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很重视医家医德修养和医技水平的提高。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即严辞指责了一些医技浅薄,不求上进,作风马虎、草率,缺乏医德的医家。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专立《大医精诚》一章,系统阐述了医家必须具备和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诊治态度及治学精神等。此后,缪仲淳有“祝医五则”,陈实功有“医家五戒”、“医家十要”,李士材则系统批判了医家缺乏医德、无益于病患的数十种不良举措及表现。所有这些,体现了中医家对医德修养之重视,如医家临证能恪守这些,那么他们的行为举止首先就是安慰患者病痛心理,减缓病症感觉,坚定祛病意志,从而调整机能状态的有力治疗手段,同时也就容易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建立和保持医患的关系,故名医陈修园有“医家首先立品”之说。把医德修养置于业医首务,当然,纵有高尚医德,临证却缺乏精湛医技,不能正确诊断和有效祛除病苦,同样是无济于事的。故孙氏在《大医精诚》中又强调:“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医技上精益求精。所以,医德和医技都是建立和保持医患的关系,从而进行卓有成效的诊治活动之基础。
医德与医技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医德是医技的灵魂,医技是实现医德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有高尚医德的人往往有精湛的医术。没有治病救人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执著的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先生说过:“做好医生有三条要素:一、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二、精湛医术。三、服务的艺术,即床旁艺术。”这三要素中,第一个要素讲的就是医德,第二、三个要素指的是医技。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医技,是做一个好医生的标准。
五、名医论医德
1.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愈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之膏肓也。(孙思貌论大医精诚)
2.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3.屡用屡验而心有所得,不纂集以补报天地,公于人人者,亦欺也,欺则天良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愈昌。(李挺医学入门)
4.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疴,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设使前医用药尽是,何复他求;盖为一时或有所偏,未能奏效,岂可概将前药为庸耶。(龚廷贤万病回春)
5.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陈实功医家五戒十要)
6.故为医无才、无学、无识不可也,为医而恃才、恃学、恃识亦不可也。必也平心以察之,虚心以应之,庶乎其也夫。(回春录序)
7.医家误、强识病,病不识时莫识病,谦恭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医家误,不克己,见人开口便不喜,岂刍荛有一能,何况同人说道理。(程锺龄医学心悟)
我国古代名医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成为医界之楷模。虽然他们已经逝去很多年,但是关于他们的医德故事仍然代代流传,生生不息。
李遇春治疗各科疑难杂症经验举隅
导师李遇春教授是宁夏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名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对各科疑难杂病有独到的见解及独特疗效,笔者有幸成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对其治疗各科疑难病症的经验作如下整理。
一、上热下寒症
上热下寒症属内科杂病,以腰以上发热,腰以下畏寒为自觉症状的一类疾病,李老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邪气致营卫不和、上盛下虚,故当先治以调和营卫,清散邪气,待邪去之后顾护津液。
