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宁夏名老中医李遇春临床经验辑要
48514700000021

第21章 病案集锦(10)

诊断:中医诊断:便秘(肾阳不足,津枯液燥)

西医诊断:便秘

治法: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方药:济川煎合五仁丸加减

郁李仁10克、火麻仁10克、当归20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生地2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枳壳10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怀牛膝10克、肉苁蓉15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12月5日,患者自述服药后诸症均有所减轻,排便时腹部不痛,白带色黄有味,舌淡红苔白,脉细。治以温补肾阳,润肠通便,方以济川煎合五仁丸加减如下:

当归20克、怀牛膝15克、肉苁蓉15克、郁李仁10克、桃仁10克、杏仁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炒白术15克、枳壳10克、川芎10克、熟地25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1月后随访,诸症消失,未再复发。

按:产后血虚,津血同源,故产后排便困难为常见之证,是产后三病之一。产后便难如及时调养,养血润燥断不会延至8个月不愈。奈何肠燥津亏无水行舟,复用果导、番泻叶等强行推送,榨干肠中仅有的少量津液导致迁延不愈。本例病人以济川煎、四物汤、桃杏仁等养血润燥,增水行舟乃为正确之法,效果巩固,一般不会复发。

水肿

病案一

姓名:邢景坡性别:男年龄48岁民族:汉族

职业:个体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双下肢肿2个月,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于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自己双下肢浮肿,但没有治疗,近来浮肿逐渐加重,伴有疲乏,患者反复发作全身瘙痒并有抓痕,每于病发时自服息斯敏可缓解,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睡眠可,舌红苔薄白,脉弦。血压:155/90mmHg,心电图:窦性心律,非特异性ST段抬高。

辨证分析:患者目前双下肢浮肿明显,无特殊诱因,故可诊断为水湿内停,又伴有疲乏,可为气虚不化水湿而致水湿内停,水液泛滥,余无特殊不适,故中医可遵急则治标的原则,予以利水消肿为宜。

诊断:中医诊断:水肿(气不化水,水液内停)

西医诊断:浮肿待查

治法:补气利水消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生黄芪30克、汉防己10克、泽泻30克、茯苓2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炒白术15克、滑石10克(包)、冬瓜皮6克、炙甘草6克

一诊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患者自述服上药后,双下肢浮肿明显消减,现微有浮肿,偶有全身瘙痒,饮食尚可,睡眠可,二便正常,前法见效,故守法继观,并佐加祛风止痒药,方药如下:

生黄芪30克、防风10克、防己10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克、泽泻20克、猪苓15克、桂枝10克、车前子15克(包)、地肤子15克、白藓皮15克、荆芥10克、白蒺藜10克

二诊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按:水肿之病当责之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肺病之肿以上半身为主,发汗可愈,脾肾之肿以下半身多见,属脾者利水健脾,属肾者利水益肾,本病下肢浮肿当属脾虚湿不化,未见腰膝酸软,动则气喘故与肾无关,又出现全身瘙痒,则是又有肺病,《金匮要略》认为瘙痒乃风袭肺卫之证,故予以黄芪汤合五苓散,此乃脾肺同治之方,故当取效。

病案二

姓名:张星宏性别:男年龄:45岁民族:汉族

职业:个体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09年6月23日

主诉:双下肢水肿,全身过敏反应2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2个月前因接触油漆而出现全身过敏性红色斑片,全身瘙痒难忍,双下肢水肿,按之没指。自服息斯敏可缓解,伴胸闷,身体困重,恶风汗出,舌红苔薄白,脉沉。

辨证分析:风邪侵袭肌表,肺失和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液停滞,阻遏脾阳,水湿泛溢于肌肤而见水肿。卫阳已虚,故见恶风汗出。

诊断:中医诊断:水肿(脾虚湿盛,水湿浸渍)

西医诊断:水肿

治法:益气健脾,利水渗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生黄芪30克、汉防己10克、茯苓20克、猪苓10克、炒白术15克、泽泻30克、桂枝10克、滑石10克(包)、冬瓜皮60克、炙甘草6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7月29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偶有身痒,无其他不适,脉沉,苔白腻。仍以上方加祛风止痒之品:

