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中医诊断:不寐(痰热结滞)
西医诊断:惊恐障碍;焦虑症;美尼尔氏综合征
治法:泻火逐痰,平肝熄风
方药:礞石滚痰丸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礞石20克(先煎)、大黄6克(后下)、沉香6克(后下)、茯神2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天麻10克、炒枣仁20克、生龙牡各50克(先煎)、柏子仁10克、当归15克、生地20克、制香附10克、炙草6克、柴胡6克
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8年2月20日,患者自述服药后失眠症状明显减轻,未再出现突然晕倒的情况,但仍有多梦、耳鸣、头晕、烦躁等症状。李老仍以豁痰开窍,通腑降浊为法,仍以礞石滚痰丸为方加减治疗:
礞石20克(先煎)、大黄6克(后下)、沉香6克(后下)、生龙牡各50克(先煎)、柴胡6克、香附10克、法半夏10克、天麻10克、炒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炒白术1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炙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08年2月27日,患者自述服用完二诊方后失眠、多梦、耳鸣、头晕等症状大减,未再出现突然昏倒现象。现仍有烦躁之感,大便干,故李老调整治疗方法以清热泻火,疏肝解郁为法,以丹栀逍遥散合栀子豆豉汤加减。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08年3月16日,患者自述服药后睡眠正常,偶有做梦,情绪佳,未出现突然晕倒现象。
按:病人主诉为失眠,肝气久郁必化为火,肝火日久则灼津为痰,痰火扰心,心神不宁则出现失眠。气郁是因,痰火扰心是果,先清痰火安心神以治失眠,再继以解郁理气,散火和血治因则病痊愈。
病案六
姓名:陆凤玲性别:女年龄:35岁民族:汉族
职业:农民婚姻:已婚初诊时间:2008年9月13日
主诉:失眠多梦1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不易入睡,睡后易醒,多梦,伴有头晕乏力。纳可,胸闷痰多,心烦易怒,口苦,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正常的睡眠依赖于脏腑之间的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心血得静,卫阳入阴。而患者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宿食停滞,酿为痰热,上扰心神故见心烦不寐;痰热瘀阻,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见纳少,胸闷;痰热上蒙清窍故见头昏。热郁伤津则出现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不寐(痰热内扰)
西医诊断:失眠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姜半夏15克、陈皮10克、茯神15克、炙甘草6克、竹茹6克、枳壳10克、炒枣仁20克、知母6克、川芎10克、夜交藤30克、远志10克、九节菖蒲10克
3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7月18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效果非常明显,睡眠恢复正常,能安然入睡,要求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方如下:
竹茹6克、法半夏15克、黄连5克、茯神15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百合15克、川断20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夜交藤30克、炒枳壳10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09年12月3日患者以胸闷来就诊,述失眠自服完上药后未再发作。
按:心肾相交,阳入于阴则寐,不寐虽为心神之病但亦关系五脏,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肝藏魂,魂实为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魂不归舍则夜难入寐。肝血虚则魂难归舍,痰热内扰魂亦难归,两者一虚一实,虚实相兼,故用酸枣仁汤清养肝脏,用温胆汤清化痰热,火去痰清则不寐可愈。
痛经
病案一
姓名:段翔飞性别:女年龄:27岁民族:汉族
职业:干部婚姻状况:未婚
主诉:痛经10余年
现病史:患者自12岁月经初潮起即有痛经,并逐渐加重,现每次月经第一天疼痛剧烈,痛致面色苍白,冷汗不断并伴有乳房胀痛,不能正常工作,每次必服止痛片才能缓解疼痛,经行5~6天,色暗红,少量血块,月经周期正常,余无不适,舌淡边有齿痕,苔厚,脉细。