典型病例:患者王某,男,65岁,2008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因外感伤风后出现上半身发热,下半身畏寒,足冷如冰,伴动则汗出,疲乏无力一周。辅助检查未见异常。李老辨证为营卫不和、上盛下虚;方以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减:炒柴胡、黄芪各20克,党参、银花各15克,黄芩、姜半夏、桂枝、炒白芍、连翘、荆芥各10克,炙甘草6克,3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后,上半身发热汗出明显缓解,下半身仍畏寒不适,舌红,脉细。李老认为此属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治以调和营卫,养阴清热。方以小柴胡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生石膏先煎30克,竹叶6克,沙参、柴胡各15克,黄芩、麦冬、法半夏各10克,生地20克,生甘草6克,6剂水煎服。三诊:服上药后,诸证全无,患者自觉病已十去八九,要求继服上方中药以固疗效。
按:患者初起感受风邪,风邪伤卫,正邪相争则见发热,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而见汗出;因汗出而腠理开,外邪更易侵袭,故有畏寒;汗出而营阴受损,耗气伤津,见疲乏等症。李老选用调和营卫之桂枝汤透营达卫,益阴敛营,一治卫强,二治营弱。选用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使邪热外透内清,扶正于祛邪之中;病之恢复期选用清热生津之竹中石膏汤,清补两顾,补虚不恋邪,故收良效。
二、瘾疹
瘾诊是以皮肤出现红色风团、时隐时现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属西医的慢性荨麻疹。李老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虚弱,营血不足,风热之邪趁虚而入与血搏结而成;故治以养血活血、凉血祛风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典型病例:侯某,女,36岁,2009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全身风团时隐时现伴瘙痒难忍,反复发作1年。曾服抗过敏药效果不佳。李老辨证为风热犯表、热入血分。方以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生地25克,当归、制首乌、赤芍、川芎、丹皮、紫草各15克,生甘草、僵蚕、白蒺藜、秦艽、荆芥、防风各10克,蝉衣6克。6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后,风团发作次数减少,数量减少,瘙痒减轻。继服上药10剂。3月后电话随访,风团未发作。
按:李老认为瘾诊久发多虚,以营血虚为本,外感风热之邪为标,故以四物汤重用生地配合紫草、丹皮、制首乌凉血养血活血以治本,轻用疏风宣透之荆芥、防风、秦艽、白蒺藜祛风止痒以治标。加用搜风透表之虫类药僵蚕、蝉衣以达除标止痒之功。充分体现了李老“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思路。
三、癥瘕
癥瘕属妇科杂病,以妇女下腹结块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西医慢性盆腔炎所致的输卵管卵巢囊肿属此范畴。李老认为癥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脏腑气血失调有关,其主要病机为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故擅用活血逐瘀法来达到散结消癥的目的。
典型病例:吉某,女,38岁,2010年6月21日初诊。主诉:体检时发现左卵巢6.8厘米×5.8厘米大小的囊肿,右卵巢6.0厘米×6.1厘米大小的囊肿,伴腹痛,劳累后加重。舌暗苔白,脉弦。体检时间为经后期,排除黄体囊肿可能。李老辨证为瘀血内停,渐积成癥,方以桂枝茯苓丸加减:茯苓30克,桂枝、赤芍、桃仁、当归、丹皮各15克,益母草、丹参各30克,三棱、莪术各10克,6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后无特殊不适,脉细,舌淡暗苔薄白,李老在上方的基本上加水蛭3克,红花、川芎各10克,泽兰15克,6剂水煎服。三诊:无特殊不适,李老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去水蛭,加庶虫10克,6剂水煎服。停药1周后于经前期在当地医院行B超复查,提示子宫附件区未见囊肿。1个月后又于另家医院行B超复查,仍提示子宫附件区未见异常,卵巢囊肿消失。
按:卵巢囊肿属慢性盆腔炎炎性渗出的积液积聚于卵巢形成的炎性肿块。李老认为此属风寒湿热邪气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结于腹中而成的癥瘕,故用桂枝茯苓丸加减以活血化瘀,散结消癥,取桂枝之温通血脉而行瘀滞,取茯苓淡渗利湿以助瘀血下行,二药相配能入阴通阳;另加红花、川芎、当归、益母草、泽兰、丹参以加强桃仁、赤芍、丹皮活血化瘀之力,加用三棱、莪术、水蛭、庶虫以达到逐瘀散结消癥之目的。
四、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临床表现有身体多处抽动、发声抽动、秽语等。李老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肾,其病机特点为肝风痰火相挟,流窜经络,上扰清窍。故常以清肝豁痰通络、熄风止痉为治疗大法。
