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宁夏名老中医李遇春临床经验辑要
48514700000031

第31章 病案集锦(20)

诊断:中医诊断:瘾疹

西医诊断:荨麻疹

治法: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消风散加减

丹皮10克、赤芍10克、生地25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紫草15克、生甘草10克、蝉衣6克(后下)、僵蚕10克、白蒺藜10克、秦艽10克、制首乌15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7月17日,患者自述服药后红色斑丘疹又出现3次,但全身症状较前减轻,瘙痒感亦减轻,李老仍以疏风活血养血为治疗原则,方药如下:

荆芥10克、防风15克、羌活10克、白蒺藜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生地20克、赤芍10克、制首乌15克、炙甘草6克、滑石10克(包)、秦艽10克、生黄芪20克、蝉衣6克(后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09年8月10日,患者服用上药后自述全身红色斑丘疹偶有出现,无瘙痒,故患者要求继服上方以巩固疗效。

按:中医之瘾疹俗称风疙瘩,西医称为荨麻疹,以其所见皮疹类似荨麻蜇刺所形成之皮疹故以荨麻疹为名。此证所见之皮损是疹而不是斑,疹高出于皮肤,斑则是隐于皮下,此乃其主要区别。本证是血虚营弱,风邪外袭所致,用当归饮子化裁正好切合病机,故见效如斯。

病案二

姓名:何仲霞

性别:女

年龄:41岁

民族:汉族

职业:职员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09年4月10日

主诉:全身起散发性大片红色疹块,瘙痒10天

现病史: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散发性大片红色疹块,高出皮肤,瘙痒异常,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时影响工作。患者无其他宿疾,营养好,体格健康,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患者以全身皮肤瘙痒为主,病因与风、湿、热有关,多因汗出当风,风邪侵袭所致。风胜则痒,故全身瘙痒,在脏腑上与太阴脾、肺及阳明胃、大肠有关。由于阴虚血燥,胃肠湿热蕴结,进而感邪而发。

诊断:中医诊断:瘾疹

西医诊断:荨麻疹

治法:祛风止痒,清热解毒

方药:清震汤合消风散加减

干荷叶6克、升麻10克、苍术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白蒺藜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生黄芪30克、防己10克、炒薏仁20克、连翘10克、炙麻黄10克、赤小豆3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4月20日,患者自述服药后散在性红色疹块减少,瘙痒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能够正常生活及工作,舌红苔薄,脉细。仍予前方治疗,如下:

干荷叶6克、升麻10克、苍术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白蒺藜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当归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生黄芪30克、连翘10克、羌活10克、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瘾疹一病多从风治,在外之风湿如无内因则难袭人,内因则气虚表不固。血虚营不行也。故治风湿之邪,祛风湿为治标,益气固表活血行瘀为治本。标本兼治斯病可痊愈。又风去则湿难独存,祛风即化湿之法,唯湿盛者始用利湿或健脾方也。

虚劳

病案一

姓名:马智林

性别:男

年龄:53岁

民族:汉族

职业:教师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09年5月8日

主诉:头晕,心悸1周

现病史:患者自述16岁时因鼻子出血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过住院治疗有所好转,后一直服用中药治疗,未出现明显出血现象。近1周因感冒而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全身未有明显出血现象。二便正常,伴有寐差,耳鸣,面色晄白,气短,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辨证分析:患者因大病久病,脏气过伤,正气虚损,加之又感受外邪故脏气更伤,精气不复,气阴两耗,元气亏虚,头面失养故见头晕,面色晄白。气虚则气短,故见肢倦乏力,语声低怯。心血不足,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则出现心悸,寐差。舌淡苔少,脉细弱均为气阴耗伤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虚劳(气阴耗伤)

西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补血

方药:生脉饮合归脾汤合二至丸加减

熟地3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炙黄芪20克、西洋参6克(另煎)、麦冬15克、五味子6克、仙鹤草20克、阿胶10克(烊化)、鹿角胶10克(烊化)、元肉10克、茯神15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5克、黄柏3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5月15日,患者自述服药后心悸症状减轻,白天偶见心悸,夜间无发作,睡眠明显好转,时有耳鸣。李老仍以健脾养血,温阳益气为法,以归脾汤为主方加减如下:

三七粉3克(冲服)、鹿角胶10克(烊化)、阿胶10克(烊化)、茯苓15克、桂枝10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炙黄芪30克、五味子10克、当归15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25克、党参20克、远志10克、大枣3枚、生姜3片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09年5月22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心悸,头晕明显减轻,白天偶有心悸,李老在健脾养血的基础上加强活血之功,在复诊方中去桂枝加苏木10克、丹参15克。

继服5剂,服法同上

按:西医所谓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中医观之如无出血症状则每诊断为虚劳证,贫血严重者可归为虚黄证,如有出血可归为出血证,如妇人月经量多不止则归为崩或漏,鼻子出血者可归为鼻衄证。治疗时每从脾肾入手,因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肾为藏精之脏,精血互化,益精即可生血。归脾汤是治脾之方,不仅可以益气养血,亦可健脾生血,摄血。左归饮是治肾之方,若饮食不衰,纳食如常则可加鹿角胶、阿胶、龟板胶等。

病案二

姓名;南世川

性别:男

年龄:46岁

民族:汉族

职业:农民

婚姻:已婚

初诊时间:2009年2月11日

主诉:口干,舌干,咽干4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2008年12月因双侧上颌窦囊肿、鼻咽癌在附属医院行癌肿切除术并进行放疗1个月,继而出现口干咽燥,颈肿,鼻燥,乏力,大便干,寐差,纳差,胸胁胀满,口渴,脉细,舌干少苔。病人自述术后体重减轻20余斤,形体消瘦明显。

辨证分析:患者因行鼻咽癌手术加放射治疗后耗伤气津,气津两伤而生燥热,燥热伤肺,肺失清肃润降之功故见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肺气不降故见胸胁胀满。燥邪伤胃致使胃阴受损,胃阴不足故见纳差,大便干。舌红而干,脉细均为气阴两伤,津液不足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虚劳(肺胃阴伤)

西医诊断:鼻咽癌术后

治法: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桔梗汤加减

麦冬15克、元参15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沙参15克、生地2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青果15克、白芍10克、生黄芪30克、乌梅15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2月23日,患者自述服药后口干,咽干症状略有减轻,但仍有颈肿,咽干,纳差等症状,舌尖红,苔黄厚而干,脉弦细。

以益气养阴,清热利咽为法,桔梗汤加减治之:

生黄芪30克、花粉10克、黄连5克、葛根15克、桔梗10克、麦冬15克、乌梅10克、生甘草6克、青果15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09年3月13日,患者自述服完二诊方后口干咽燥明显好转,颈部肿胀亦减轻。舌红苔褐黄而厚,脉细。仍以上法上方加减如下:

射干10克、元参15克、生黄芪30克、花粉10克、黄连5克、葛根15克、桔梗10克、麦冬15克、乌梅10克、生甘草6克、青果15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癌症手术后气血大伤,复有放疗更伤阴津而致口干咽燥,方中黄芪益气扶正;元参、麦冬、沙参、生地等养阴生津;青果,桔梗利咽解毒,而生甘草、乌梅乃酸甘化阴之意。方药与病相符,故4个月未愈之病,1月即效。

粉刺

病案一

姓名:马波

性别:男

年龄:21岁

民族:回族

职业:学生

初诊时间:2009年12月25日

主诉:面部痤疮反复发作2年伴瘙痒。

现病史: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痤疮,此起彼伏,以两颊部最多,伴瘙痒难耐,大便干。自述平素怕热,体形偏壮,舌淡苔白,脉浮。

辨证分析:患者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盛风邪,熏蒸于面部而发故见面部痤疮此起彼伏。风性善行而数变,痒自风来故见面部痤疮瘙痒难耐。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于大肠,耗伤大肠津液故见大便干。风邪自外而入,病邪尚浅故见舌淡苔白,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