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教您防治胃肠病
48493000000014

第14章 消化性溃疡(1)

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因既往认为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由此而得名。本病可发生于胃肠道与酸性胃液可接触到的任何部位。但约98%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事实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只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形成溃疡病。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与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医生有时难以区分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因此往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如能明确溃疡在胃或十二指肠,那就可直接诊断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病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为临床特点,常伴有嗳气、反酸、灼热、嘈杂等感觉,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在胃肠局部范围内有圆形、椭圆形慢性溃疡。

溃疡病多以上腹部节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要特征。但有些患者虽有胃黏膜溃疡,却缺乏上腹部节律性疼痛的症状,临床上把它叫做无痛性溃疡病,其中90%以上是老年人。老年人无痛性溃疡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专家认为,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疼痛阈降低的缘故,但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老年人以往较多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从而掩盖了溃疡病疼痛的症状。老年人无痛性溃疡病虽然疼痛不明显,病程短,但发生出血、穿孔和癌变者却较多。胃溃疡好发于与泌酸区(主要是胃体)相毗邻的胃窦小弯部,发生于后壁者较前壁者更为多见。有时也见于大弯和幽门部,而发生于胃体或胃大弯者甚少见。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的吻合口溃疡,则多发生于耐酸性较差的吻合口空肠侧。

由于不同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不一样,所引起的溃疡病类型也不相同:

1.复合性溃疡 胃与十二指肠同时有溃疡存在的称之为复合性溃疡。多因先有十二指肠溃疡,引起幽门排空障碍而出现胃窦部潴留,继而发生胃溃疡。复合性溃疡病程较长,症状较重,且易引起出血或幽门梗阻。

2.多发性溃疡 一般溃疡病例只有1处溃疡,如有2处以上溃疡同时存在,即可称为多发性溃疡。

3.巨大溃疡 如果溃疡直径大于2.0厘米,即称为巨大溃疡。巨大溃疡可并发胃后壁穿孔,胰腺受累及,常被误诊为胰腺癌。

4.应激性溃疡 由于外伤、大手术、颅脑部疾患、严重感染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胃肠道黏膜急性损伤、出血、糜烂和坏死而形成的溃疡,即称为应激性溃疡。本病多于应激后10天左右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男女差异。发病前多有外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病史。常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呕血、黑粪,发病多突然,常无前驱征兆且不易止血。此外,可有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等消化系统症状,但较一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为轻。可通过胃镜检查或气钡双重造影予以确诊。治疗上除对症处理外,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5.吻合口溃疡 又叫边缘溃疡,在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易发生,多位于吻合口,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单发或多发,一般在手术后2~3年发生。

6.胰源性溃疡 亦称胃泌素瘤或卓-艾综合征,为胰腺B细胞瘤。主要是因为胃窦部、十二指肠的G细胞增生,分泌大量的胃泌素,而引起多发性、难治性消化性溃疡。主要症状为顽固性消化性溃疡的症状,病程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亦可有暴发型。溃疡为多发性,常发生于十二指肠,亦可见于胃、食管、空回肠等。可通过胃酸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影像学检查等予以确诊。诊断明确者首选的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切除。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每个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症状不可能一样,因此,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去分析、确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1.失血

呕血与黑粪。

2.疼痛

上腹疼痛及不适感。

3.消化道症状

由于进食后不久即会出现疼痛,故一些患者产生惧食,食欲缺乏,以致体重减轻。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有反酸,伴有嗳气,腹胀。一般是进食前反酸明显,进食后嗳气、腹胀明显。幽门附近的溃疡患者由于溃疡周围充血、水肿,刺激幽门活动,影响胃内容物排空,导致胃潴留,或刺激胃壁出现逆蠕动,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有部分患者以呕吐或黑粪为首发症状,还有以胃穿孔后腹部剧烈疼痛或出现板状腹而就诊的。

