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教您防治胃肠病
48493000000027

第27章 慢性腹泻(1)

什么是慢性腹泻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排便量增加,每日200克以上,粪质稀薄,其含水量大于85%,如果病程超过4周的腹泻称慢性腹泻。

本病首载于《内经》,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之论,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病,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同时指出病变部位,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大肠小肠为泄。”《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难经第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从脏腑辨证角度提出了五泄的病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提出实滞下利用“通因通用”

之法。汉唐时代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中,至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曰“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论著颇多,认识日趋完善,病因上强调湿邪致泻的基本机制,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提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的理论,所以治疗采用以甘养胃,以酸制肝,创泄木安土之法。

慢性腹泻的病因

慢性腹泻的病期在2个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有时很困难。

1.肠道感染性疾病 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疾病;肠结核;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肠道念珠菌病。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憩室炎;尿毒症性肠炎。

3.肿瘤 大肠癌;结肠腺瘤病(息肉);小肠恶性淋巴瘤;胃泌素瘤、类癌、肠血管活性肠肿瘤等。

4.小肠吸收不良 包括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和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包括消化不良、小肠吸收面积减少和小肠浸润性疾病。

5.运动性腹泻 肠蠕动紊乱(多数为加速)引起,如肠易激综合征、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部分性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6.药源性腹泻 泻药如酚酞、番泻叶等;抗生素如克林霉素、新霉素等;降压药如利舍平、胍乙啶等;肝性脑病用药如乳果糖、山梨醇等。

慢性腹泻的预防

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腹泻:

1.注意饮用水卫生,饮用水要煮沸后喝,煮沸可杀灭致病微生物。

2.讲究食品卫生,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3.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

4.尽量少食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等水产品,食用时要煮熟蒸透;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的方法都不可取。

5.凉拌菜加点醋和蒜。

6.注意手的卫生,饭前、便后手要洗净。

慢性腹泻的西医治疗

慢性腹泻病因很多,应尽量对因治疗。但目前引起许多患者腹泻的疾病过程并不能得到满意的控制,也缺乏特异性治疗,需要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

1.病因治疗 感染性腹泻应积极寻找感染源,并应用对病原敏感的药物。分泌性腹泻如胃泌素瘤、VIP瘤、甲状腺髓样瘤、类癌综合征、WDHA综合征(舒血管肠肽瘤),应针对其病变作手术切除。如手术未能切除者,则宜进行化疗。渗透压性腹泻大部分停止服食相关食物即可抑制腹泻,因此寻找出引起腹泻的原因至关重要,避免进食相关食物即可。

2.保持体液平衡 纠正腹泻引起的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3.止泻药 主要针对严重失水者及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止泻药,吸附药有药用炭、白陶土、果胶,对轻度腹泻安全有效;抗胆碱药对功能性及痉挛性腹痛者可用;黏膜保护药有碱式碳酸铋、鞣酸蛋白;还有复方地芬诺酯片、洛哌丁胺(易蒙停)。

慢性腹泻的中医治疗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主要分型为肝郁痰结证、气滞湿阻证、水饮留肠证、瘀阻肠络证、寒热互结证、脾虚泄泻证、肾虚泄泻证。治疗当把握脾虚湿盛的基本病机,分别采用清热、解毒、益肾、健脾、益气、活络等治法,久泻不宜过投分利,清热莫过于苦寒,补虚勿纯用甘温。虚实相兼者,又宜补虚祛邪并用;寒热错杂,又宜温清并行。

1.肝郁痰结

左少腹痛,部分病者可在左下腹触及条索状包块,严重者右下腹亦可出现,大便稀烂,夹杂多量黏液,每于左下腹痛后排便,每天次数不等,舌淡红、苔白滑或腻浊,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导痰化浊。

方药:四逆散合二陈汤加味——柴胡3~5克,白芍、神曲各12克,枳壳、陈皮各6克,茯苓15克,法半夏、白术各10克,甘草3克。泻下量多,见阴虚偏盛之象者,加乌梅10克;痰湿重者,加厚朴5克,槟榔10克;纳谷不馨者,加炒谷芽、麦芽各15克;便血者,加仙鹤草15克。

2.气滞湿阻

每遇情绪紧张或精神刺激而诱发,排便稀烂,少黏液,一般腹痛轻微,每日排便可十多次,每于餐后(特别是早餐后)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腹泻常随精神情绪的改变而呈周期性发作,兼见胸脘腹满、肠鸣、头晕、纳呆、四肢倦怠、大便稀烂,舌苔腻,脉濡滑或缓。

治则:抑木扶脾,燥湿化浊。

方药:痛泻要方合藿朴夏苓汤加减——白术、防风、藿香、半夏、杏仁各10克,白芍12克,陈皮6克,赤苓、泽泻、猪苓各15克,薏苡仁30克,白蔻仁、厚朴各5克。胃中吞酸嘈杂者,加黄连3克,吴茱萸2克;平素脾虚,疲乏,脘闷纳差,加党参、茯苓各10克,山药12克;胸胁胀满甚者,加柴胡5克,车前子12克;不思饮食,加谷芽、麦芽各15克;泄泻日久,见腹胀痛,便下不爽,口干心烦,疲乏少力,容易感冒,舌体胖、苔白或黄者,为寒热错杂,可改用乌梅丸。

3.水饮留肠

素盛今瘦,肠鸣辘辘有声,便泻清水样,或呈泡沫状,泛吐清水,腹胀尿少,舌淡、苔白润滑,脉濡滑。

治则:健脾利湿。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桂枝5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3克,防己、椒目、大黄各10克,葶苈子12克。脘腹胀痛,嗳气者,去炙甘草,加乌药10克,木香3克(后下);湿蕴化热,舌苔黄腻者,加连翘12克,厚朴5克,马齿苋20克;形寒肢冷,脉沉迟,腹部冷痛者,加炮姜10克,草豆蔻6克。

4.瘀阻肠络

泄泻迁延日久,大便夹杂赤白黏冻,泻后仍有不尽之感,腹部刺痛,多于两侧少腹部,面色晦滞,舌质暗红或边有瘀斑,脉弦涩。

治则:化瘀通络,和营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