防风10克、防己10克、生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克、泽泻20克、猪苓15克、桂枝10克、车前子15克(包)、地肤子15克、白藓皮15克、白蒺藜10克、荆芥10克

5付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1个月后随访,患者告知其双下肢水肿消失,全身红斑消失,病已痊愈。

按:《金匮》明言“下半身肿当利小便”,防己黄芪汤正是治疗下半身水肿之良方,再合以五苓散,分利作用更强。水为阴邪,其性趋下,故下肢肿多于上半身肿。然本证又兼皮疹瘙痒,知其除湿邪外又兼风邪,故二诊时加入荆芥、防风、白蒺藜等祛风药,则不但消肿,痒亦止。

病案三

姓名:李春花性别:女年龄:38岁民族:汉族

职业:个体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09年5月11日

主诉:眼皮、足部肿胀3日

现病史:患者3日前因受风感冒,继而出现眼皮、足部肿胀,遂来就诊。患者自述平素体虚易受风感冒。刻下:眼皮、足部肿胀,按之凹陷易起,伴有恶风汗出,身体困重,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浮。

辨证分析:患者平素体虚,肺脾气虚,肺虚则卫外不固而易伤于风邪,脾虚则水湿内停,风夹水湿稽留在肌肉经络导致眼皮、足部肿胀。脾主运化,主辖四肢,脾气虚运化水湿不振,水湿内停,溢于肌肤四肢,故见脚踝水肿明显。卫外不固则见汗出恶风,风夹湿邪停滞肌肤腠理则见身体困重,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则见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亦为气虚湿邪停于肌表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水肿(水湿浸渍)

西医诊断:水肿

治法:健脾利水,益气祛风

方药:五皮饮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陈皮6克、大腹皮10克、茯苓皮15克、炙桑皮10克、生姜皮10克、生黄芪30克、汉防己10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5月15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眼皮足部肿胀症状消失,偶有头痛,寐差,多梦,舌淡脉弦,李老及时调整治疗方法,以祛风止痛兼安神为法,以菊花茶调散加减如下:

荆芥穗6克、防风10克、蔓荆子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当归15克、熟地20克、菊花10克

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09年7月12日,患者自述眼皮、足部水肿未再出现。头痛,寐差多梦等症状消失,此次就诊是因为感冒。要求服用治疗感冒之中药。

按:水气病分为五类: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此例病人当属皮水,风水须有恶风症状,此例病人虽有感冒之因但已历3个月,外感已解,初期可能为风水,迁延至今则成皮水。用五皮饮,防己黄芪汤当为治疗皮水之正方正药。

病案四

姓名:王丽燕性别:女年龄:40岁民族:汉族

职业:个体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09年5月18日

主诉:眼皮、足部肿胀3日

现病史:患者自述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皮及足部肿胀,晨起加重,伴头痛以下午加重。恶风,口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患者自述水肿前有恶寒,发热,但服用感冒药后症状缓解,平素气短,乏力,纳差,曾被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分析:水肿病因较多,因患者起病急,病程短,故属于阳水范畴,因患者有头痛,恶风,口渴等症状故可辨证为风邪外袭。风邪外袭犯肺,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小便不利,水肿。风性轻轻先犯于上,与水相搏,风助水势所以水肿起于面部并很快遍及下肢。邪在肌表,卫阳遏制故见恶寒发热。加之患者平素有气短乏力,纳差等肺脾气虚的症状,风邪犯肺使得肺气更虚,湿邪停聚致使脾气更伤,肺虚卫外不固则更易伤于风邪,脾虚则水湿内伤,风夹水湿稽留于肌肉经络,故见水肿不散,舌淡苔白,脉浮,属于外感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风水(气虚水停)

西医诊断:水肿

治法:健脾利水,益气消肿

方药:五皮饮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陈皮6克、大腹皮10克、茯苓皮15克、炙桑皮10克、生姜皮10克、生黄芪30克、汉防己10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5月25日,患者自述服药后水肿消失,偶有头痛,睡眠较差,多梦,舌淡苔白,脉浮。风水已去,李老及时调整治法,采用祛风养血兼安神之法,以川芎茶调散加减如下:

荆芥穗6克、防风10克、蔓荆子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当归15克、熟地20克、菊花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09年6月,患者以感冒来就诊,自述水肿,头痛睡眠差等症状已消失。

按:风水一证出自《金匮》,虽《内经》亦有风水一词但无方药。“风水恶风一身悉肿”是本证之基本表现,经方越婢汤很有效验,但不如五皮饮稳妥,防己黄芪汤亦治皮水,两方合用治疗水肿效佳且无副作用,是可行之法。

痹证

病案一

姓名:郑秀英性别:女年龄:56岁名族:汉族

职业:个体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0年10月18日

主诉:背部恶寒,麻木不适5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5年前因外伤自感背部正中疼痛,麻木,恶寒。做胸椎X线片提示:第六胸椎压缩性骨折,服用药物(药品名称不详)治疗后已不疼痛,但局部有恶寒,麻木不适感,1个月前因受凉后背部麻木不适感面积扩大,喜揉喜按,恶寒,背部恶风恶寒,受凉则背部寒冷彻骨,不能入睡,腰膝酸软无力,外踝处亦有肿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沉。

辨证分析:患者病因为外伤引起第六胸椎压缩性骨折,肾主骨生髓,故病当从肾辨治。而背部恶寒,麻木,外踝部肿痛等为督脉及膀胱经所过之处,故定位在督脉和膀胱经,肾与督脉阳气虚损,寒湿深侵,督脉伤则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腰膝失荣,故出现上述症状。

诊断:中医诊断:背痹(督阳不足,寒湿凝滞)

西医诊断:外伤后遗症

治法:温阳驱寒除湿

方药:自拟方

制附子6克(先煎)、茯苓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骨碎补10克、川续断10克、怀牛膝10克、羌活10克、杜仲10克、熟地30克、桑寄生20克、巴戟天15克、鹿角胶10克(烊化)、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10月26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外踝部疼痛减轻,背部怕凉感明显缓解,精神较佳。现背部仍喜温热,睡眠可,舌淡暗,苔薄白,脉沉。

治法:温阳散寒

方药:仍以上方加减调整

川断20克、寄生20克、仙灵脾15克、炒杜仲15克、鸡血藤30克、熟地25克、知母6克、黄柏6克、巴戟天15克、炒山药15克、茯苓15克、龟板10克、白芍10克、当归15克、炙黄芪30克、党参2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10年11月6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诸症均已缓解,患者精神可,背部冷痛缓解,患者因路途较远,就诊不便,故要求改变服药剂型,应患者之请以上方加工成丸剂嘱患者服用,至今未再复发。

按:经云:背为阳,腹为阴。因督脉与足太阳经行于背部,故阳气常隆。或有风寒外袭或有外伤或肾气久虚,皆可致背部冷痛。补阳通督是正确的治法。桂枝、鹿茸、巴戟天、川断、寄生、杜仲皆为常用之药。

病案二

姓名:闫秋兰性别:女年龄:59岁民族:汉族

职业:退休初诊时间:2009年10月16日

主诉:手足关节疼痛、变形10余年

现病史:患者于10余年前开始出现手足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并逐渐加重,并出现手足关节变形,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屡服中西药效果不显。现症见:肩、膝、踝关节疼痛,畏风怕冷,活动不利,晨起行动困难,双手双足关节肥大,僵硬,变形似鸡爪,不能紧握。伴有头晕、耳鸣、腰酸、舌淡暗有瘀点,苔薄腻,脉弦少力。

辨证分析:该患者中医辨证属于痹症。患者临床症状无热象,故可诊断为风寒湿痹,而三邪之中尤以寒象为重,寒性凝滞,不通则痛,故患者各关节疼痛较为剧烈。此患者病程缠绵,正气亏虚,肾主骨,肝主筋,肾阳为温煦之根,火源匮乏,则痹痛难除,故病症经久不愈,耳鸣,腰酸,眩晕等症均为肾虚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痹证(风寒瘀阻经络)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法:温通经络,消风活血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枝10克、秦艽10克、威灵仙10克、穿地龙10克、当归15克、生黄芪20克、防风10克、怀牛膝10克、细辛3克、鸡血藤30克、炒杜仲15克、川断20克、寄生2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10月23日,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疼痛有所缓解,余症均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