典型病例:患者杨某,男,10岁,2008年12月1日初诊。家长代诉:不自主的咧嘴、瞪眼、张口不能自控,时轻时重,反复发作2年。李老辨证为肝风夹痰上扰。方以礞石滚痰丸合甘麦大枣汤加减:礞石、法半夏、石菖蒲、僵蚕、全蝎各10克,生地30克,蜈蚣5条,当归、白芍各20克,胆星、生龙牡、茯苓各15克,上药一料,研细做散剂分16等份,1日2份,用浮小麦2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8剂,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送服上散剂。二诊:服上药后,咧嘴、瞪眼之症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但出现口唇干裂,李老在上方基础上加黄连、竹叶各10克,服法同上,连服半月。3个月后电话随访,上症未发作。
按:患儿以张口、咧嘴、瞪眼一系列动摇现象为主症,属中医范畴的风,小儿体弱肝肾不足,阴虚阳亢,风气内动,挟痰上扰,痰迷心窍,故李老用猛悍重坠之礞石坠痰下气,攻逐陈积之顽痰,法半夏、石菖蒲、胆星、茯苓加强豁痰开窍之力;僵蚕、全蝎、蜈蚣、生龙牡入肝经而平肝潜阳、熄风止痉;加用生地、黄连、竹叶清热泻火以消成痰之因,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李老采用散剂,量少而力均,且用甘麦大枣汤送服,取浮小麦甘凉之性以养肝补心,甘草和中缓急,大枣甘温益气和中之性;三药甘润平和,以降化痰药祛邪伤正之弊,故见奇效。
五、舌衄
舌衄属口腔科疾病,又称舌出血,《诸病源候论》最早记载“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李老认为,舌为心之苗,脾经连舌本,肾经挟舌本,肝经络舌本,舌在口中,口为胃之系,心、肝、脾胃、肾诸经之火均可灼伤舌络,迫血妄行而致舌衄。故李老常以凉血止血为主,兼清心或清脾泻胃或清肝或滋肾降火为治疗大法。
典型病例:患者曹某,男,55岁,2008年11月16日初诊。主诉:舌面裂纹处渗血2月加重1周。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经查血常规未见异常,李老辨证为心火上炎兼肾经虚火。方以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合二至丸加减:生地25克,竹叶、川木通、生甘草各6克,白茅根、藕节各30克,小蓟、白及、生蒲黄、黄柏、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三七粉3克。7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后舌面渗血次数明显减少。李老上方去白茅根、藕节、白及,加侧柏叶、青黛各6克,生黄芪20克,连翘10克,麦冬15克,12剂,水煎服。3个月后电话随访,舌面渗血未发作。
按:舌为心之苗窍,舌面血络丰富,心火旺盛或心经有热,或久病体虚,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火热之邪循经上炎于舌,灼伤舌络,迫血妄行。李老以生地入心肝肾之经、白茅根入胃、小蓟入心肝之经、侧柏叶入肝脾之经,善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藕节、白及入胃经而收敛止血、生蒲黄、三七粉化瘀止血,竹叶、川木通、连翘清热泻火、导热下行,青黛清肝泻火而止血,黄柏、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凉血而止血,生黄芪、麦冬益气滋阴养血,全方配伍凉血止血而不伤血,标本兼治,力小而专。
李遇春教授治疗妇女郁证经验介绍
导师李遇春教授是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名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治学严谨,思路广博,临证经验丰富。笔者有幸成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对其治疗妇女郁证方面的经验作一整理。
李教授认为,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以中老年妇女多发。其病因不外情志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根据其病因病机之侧重点不同将其分为气郁、热郁、湿郁、痰郁、血郁、食郁。临证主张审因求证,灵活用药。
一、审因求证
(一)热郁
热郁多以烦躁易怒,喜悲伤欲哭,胸胁胀闷,兼寐差乏力、头晕头痛,脉弦,舌淡红苔微黄为主症。李老师治以清热解郁,养心安神。方以丹栀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处方:柴胡、丹皮、栀子、白芍、炒白术、生甘草各10克,当归15克,薄荷6克后下,浮小麦50克,大枣4枚,气郁重者加玫瑰花6克,郁金10克,制香附10克,加强疏肝解郁之功,寐差者加石菖蒲10克。日1剂,水煎服。
(二)血郁
血郁多以烦躁、失眠反复发作,兼敏感多疑,脉涩,舌暗苔薄白,舌底脉络紫暗增粗为主症。李老师治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兼安神。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柴胡、枳壳、白芍、赤芍、川芎、桔梗各10克,当归、桃仁各15克,红花、甘草各6克,炒枣仁20克,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生珍珠母各30克先煎。日1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