酬,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救人疾苦着想,这是历代医家一直提倡的美德。如汉代董奉,治病不取报酬,病人愈后,给他种杏树一株作为纪念,后来他的住宅附近,蔚然成林,直到现在“庐山杏林”,“杏林春暖”一语,仍广泛流传医界和民间美谈。《后汉书·方术传》载:“汉太医郭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其之,必尽其力。”庞安时在《医镜》中记载:“为人治病,十愈八九,轻财如粪土,而乐义耐事为慈母”。都足以说明古代医学家不计较得失,孜孜不倦地为劳苦大众服务的精神。后世医家从这些事例中吸取其有益的教训,以轻财助人为乐,以重利好财为耻。如《省心录》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矣,人命死生之系,庸人假医以自诬,其初则要厚利,虚实补泻未必适当”。《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中更直接倡导:“贫富用药皆一,贵贱用心无别”。现在有个别医生,不以救人疾苦为目的,到处奔驰,而专心经济财物,处以珍贵或稀罕之药,甚至补剂,巧彰虚誉,损人利己,终成缺德少才之辈。

作为一个人民医生要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应该不畏艰险,不怕脏,不怕累,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痛苦。孙思邈说:“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金元时代影响较大的医家朱丹溪原本举子,而致力于医,诊务很忙,近候者无虚日,无不既往,虽雨雪载道,亦不为止。何以如此呢?他自己解释说:“疾者度刻如岁,而自逸也。”这与我们现在大力倡导这种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高尚精神是一致的。

这就是医学道德,有其不受阶级关系所制约,能超越时间、空间界限这一特点所决定的。今天我们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医生,应当继承历史上的医德精华,应当有很好的思想修养,树立高尚的医德,同情患者的疾苦,一视同仁,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负责,察病入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组方精当,用药谨严,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才能名符“仁术”之实,才能谈得上我们的医疗事业真正为人民服务。

二、学无止境

李老常说:医生的工作关系生命,所以工作一定要严肃认真,尽量耐心细致,绝不能粗枝大叶,草率从事。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经验教训,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汉代张仲景痛斥“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按手不及足”的简单潦草作风。现在有个别医生,不够细心诊察病人,或三言两语,或只凭诊脉,就下诊断。这样的人只能是信口开河,杜撰病名,作欺人之谈。言感冒,不辨证,一律银翘;见中风,不审因,泛用活血化瘀。凡此种种,贻害无穷。常说做医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时刻要牢记“戒慎恐惧”四个字,认真对待每个病人。

作为一个人民医生,要提倡谦虚谨慎。谦虚是一种美德。古人说:“学无止境”。如果满足于现状,就必须要落后于形势。医学是关系人类生命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丝毫苟且,要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清代叶天士,三世业医,二十余岁时,即以医名乡里,但他始终虚怀若谷,闻医术有专长者,即趋往求教,十年中从师十七人,集诸家之所长,终成名医。朱丹溪为了求得一点知识,他往返十余次,历时三个月,才达到目的。现在我们应当大力提供这种寻师访友,吸取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的不足,凡是久治无效的病例,应建立健全会诊制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病人的早日康复而努力。