对这些消化性溃疡的严重并发症,应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危及生命。

4.血象变化

大出血初期,由于周围血管收缩与红细胞重新分布等生理调节,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的数值可无改变。在出血6~12小时后,由于组织间液体进入血循环,使血红蛋白(血色素)与红细胞稀释而数值降低。出血后白细胞增多常在10×109/升(1万/微升)以上,中性粒细胞亦增加。

5.发热

中等量或大出血患者,常伴有发热,一般在24小时内即可出现,多数在38.5℃以下,持续数日至1周不等。这是由于肠腔内血液分解产物的吸收、血容量减少、贫血、体内蛋白质被破坏、循环衰竭等,致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

6.周围循环衰竭

失血后,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可引起心跳加快。若出血量过多,回心血量及心排血量均减少,则可导致循环衰竭,同时呼吸功能亦受到影响。由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严重缺血、缺氧,则休克将成为不可逆的。在周围循环衰竭时,患者可表现为烦躁不安、疲乏、心慌、头痛、恶心、口渴、呼吸困难(缺氧)、皮肤苍白,有时有发绀、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直至不能扪及,血压降低甚至测不出。持续性大出血可造成少尿或无尿,严重的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7.氮质血症

许多溃疡病患者在大出血后的最初几天内,会出现氮质血症。当继续出血时,血中氮的含量亦逐渐增高。

这一方面是由于溃疡出血,肠腔中的血液蛋白质经消化分解的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氮质血症;另外大出血可引起肾功能减退,不能排出氮质,因而产生氮质血症。

怎样区分消化性溃疡与胃癌

消化性溃疡与胃癌的区分,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因为胃溃疡是良性病变,而胃癌则是恶性肿瘤。

正确区分两者,不仅关系到如何选择治疗方法,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消化性溃疡与胃癌虽属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但在临床表现上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溃疡型胃癌就更是如此,所以极易造成误诊。为了不致贻误病情,不仅医生应该掌握区分两者的本领,患者最好也要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以便提高警惕,尽量做到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事实证明,只要细心观察,消化性溃疡与胃癌还是可以区分的。年龄与病程:消化性溃疡多见于青壮年,90%的患者均有上腹痛,而且呈周期性发作,每次疼痛可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然后有一定时期缓解,之后又再发作,常迁延多年。而胃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胃癌一般无明显不适,但一经出现上腹痛等症状,便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

一般情况:消化性溃疡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食欲尚可,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很少发生贫血,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而胃癌患者食欲较差,晚期可无食欲,全身进行性消瘦,多有贫血;晚期在左锁骨上可触到肿大淋巴结,上腹有时可摸到肿物;疼痛的规律性:

消化性溃疡的疼痛多与饮食关系密切,即餐后半小时开始,疼痛持续几个小时,有烧灼感,其后逐渐消失,直到下次进食后再次出现上述节律;服碱性药物疼痛可以缓解;胃癌的疼痛无规律性,与进食无关,进食后疼痛可加重,也可减轻;疼痛性质不定,可以是钝痛或剧痛,常有饱胀感;晚期疼痛加重,多为持续性,服碱性药物也不能缓解。

当然,上面谈的只是一般性鉴别,进一步检查须做胃液分析、脱落细胞、大便隐血等实验室检查,以及X线剂餐、胃镜等特殊检查。这些检查与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相互对照,医生才能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患者不仅作为一名被检者,而且要作为一名合作者。无数事实证明,医生和患者配合得好,是提高疾病确诊率的重要一环。

消化性溃疡的预防

消化性溃疡病是可以预防的,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各种刺激因素对胃黏膜的损害,以减少和预防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饮食有节,按时进餐,多素少荤,多餐少食,细嚼慢咽,多米面,少烟酒,少油炸刺激性食物。二是坚持锻炼,饭后摩腹,晨起散步等。三是和悦情志,少怒少恼,豁达大度。四是起居有常,按时起卧,尤忌熬夜不眠。

