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宁夏名老中医李遇春临床经验辑要
48514700000020

第20章 病案集锦(9)

继守上方,加重温阳化饮之力,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桂枝15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干将6克、炙甘草6克、天麻15克、姜半夏15克、泽泻15克、丁香3克、草蔻10克、砂仁6克(打,后下)、藿香10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患者自述服用上述药物后恶心症状亦减轻,大便每日2至3次,仍有头晕,苔白滑,脉弦。考虑诸症有所缓解,拟以健脾补气调养,故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法半夏15克、茯苓10克、砂仁6克(打,后下)、木香10克、炒枳壳10克、炒白术10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藿香10克、竹茹6克、焦三仙各10克、干姜3片、大枣4枚

按:泄泻日久,脾气不升,水饮杂下,中气受伐,日久阳衰。治疗泄泻健脾升阳是第一要务,分利为第二,温中为第三。健脾升阳第一要务,必用也;第二为分利,须酌情也(大便越溏稀,利尿药的用量比例越大);温中时必见寒证而用之,或脘腹冷痛或四肢发凉,则当温之。若食瓜果过多者,丁香、萆薢必用。以上治疗慢性泄泻之法属热者不用。

病案三

姓名:朱宽性别:男年龄:70岁民族:汉族

职业:农民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09年3月11日

主诉:腹泻肠鸣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肠鸣,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未曾正规系统治疗,后逐渐加重,于2004年在银川市武警医院住院治疗,症状缓解,但饮食稍有不慎或进食油腻后则腹泻并伴有肠鸣,服用庆大霉素、氟哌酸等症状可缓解,近日出院腹泻、肠鸣、五更泄泻,夜间大便次数增多至3~5次,体力正常,纳可,睡眠差,偶有腹痛,舌淡红苔稍厚微腻,脉弦。

辨证分析:患者初时饮食不慎伤及脾阳,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肾阳渐虚,先天肾阳与后天脾阳相互影响导致脾肾阳虚,温化失司,故有五更泄泻,阳虚水泛故有腹泻、肠鸣、脾阳虚,运化功能失司故食油腻或饮食不慎则诸症加重,苔厚腻为水湿不化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泄泻(脾肾阳虚)

西医诊断:结肠炎

治法: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

补骨脂15克、吴茱萸5克、五味子10克、煨肉蔻10克、葛根20克、防风10克、炒白术10克、炮姜6克、黄连6克、炙甘草6克、党参15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3月18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大便明显改善,质稠,1日两次,仍有肠鸣,腹部不痛,纳可,盗汗较少,舌淡苔白,脉沉。

上方去炮姜加石榴皮10克、车前子10克,6付水煎服。

三诊:2009年4月1日,服用上药后,大便1日两次,质稠,夜间已无腹泻,但仍盗汗明显,舌红苔微黄腻。患者服上药后见效,因腹泻反复发作日久致使脾胃升降失司,故以四神丸中加半夏泻心汤调和脾胃升降之枢以加强疗效。方药如下:

补骨脂10克、吴茱萸6克、煨肉蔻10克、五味子6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干姜6克、法半夏10克、党参15克、炙草6克、炒麦芽15克、菟丝子15克、炒杜仲15克、大枣4枚

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本病之五更泻病较复杂,既有命门火衰之证,又夹杂湿热之邪,是寒热并见,虚实互存之证。脾胃虚弱,火不生土,故用四神,理中合方。湿热内蕴则芩连并用。综观本方亦有泻心汤之意,之前久治不愈,至此诊治时已成“坏病”,常法难愈,必变通之,行圆智方之谓也。

病案四

姓名:殷培耕性别:男年龄:52岁民族:汉族

职业:农民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09年11月3日

主诉:反复发作腹泻4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反复发作腹泻4月余,每日排便6~7次,呈黄色稀便或者水样便,伴有腹胀,腹部隐痛及肠鸣。无发热,无黏液脓血便。纳食尚可。患者曾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所用中药有温肾、健脾、固涩之类,但腹泻未见好转。双下肢微肿,舌红苔白厚,脉细。结肠镜显示:慢性直肠乙状结肠炎。

辨证分析:此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泄泻迁延日久,且泄泻、水肿和小便不利共见。中医认为脾肾两脏在水液代谢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脾肾两虚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水液的代谢,导致水湿内停,水湿留驻肠间而发为泄泻,溢于肌肤而发为水肿。肾主开合的功能失司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故可见小便不利。