辨证分析:痛经总体分析,其原理有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两类,从患者的疼痛剧烈症状及月经血块,颜色分析,属瘀血阻络,不通则痛,但依据病人舌脉分析,也有了不荣则痛的因素存在,综合诊查,先给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治疗,以观疗效。
诊断:中医诊断:痛经(瘀血阻络,不通则痛)
西医诊断:痛经
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小茴香3克、肉桂3克、炮姜6克、当归15克、元胡10克、五灵脂10克、制乳没各6克、生蒲黄10克(包)、川芎10克、赤芍10克、郁金10克、制香附10克、炒白芥子3克、川断10克、寄生2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患者自述服用此药后一周经行,经期延迟3天,腹痛持续3天,伴少量血块,乳房略有疼痛,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病症同前,遵方继观,于上方加菟丝子15克、浮小麦30克、红花10克。
三诊:自述,每月于经前服用中药后,则经期腹痛略减,但仍需服用止痛片,月经周期正常,舌红苔薄,脉细。
辨证为:寒凝血瘀,经络阻滞。
治法: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3克、丹皮10克、桂枝10克、麦冬10克、阿胶10克(烊化)、党参20克、法半夏10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元胡10克、小茴香3克、五灵脂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四诊:此次经行时,腹痛明显减轻,疼痛时间亦缩短,舌淡口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患者病情好转,故守方继续观察:
吴茱萸6克、当归20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麦冬10克、阿胶10克(烊化)、党参15克、法半夏10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丹皮10克、元胡10克、制香附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痛经有寒有热,寒者居多。有实有虚,实者常见。本病为典型寒证,寒凝而瘀阻,用血府逐瘀汤祛瘀温经,每月服药必在经前,久则当愈,后期所以加养血补气药,是故瘀去络空,必以气血填之方可。
病案二
姓名:杨月荣性别:女年龄:19岁民族:汉族
职业:学生初诊时间:2000年7月23日
主诉:经行腹痛4年余
现病史:患者每月行经时腹部疼痛已4年余,腹痛连及脘腹,甚则泛干呕,经期延后,伴有紫黑色血块,淋漓七八日始净。舌淡苔白滑,舌边有紫暗瘀点,脉沉弦。患者对青霉素过敏。
辨证分析:患者不慎饮食,于暑月经行时不避生冷瓜果,以致寒湿伤中,凝滞胞脉故经行腹痛。血被寒凝,行而不畅,故经血色暗有块。小腹冷痛,寒湿停滞困阻脾阳,脾阳失运故干呕,便溏。舌脉均为寒湿内阻,气血瘀滞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痛经(寒湿凝滞)
西医诊断:痛经
治法:温中散寒,活血通经
方药:温经散寒汤加减
高良姜10克、制香附10克、吴茱萸3克、小茴香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蒲黄10克(包)、五灵脂10克、陈皮10克、炒白术10克、法半夏10克、元胡15克、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8月16日,患者自述服上药后,疼痛大减,经色转红,血块消失,经后精神好转,食欲渐增,嘱其于每月经前一周来诊,仍服上方,治疗3个月,病情大好。
按:暑月贪凉,寒湿伤中,中阳不振,浊阴用事,当血液下注血海则暗随其下,停滞胞脉,经行时乘机内发而成痛经之证。今取高良姜、制香附、吴茱萸、小茴香等温中行气,当归、川芎、失笑散等活血通络,故收立竿见影之效。
病案三
姓名:刘苗苗性别:女年龄26岁民族:汉族
职业:打字员婚姻状况:未婚初诊时间:2008年12月19日
主诉:经来时腹痛,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9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9年前因经期受寒而出现腹痛,每至行经期腹痛剧烈,腹痛发生主要在行经前的第一天合行经期的1~2天,受热经行畅通时腹痛缓解。经色暗红夹有血块,经量适中,本次末次月经时间为2008年11月26日。白带正常,二便、纳食、睡眠均正常。舌淡略紫,苔薄,脉细弦。
辨证分析:因经行前冲任气血壅盛,正值经前,感受寒湿之邪,重浊凝滞之寒湿客于冲任、胞宫内与经血相搏结,使经血运行不畅,故见经前小腹疼痛,血为寒凝,故见经色暗红且夹有血块,得热则凝滞稍减故疼痛略有缓解。
诊断:中医诊断:痛经(寒湿凝滞)
西医诊断:痛经
治法: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减
炮姜6克、吴茱萸4克、桂枝1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元胡10克、五灵脂10克、郁金10克、白芥子3克、蒲黄10克(包)、红花6克、丹参15克、益母草5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1月19日,末次月经2008年12月27日。行经5天,腹痛发生在行经期的第一天,疼痛较治疗前略减,脉细弦,舌淡略紫,苔薄白。仍以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为法,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如下:
炮姜6克、肉桂3克、小茴香3克、吴茱萸6克、白芍20克、丹皮6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元胡10克、五灵脂10克、蒲黄6克(包)、川断20克、炙黄芪20克、党参15克、青皮6克、制香附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告知痛经症状明显好转且能忍受,不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
按:经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血寒则脉络挛缩致使血行受阻。故《内经》云:“寒主痛”“有寒故痛也”。痛经一证寒多热少,实多虚少。用《金匮》温经汤或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汤治疗4~5个月经周期每可见效。二方区别在于温经汤非纯用热药,亦有丹皮、麦冬等寒凉之品,目的是防止燥热伤血动血。而少腹逐瘀汤仅在于温经逐瘀,余不他顾。故当加以区别而用之。
消渴
姓名:张文国性别:男男:52岁民族:汉族
职业:干部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口干口渴半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口渴,没有进行系统检查及治疗,1月前口渴症状明显加重,于4月13日进行全面体检,结果发现血糖、血脂、血尿酸及转氨酶均高于正常值。故来门诊求治。患者现口干口渴,饮食睡眠正常,二便尚可,有高血压病史,服用卡托普利降压,舌淡苔白,脉弦。患者自述有高血压病史,素用卡托普利降压。附属医院4月13日检查报告:GLU:8.33UA:502ALT:58TG:3.01;超声心动: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B超:脂肪肝、前列腺增大。
辨证分析:患者出现口干口渴为津液损伤,津不上承口咽,口咽失濡所致,因患者无其他明显临床表现,故结合现代医学的各项检查及中医理论认为该证为热邪伤津所致,故以清热养阴为主法治疗。
诊断:中医诊断:消渴(热邪炽盛,阴津亏耗)
西医诊断:糖尿病
治法:清热养阴,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味
西洋参6克(先下)、生石膏30克(先下)、知母10克、生甘草6克、花粉10克、天门冬15克、麦冬15克、黄连5克、葛根20克、法半夏15克、泽泻2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决明子30克、炒山楂30克、菊花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4月29日,患者自述服用上方后口干口渴明显好转,但目前汗多,余无不适,查餐后血糖11mmol/L,舌淡苔白,脉弦细。上方去半夏,加石斛15克,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守方继观。
按:口渴为主要的临床表现者当辨属消渴病或消渴证,消渴病分为三消:上消者以口渴为主;中消者兼多食;下消者兼多尿。而消渴证又是多外感,内伤病中一过之症状,如五苓散证,猪苓汤证,白虎汤证等。本病血糖升高,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属中医之消渴病,是胃热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当为对症之方,故效,所以用二陈汤伍入者是因体胖者多痰故也。
中风
姓名:杨宁宁性别:男年龄:10岁民族:汉族
职业:学生
主诉:不自主的张口、瞪眼、咧嘴1年
现病史:1年前间断出现不能自控的张口、咧嘴甚至瞪眼等症状,当时未予重视,后症状逐渐加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现不停地咧嘴、瞪眼,不能自控,神志、语言清楚,面色偏黄,喜动,纳食可,睡眠正常,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中医认为风性主动,故动摇之证一般从风论治。风为阳邪,善袭阳位,故头面上部症状明显,患者咧嘴、张口、瞪眼、一派动风之证,故从风论治。
诊断:中医诊断:中风(风痰上扰)
西医诊断:小儿抽动症
治法:熄风止痉,豁痰通络
方药:全蝎10克、蜈蚣5条、白芍20克、僵蚕10克、石菖蒲10克、胆星15克、当归20克、生地30克、礞石10克、生龙骨10克、生牡蛎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
上方研碎分量用甘麦大枣汤送服
复诊:2008年12月10号,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诸症缓解,已基本上无咧嘴及张口之症,但服用上药后出现嘴唇烂、口疮等,舌红苔薄白,脉弦。治法:守方继观。上方加黄连10克、竹叶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