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宁夏名老中医李遇春临床经验辑要
48514700000019

第19章 病案集锦(8)

病案十三

姓名:周桂珍性别:女年龄:40岁民族:汉族

职业:个体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09年3月23日

主诉:胃痛、纳差反复发作4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及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饥饿后痛甚,曾服用奥美拉唑等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刻下:胃脘部灼痛,口苦,晨起时加重,纳差,嘈杂,发酸,舌淡苔黄,脉弦。

既往史:曾做过胆囊切除术

辅助检查:2008年在银川市中医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部前后壁对吻型溃疡;胃体糜烂出血性胃炎;霉菌性食管炎。

辨证分析:患者平素性情好强,易受情志刺激影响,故肝气不畅,肝郁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见胃脘部疼痛;肝胆相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故见胸骨后灼痛,口干口苦等。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日久则导致血瘀血停,因患者病史4年,病久则瘀血阻于脉络而不通故见胃脘痛有定处,反复发作。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肝胃郁热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胃痛(肝火犯胃,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部前后壁对吻型溃疡、胃体糜烂出血性胃炎、霉菌性食管炎

治法:和胃制酸,行气止痛

方药:乌贝散合左金丸合丹参饮合黄芪补血汤加减

海螵蛸10克、浙贝母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陈皮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生黄芪20克、丹参30克、檀香3克(后下)、砂仁6克(打,后下)、炙甘草6克、焦三仙各10克、炙大黄2克

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3月27日,患者自述服药后胃脘疼痛略有减轻但仍有胸骨后灼痛,大便干,纳差,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李老以健脾益气,制酸和胃为法,以香砂六君子汤合乌贝散加减如下:

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木香6克、砂仁6克(打,后下)、丹参2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海螵蛸10克、浙贝母10克、制香附10克、元胡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09年4月3日,患者自述服药后诸症明显好转,偶在进食肉食后胃脘部略有不适,纳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细。

守方继法,加减如下:

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木香6克、砂仁6克(打,后下)、丹参2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海螵蛸10克、浙贝母10克、制香附10克、元胡10克、红花6克、神曲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09年4月13日,患者以咽炎来诊,告知胃脘部不适症状均已消失。

按:胃脘部疼痛单纯之症很少,多为脾虚,肝郁,食积,血瘀兼夹为病。本例即是这种情况,脾虚用参草;肝郁用香附、木香、檀香;血瘀用丹参、元胡;食滞用神曲、大黄。病情复杂用药亦繁杂,要时刻掌握病情变化,合理组方用药,孰多孰少,有是症则用是药,添一症则添一药,徐徐入扣,方获良效。

痞满

姓名:刘恒越性别:男年龄:51岁民族:汉族

职业:干部初诊时间:2009年11月23日

主诉:胃脘胀满2周

现病史:患者于两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满,时轻时重,未予重视,后症状逐渐加重,现胃脘部胀满,食后加重,偶有腹胀,纳食一般,二便正常,睡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结。

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房颤待查

辨证分析:脾主运化,脾气虚,运化无力,食积于中,故有腹胀。患者胃脘胀满,食后加重,为脾气虚,运化失职所致。因病程较短,故未出现其他症状。

诊断:中医诊断:胃胀(脾气虚证)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法:健脾助运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打,后下)、炒枳壳10克、泽泻10克、制香附10克、桂枝15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09年12月7日,患者再次来治疗耳鸣时,自述服前药后胃脘胀满已痊愈。

按:患者原有心房纤颤,近又因饮食不慎致使胃脘胀满,是脾胃之病在后,而心阳亏虚,心血瘀阻在前。须先调脾胃后治疗心脏疾患。因脾胃不健,中气匮乏,饮食不化精微,五脏难得。先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消痰化食,先治其新病后治其房纤痼疾,方用丹参、檀香活血补气,是治新病不忘痼疾之意。

嗳气

病案一

姓名:李翔宇性别:男年龄:21岁民族:汉族

职业:职员婚姻情况:未婚

主诉:嗳气频繁3个月,每于夜间加重

现病史:患者于3个月前因饮食不慎,先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继而出现频繁的嗳气,于夜间9~10点嗳气明显,持续三月余,未曾检查治疗,现嗳气频繁,夜间加重,胃脘不适,纳可,二便正常,舌红,舌尖部及左侧部无苔,脉细。