诊断:中医诊断:泄泻(阳气不化,水湿内停)

西医诊断:腹泻慢性直肠乙状结肠炎

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方药:胃苓汤加减

茯苓15克、泽泻10克、桂枝10克、炒白术10克、车前子10克(包)、川牛膝10克、桔梗10克、炒山药15克、炒芡实15克、砂仁6克(打,后下)、炒薏米15克、党参15克、葛根15克、荷叶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11月10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腹泻略减,每日2到3次,便质仍稀,双下肢肿消,乏力,纳差。肠鸣仍有,腹痛减少,舌红苔白,脉细。守法守方如下:

茯苓15克、泽泻10克、炒白术15克、车前子10克(包)、桔梗10克、炒山药15克、炒扁豆15克、炒芡实15克、炒薏米15克、砂仁6克(打,后下)、葛根15克、党参15克、荷叶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泄泻是水物不分,清浊杂下。治疗时必须考虑升清降浊使清者复升,浊者复降,水走前阴,物走大肠。方中荷叶、葛根、桔梗等为升清之品,与健脾之党参、白术、薏仁、芡实、扁豆、山药等配合对恢复脾之升清功能有一定作用。

病案五

姓名:赵春霞性别:女年龄:48岁民族:汉族

职业:教师婚姻:已婚初诊时间:2009年8月21日

主诉:腹泻20余年,反复发作,加重10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日行5~6次,泄泻多发生在清晨6~8点,饮食稍有不慎泄泻即加重,无论食热还是进食生冷均可引起腹泻,腹泻时伴有头痛,恶心,口苦,眼睛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既往史:2003年于固原市二医院行胆囊切除手术

辅助检查:肠镜提示:肠粘连

辨证分析:肝主疏泄,脾主键运,肝脾协调则气机调畅,运化自如。若脾气虚弱,肝强太过,脾受肝之制约太过而致运化不及,升降失常而出现腹痛腹泻。患者年龄偏大,平素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影响,因工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滞,横逆乘脾,运化失常,故见腹痛腹泻,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汽不化,清浊不分故见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加重,头痛,口苦,目胀痛皆系肝旺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泄泻(肝气乘脾兼脾胃虚弱)

西医诊断:腹泻

肠粘连

治法:疏肝行气,健脾利湿

方药:痛泻要方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白芍15克、炒白术20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制香附10克、玫瑰花10克、茯神10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15克、旋覆花6克、砂仁6克(打,后下)、木香10克、炒薏仁15克、车前子10克(包)、补骨脂10克、炒神曲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9月7日,患者自述服药后腹泻次数减少,每日2~3次。胃脘部偶有不适,仍有目胀痛,舌淡苔薄白,脉细。治以抑肝扶脾,温肾止泻。方以痛泻要方合四神丸加减如下:

煨诃子10克、白芍15克、炒白术15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4克、煨肉豆蔻10克、茯苓10克、姜半夏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炙黄芪20克、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水湿杂下,清浊不分,腹痛下痢必首先责之于脾,因脾主运化故也。但脾的功能失常又常与诸脏有关,而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肝、肾两脏。肝强乘脾,肝疏泄太过则泄泻,肾司二便,肾阳不足,火不生土,关门不利亦泄泻。本病先从肝脾论治,用痛泻要方加理气之木香、砂仁、香附、玫瑰花,继从肾调,用四神丸四君子汤加减。病有缓解。

便秘

病案一

姓名:李庭锡性别:男年龄:75岁民族:汉族

职业:退休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患者于20余年前出现便秘,数日一行,并逐渐加重,自述经当地医院诊断为痉挛性结肠炎,给予药物治疗(用药不详)有所减轻,但停药后症状即反复,又曾服用大黄三月余,服用复方芦荟胶囊半年余,现停药后则大便数日不行,便细而少,伴有纳差,头晕,心烦,口干,腹胀不适等症状,舌淡边有齿痕,苔略黄腻,脉弦。血压:150/95mmHg。

辨证分析:患者因便秘而长期服用泻下药,以致肠道津液受到损伤而致液亏便结逐渐加重,因浊气不降而上逆,所以导致头晕、纳差、津枯气结,气机运行不畅,故有腹胀不适,舌淡边有齿痕,苔略滑腻为脾气虚,湿浊不化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便秘(肠道津亏证)

