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基本素质及执业能力训练
48503900000043

第43章 医疗质量管理实践(9)

(七)要考虑到系统应用的发展性

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属于边缘学科,涉及的领域很广,决定了其建设的复杂与艰巨。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管理需求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系统作为医院的辅助管理手段,其建设、完善和发展也有较长的过程,往往不能一步到位。管理者必须掌握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规律,立足长远,狠抓系统应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重在应用,应用越活跃,需求越强烈,效益就越显著。应当不断把先进管理思想引入系统中,促使系统在应用中发展,不断完善、扩充系统功能,从而满足医院全面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综上所述,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标志着医院工作流程和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的变化,对医院领导和管理者提出了新课题。系统能否建设好,应用好,管理者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学习,把握好信息化管理的若干要素,提高解决新模式下新问题的能力,适应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做新技术革命的带头人。

四、实施医院信息系统的意义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工具及手段,它是医院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和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加强医院管理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改变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有效的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信息系统效能的充分发挥有助于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的变革。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医院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进行重组、改革。在计算机网络管理模式下,医院原有的手工作业方式得到很大的改进甚至废弃,既加快了医院内部的信息流动,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又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各部门的联系和反馈更加方便、快捷,各环节的工作效率普遍提高,有利于缩短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加快病床周转。

(二)减少了“跑、冒、滴、漏”,提高了经济效益

医院在计算机网络管理模式下,能够对医疗经费和卫生物资进行有效的管理,大大减少了药品、物资的积压和浪费,减少了库存及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了医疗成本,节约和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另外,还可以对“搭车开药”、“人情方”等进行有效的控制,“跑、冒、滴、漏”的现象得到遏制。

(三)加强过程控制,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在自动化作业的方式下,可以很方便地随时掌握全院的医疗动态情况,使医院管理从医疗系统管理深入到医疗过程环节的控制管理,及时发现医疗护理过程中各环节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

(四)提高医院信誉,增强竞争能力

采用自动化管理方式,一方面可以保证按标准收费,避免漏收、错收,既维护了病人的权益,也增加了医院的收费透明度,从而提高病人和保险公司对医院的信任感,增强医院在当地的信誉、知名度和竞争力,利用好医院良好形象的无形资产,有利于医院的发展。

(五)实现卫生资源共享

数据共享是国家信息化的一条根本原则和重要目标,只有共享才能发展。从工程建设角度讲,统一开发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经济效益;从信息资源开发角度讲,网络采集数据可提高采集率,增强分析数据的客观性、可比性;从信息资源利用讲,可提高信息综合分析水平,提高咨询和服务能力,提高整体信息网络的效能;从为保障服务的角度上讲,只有保证采集数据的客观性、准确反映病种的医疗规律及医疗消费水平,才能使用好有限的卫生事业费,提高卫勤保障水平。

(六)强化了医院的科学管理

医院实行计算机网络自动化管理,使医院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首先由模式管理变为环节控制,加大了工作过程的管理,提供实时信息使超前管理成为可能,克服了管理中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其次是促进了医疗、护理、卫生经费、药品物资等工作的标准化管理。第三是加强了各部门间的密切协作。由于医院信息管理涉及到医院所有部门及各类人员,因此,只有在院领导和机关统一协调部署下,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加强与院外有关单位的协调,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管理作用和保证信息工作畅通无阻。

(李振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诞生而产生的。现代社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医院中高危病人的比例不断增加,给医院感染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对医院也有诸多的不良影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已经成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广义上讲,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性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对象

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患者、门诊患者、探视者、陪护家属、医院各类工作人员等,这些人员在医院内所得到的感染性疾病都应称“医院感染”。但是,门诊病人、探视者、陪护家属及其他流动人员,由于他们在医院内停留时间短暂,院外感染因素较多,其感染常常难以确定是否来自医院。正因为这种难确定性,医院感染的对象狭义地讲主要为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实际上,医院工作人员与医院外的接触也较频繁、密切,很难排除医院外感染,因此通常在医院感染统计时,对象往往只限于住院患者。

(三)医院感染的诊断原则

1.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期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四)医院感染分类

1.内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2.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身体以外的地方,如其他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或者病人身处的环境,污染的医疗器械以及食物和水等。大部分的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预防控制的。

二、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础,2006年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从管理层面对医疗机构中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规定床位100张以上的医院都应该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科,临床医技科室还应该设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应该定期召开例会,对全院存在的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形成决议并责成医院感染科等相关部门落实。医院感染科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开展各种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还要对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持续改进质量。临床、医技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必须依据本科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定期召开例会,讨论感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控制措施,重点在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技术、手卫生等环节,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措施,降低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率。

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其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抗菌药物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可以治疗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所致的感染性疾病。自从1935年第一个磺胺药应用于临床和1941年青霉素问世后,抗菌药物迅速发展,使感染性疾病的预后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也出现了耐药性、菌群失调、二重感染、抗菌药物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高的抗菌药物研发成本使新品种的价格也成倍上升。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合理使用、安全使用,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减轻社会医疗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