有一部分人视同行如冤家,不仅不谦虚谨慎,反而毁谤同道,轻视别人,抬高自己,这种恶劣作风,一直为古代医家所深恶痛绝。孙思邈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愈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意即做医生的标准,应该是慎于言语,不要当病人高声谈笑、妄说他人长短,不要议论别人事情,炫耀自己声名,不要诽谤其他医生,借以夸耀自己的品德,偶然治愈一病,就昂头仰面,表现出自我赞许的样子,自诩为天下无双,这些都是医生最为恶劣的作风!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说:“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到病家,不问疾疴,唯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设使前医用药尽是,何复他求……”这种不道德的恶劣作风,是不符合起码的道德规范的。更有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不学无术,夸夸其谈者,往往贻误病机,害人匪浅。这方面,古人亦有深刻体会。《回春录》中说:“故为医无才,无学,无识不可也;为医而恃才、恃学、恃时亦不可也。”清代医家程钟龄,更有切身体会,他在《医学心悟》中说:“医家误,强识病,病不识时没强认,谦恭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医家误,不克己,见人开口便不喜,岂知刍荛有一能,何况同人说道理。”言简意赅地说出了深刻的道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医生对患者的言行也很重要。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人们的思想、精神、心理、意识等,诸如良好的愿望,美好的心灵,热忱的服务,诚挚的关心,都是要在行为中得以体现,在语言中得以表达的。语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形象地说明了语言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它既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也可能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伤及感情。要做到言行优美,使之谈吐得当,需要作出一定努力,要讲求表达方式,要分别谈话对象,既不用言过其实的大话对病人许愿,又不可用冷言重语刺伤病人,尤其对一些慢性病及精神情志病患者,更当注意语言的表述。讲究谈话的艺术,做到言行优美一致,这一点历来为群众所赞赏,也为医生所称道。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知其要者,一言而中的把医生语言修养的重要作用,提到了医德的重要地位。

医学是一门广博高深的科学,只有通过刻苦钻研,才能精通和掌握它。一个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的工作效果。大家知道,我们的治疗对象是病人,而世间最宝贵的就是人的生命。如果在治疗中发生了差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熟悉精通本门业务。另外,医学又与其他各门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除掌握本门业务外,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这样也就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高超的技术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虚心好学的精神,刻苦钻研的学风才能获得。古人说:“医本活人,学而不精,反为夭折”,明确指出学习与医疗技术和医疗效果是密切相关的。古今中外,凡是做医生的,无不认为医学是一门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学无止境,医生必须学而不倦,只有认真刻苦、坚持不懈,虚心好学,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人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最好的名言。如果满足于自己目前的水平,自以为医道已深,那就会停滞不前,无所创新。古书《回春录》中说:“医者人生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明代李时珍历三十多年的努力,阅八百多种古籍,访名医宿儒,集民间验方,远涉深山旷野,观察采集药物标本,终于写成影响中外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真可谓医药之圣!

从以上几位医药学家的事例,可以看出他们在技术上都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只有技术精湛,才能有能力为广大人民解除痛苦。因此,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也是医德修养的一个内容。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业精于勤的精神,反对那些“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图,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夸夸其谈……”的坏作风。

三、医技的概念

所谓医技,就是医务人员在对患者的医治方法、行医技能,即所掌握的医疗技术。这是作为医生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所必须要有的,因为我们所服务的对象是人类。过硬的技术是为患者服好务的必备武器,也是医务工作者的立足之本。练就过硬的医疗技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医务工作者自己不懈的努力。如果没有精湛的医学技能和不断学习、精益求精的精神,就不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除病人之病痛、救死扶伤。《内经》提出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要想成为医理高明、技艺精良的名医,必须要勤奋学习、刻苦磨炼,才能博学多才。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提出:“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于心慈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医学集成》要求“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中高超的医学技能是进入医生这个行业的基础。医者对于患者而言,优势权威的医疗技术才是病人择医的首选。

四、医德与医技的关系

医德医风与医疗技术是一个医生的两大法宝。可以说,医德医风与医疗技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不可分割,两者都是最终实现医疗结果、体现医疗质量的重要“主角”。我们也能常在媒体上见到对“医德”、“医技”的侧重报道。那么,医德与医技究竟哪一个更为重要?有的人认为医德比医技更重要。

1.良好的医德医风是鼓励医务人员刻苦钻研的动力,是提高医疗技术的前提。

2.良好的医德医风能将温暖和安全感传递到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医患和谐。

3.为医倘若无德,就会有辱“白衣天使”四字的光辉称号,就会滋生各种社会丑恶现象,酿造无数人间悲剧。

但有些人认为医技比医德更重要。

1.“医术才是医学之本”。如,从过去的木乃伊研究人体到现在的腹腔镜无痛手术,正是医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的抵抗疾病的进程。

2.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治愈患者的病痛才是硬道理。

3.过硬的医技是医德的基础,否则,一个医生若医术不好,即使医德再好,也不能算是一名优秀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