辨证分析:患者因饮食不节,导致胃气上逆不降,故有频繁嗳气,患病期间未引起重视,导致病情持续3月余,且患者舌象表明胃阴不足,影响胃的受纳腐熟功能,故有诸症出现。

诊断:中医诊断:嗳气(胃气上逆,胃阴不足)

西医诊断:胃肠神经功能紊乱

治法:和胃降逆,滋养胃阴

方药: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10克(包)、代赭石20克(先煎)、姜半夏10克、竹茹6克、黄连3克、陈皮10克、玉竹15克、麦冬10克、太子参30克、鸡内金10克、石斛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

一诊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患者自述服用上述药物后,嗳气明显减轻,夜间偶有轻微的嗳气,纳可,二便正常,舌红苔花剥,脉沉细。故仍以上法巩固疗效。方药: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10克(包)、代赭石20克(先煎)、陈皮15克、竹茹6克、麦冬15克、石斛10克、黄连2克、姜半夏10克、砂仁6克(后下)、百合20克、生黄芪2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

5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口服

按:嗳气责之胃气不降,气逆而上则为嗳气,嗳气有寒热虚实之分,寒者丁香、高良姜、柿蒂可用;热者黄连、竹茹当选,嗳气实者多因食积痰滞;虚者或为中气不足或为胃阴虚,本例舌苔花剥,为阴虚无疑,故用旋覆代赭汤,黄连竹茹汤中多加养阴之麦冬、石斛、百合、白芍等,用太子参、黄芪者是取阳生阴长之意,切忌本证不可用温燥伤津之药。

病案二

姓名:陈洁性别:女年龄:27岁民族:汉族

职业:学生婚姻状况:未婚初诊时间:2010年11月11日

主诉:嗳气反复发作7年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自述7年前因饮食不当出现频发嗳气,经西药治疗后有所缓解,但因饥饿或受凉后嗳气易复发,故到我门诊就诊。刻下症状:嗳气频发,食后加重,痞满,纳可,脉弦,舌淡红苔白滑,脉弦。

辨证分析:患者因饮食不当,损伤脾胃,胃气受伤,传输无力,遂使津凝为痰,浊邪停留,阻于中焦,影响胃中气机升降。胃气不降则见嗳气频发。饥饿后胃气更虚则嗳气加重,受凉后寒邪阻滞,凝滞气机故嗳气亦加重。中焦气机凝滞故见胃脘部痞满。舌质淡苔白滑,脉弦均为中虚痰凝气滞之象。

诊断:中医诊断:嗳气(胃虚痰阻气逆)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法:降气化痰,益气和胃

方药: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10克(包)、代赭石30克(先煎)、姜半夏15克、茯苓10克、党参15克、炙草6克、陈皮10克、砂仁6克(打,后下)、木香6克、制香附10克、生姜3片、大枣4枚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2010年1月25日,患者自述服药后嗳气频发症状略有减轻,偶因受凉或饥饿后发作。脉弦,舌淡红苔薄白。李老仍治以和胃降逆,疏肝行气,方以旋覆代赭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如下:

旋覆花10克(包)、代赭石20克(包)、姜半夏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制香附10克、柴胡10克、玫瑰花10克、竹茹6克、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砂仁6克(打,后下)、当归10克、丹参2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三诊:2010年2月1日,患者自述服完二诊方后嗳气明显缓解,偶有发作,要求继服中药以固效,前方前法,处方如下:

旋覆花10克(包)、代赭石20克(先煎)、姜半夏15克、茯苓15克、陈皮6克、砂仁6克(打,后下)、木香6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竹茹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2010年3月1日,电话随访,得知患者嗳气未再发作。

按:旋覆代赭汤是仲景用治嗳气不除之证的名方,临床用之常获良效。嗳气为胃气上逆故以旋覆,代赭及姜半夏等以降之,镇之,参、草、枣为补中之药,以填补中虚,顾护中气。更用理气之木香、玫瑰花、制香附等以疏散滞气。如有寒邪可加丁香、川椒、高良姜;热者可加竹茹、黄连、枇杷叶之类。