西医诊断:痉挛性结肠炎

治法:润肠通便

方药:五仁丸合济川煎加减

桃仁10克、杏仁10克、柏子仁15克、火麻仁10克、郁李仁10克、生首乌30克、熟地30克、炒枳壳10克、升麻5克、当归30克、泽泻10克、怀牛膝20克、红花6克、决明子30克、炙甘草6克

3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患者自述服用上药一剂时需加服芦荟胶囊则排便轻松畅快,服用两付后则每天大便一次,成形,大便较前加粗,小便略黄,腹胀减轻,纳可,舌红苔略黄腻,脉弦。上方见效,故守法守方,继续观察。方药:上方去熟地,加生地25克、法半夏15克。3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服用上方后,大便较前有所好转,服中药期间大便每日一次,但停药后则便秘反复,近日腹部胀痛,喜热怕凉,舌淡苔白,脉沉。辨证分析为患者大肠液亏时间已久,滋阴润燥难以速效,故嘱患者坚持服用中药,逐步调整。治法:滋阴润燥通便。方药:增液承气汤合济川煎加减:

玄参30克、麦冬30克、生地30克、郁李仁10克、当归30克、肉苁蓉15克、厚朴10克、炒枳壳20克、怀牛膝15克、熟地30克、炙黄芪30克、炙大黄5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便秘一证若为习惯性者,切不可徒用攻下一途,大肠本已津亏液少,又再攻而泻之,则津液愈干,愈干愈泻,更使津亏,故润之、补之为治本之法,增液汤、五仁丸、济川煎或单方或合方用之,日久则必效且不复发。习惯性便秘源自津亏血燥,大肠推动乏力,长期便秘者因大肠有热,耗液炼液者百中无一。故治疗此病用承气汤者常愈治愈秘,有近效而无远功,如病人自述用大黄、番泻叶十多年而病日加重。枯者润之为正法,或养血润燥用当归为主,或生津润肠用增液为主,或用油润致五仁,或调升降用牛膝、升麻等。灵活用药,对症施治,虽是久秘亦可痊愈。

病案二

姓名:田艳婧性别:女年龄28岁民族:汉族

职业:个体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大便秘结两年

患者自述大便干结两年,此病开始于产后数月,大便干结难出,状如羊粪,2~3日一行,曾服用西沙必利、麻仁丸等药物治疗不验。做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纳食可,睡眠可,精神一般,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少,脉细。

辨证分析:本病起于产后,为产后血虚,大肠失去血液的濡养而致大便秘结,难以排出。患者自服促进胃肠动力药及润肠通便药均为获效,可辨为由于血虚日久导致气虚,推动乏力,故前法均为获效。

诊断:中医诊断:便秘(气血亏虚,肠失濡润)

西医诊断:产后便秘

方药:养血益气,润肠通便

方药:自拟养血润肠方

当归10克、生地10克、百合30克、黑芝麻10克、玄参10克、炙黄芪3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柏子仁10克、桃杏仁各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11月10日,患者自述服上药3剂后大便,日行1次,便质偏硬,纳可,睡眠可,余无特殊不适,舌淡苔薄,脉细。故嘱患者仍以前方继续服用。后未再就诊。

按:本病产后便秘是《金匮》所称产后三病之一,为产妇常见之病。因津血同源,产后失血,失血后津液亦亏,肠道失去濡润,故大便难下。治疗之法唯补之、润之一途。若妄用攻伐,愈下愈秘,芝麻、五仁、当归等是正药。阳生阴长,补气则可生血、生津,故参芪亦为必用之品。

病案三

姓名:尚立琴姓名:女年龄:26岁民族:回族

职业:工人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08年11月28日

主诉:大便干燥反复发作8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8个月前因生产后逐渐出现大便艰涩,排出困难,2~3日一行,曾服用果导片、番泻叶、大黄等药物后症状有所改善,但停药后便秘加重,伴有小便清长,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房劳易伤阳气,肾阳虚弱,肾虚精亏,阳气不足,气化无力,肠腹闭阻,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故见大便艰涩难下,肾主五液司二便,阳虚温煦无权故见小便清长,腰膝酸冷;产后失血,津血同源,血燥津枯亦可导致大肠失去濡润而出现大便艰涩。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阳虚内寒,血虚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