嘈杂

姓名:王淑华性别:女年龄:31岁民族:汉族

职业:个体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胃脘嘈杂1周

现病史:患者静滴甲硝唑后感胃脘部嘈杂,当时未予重视,近1周胃脘嘈杂明显加重,按之则舒,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细。钡餐透视显示:慢性胃炎。

辨证分析:因静滴苦寒之药后,中土受伐,导致胃脘虚弱而出现嘈杂,胃中空虚,故按之则舒,脾胃虚弱则口淡无味,苔薄白,脉细。胃虚不能受纳,故食后胃脘胀满明显加重。

诊断:中医诊断:嘈杂(脾胃虚弱)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炒山药10克、鸡内金10克、白扁豆10克、陈皮6克、炒神曲10克、炙甘草6克、砂仁6克(打,后下)、炒枳壳10克、白芍20克、制香附10克、焦三仙(各)10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其好友来就诊时,问起其病情,述说现在已恢复健康。

按:嘈杂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热辣不宁之状,古有火嘈、痰嘈、酸水浸心作嘈,气郁胸膈作嘈及蛔虫作嘈等之分,本病属酸水浸心(胃)作嘈,治宜温中和胃,用四君子汤加味,健脾和胃而使症状缓解。

泄泻

病案一

姓名:蔡小林性别:男年龄:40岁民族:回族

职业:职员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大便溏泻四日

现病史:患者于四日前因与朋友聚会,饮食不慎出现大便溏泻,每日5次,稍进油腻则大便每日10余次,无明显腹痛,泻下物中无脓血,伴有饮食减少,余无特殊不适,舌淡苔白,脉细。

辨证分析:患者因饮食不慎,直接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虚弱,不能正常受纳水谷和转运精微,以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脾胃虚弱,气血不能上荣舌面,外达脉道,故舌淡苔白,脉细弱。

诊断:中医诊断:泄泻(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西医诊断:腹泻

治法:健脾益胃,温中助运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5克、炒白术20克、茯苓10克、炒山药10克、白扁豆10克、砂仁6克(打,后下)、炒薏苡仁10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木香10克、车前子10克(包)、炒神曲10克

一诊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腹泻好转,余无特殊不适,因患者要去外地工作,无法服用汤药,故给予参苓白术散2盒服用。

按:此例病虽四日,然必有脾虚在先,饮食不慎仅为诱因,否则不会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若骤伤饮食,伤及脾胃当用四苓治之,或加消导药,或加热药,寒药。热则加芩连,寒则加丁香、肉桂是其正治。

病案二

姓名:黎明性别:男年龄30岁民族:汉族

职业:个体婚姻状况:已婚

主诉:脘腹疼痛伴泄泻5年,加重10天

现病史:患者于五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及腹部胀满疼痛,并伴有泄泻,大便3至4次每日,不成形,并时有头晕,乏力,未予系统检查治疗,近10天诸症加剧,故来治疗,患者现胃脘部及腹部疼痛,大便每日4次左右,不成形,伴有纳差,食则恶心呕吐,甚则眩晕、乏力,精神不振,舌淡苔滑微腻,脉弦。

辨证分析:患者舌淡苔滑微腻为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水湿内停之象,脉弦亦可为痰饮停留之症,脾阳虚则寒,寒凝气滞水停,故导致胃脘及腹部胀满疼痛,脾运失职,水邪下注故大便溏稀,脾胃升降功能失职,脾不升,胃不降,故有纳差,恶心呕吐及头晕、乏力之症,脾运失司,气血生成乏源,故病人长期精神不振。

诊断:中医诊断:泄泻(脾失健运,水邪下注)

西医诊断:结肠炎

治法:健脾燥湿,化饮止泻

方药:胃苓汤加减

茯苓15克、泽泻15克、炒白术10克、桂枝10克、姜半夏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车前子10克(包)、藿香10克、苏梗10克、白蔻10克(后下)、砂仁6克(后下)、木香10克、炙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服

复诊:患者自述服上药后仍腹泻,大便每日3次以上,胃脘及腹部疼痛有所缓解,仍有纳差,头晕,恶心等症但无呕吐,近日自觉耳朵发胀,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