五是有病早治,及时就医,治疗疾病时应顾及脾胃。

冬季寒冷多变的气候常诱发很多慢性病复发或进一步加重,消化性溃疡病就是能被寒冷空气诱发或进一步加重的一种疾病。因此冬季要注意饮食调养,锻炼调养,精神调养及起居调养,注意防寒保暖。

消化性溃疡的常规治疗

1.药物疗法 常常采用2~3类药品联合治疗。一是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该药无明显副作用,偶见便秘。二是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三是制酸剂,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合剂。四是抗生素,抑制幽门螺杆菌,如甲硝唑等。五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洛赛克)和兰索拉唑等。

2.手术疗法 适用于长期、严重、年龄较大患者,有大出血或穿孔倾向、瘢痕收缩梗阻、有癌变倾向的消化性溃疡,通常采取部分或大部分胃切除的方法,这种手术已经很成熟。

消化性溃疡的维持治疗

由于消化性溃疡治愈停药后复发率甚高,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且自然病程可长达8~10年,药物维持治疗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下列有3种方案供选择。

1.正常维持治疗 适用于反复复发,症状持久不缓解,合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或伴有并发症者。维持方法:选用西咪替丁400毫克、雷尼替丁150毫克或法莫替丁20毫克,睡前一次服用;也可用硫糖铝1克,每日2次口服。正规长期维持疗法的理想时间尚难确定,多数主张至少维持1~2年,对于老年人、预期溃疡复发可产生严重后果患者,可终身维持治疗。

2.间歇全剂量治疗 在患者出现严重症状复发或内镜证明溃疡复发时,可给予一疗程全剂量治疗,据报道约有2/3以上患者可取得满意效果。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易为多数患者所接受。

3.按需治疗 本法系在症状复发时给予短程治疗,症状消失后即停药。对有症状者,应用短程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症状,而让溃疡自行愈合。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即自动停药。按需治疗时,虽然溃疡愈合较慢,但总的疗效与全程治疗并无明显差异。下列病例不适用于本法:60岁以上,有溃疡出血或穿孔史,每年复发2次以上,以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

1.肝胃不和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牵及两胁,遇情志不遂而加重,吐酸、善太息。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广木香(后下)各12克,延胡索、苏梗、郁金、川楝子、白芍、佛手各15克。每日1剂,水煎服。伴反酸者,加海螵蛸15克,浙贝母10克,以制酸;痛甚者,可加三七末(冲服)3克,以祛瘀止痛;嗳气频繁者,加沉香(后下)6克,白蔻仁(后下)5克,代赭石30克,以顺气降逆;大便不通者,可加槟榔15克,大黄(后下)10克,以通便。若兼见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肝胃郁热症状者,以清化郁热法,改用方药如下:柴胡、海螵蛸、浙贝母、竹茹各12克,郁金、延胡索、川楝子各15克,大黄6克,蒲公英30克,黄连、枳壳各10克。

2.脾胃湿热 胃痛,口干口苦,渴不引饮。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则:清热燥湿,理气和胃。

方药:三黄泻心汤加减——黄芩15克,黄连、大黄各10克,蒲公英30克,延胡索、佛手、枳实、厚朴、海螵蛸各15克,浙贝母12克。每日1剂,水煎服。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5克,法半夏12克,以清热和胃降逆;大便秘结者,可加虎杖15克,大黄改后下,以清热攻下;纳呆少食者,加布渣叶12克,神曲15克,谷芽、麦芽各30克,以开胃消滞。

3.脾胃虚弱 胃隐痛,绵绵不断,每当受凉、劳累后疼痛发作,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口泛清水,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20克,黄芪30克,法半夏、木香各10克,白术12克,茯苓、延胡索各15克,砂仁(后下)、陈皮各6克。每日1剂,水煎服。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者,为脾胃虚寒,加干姜10克,制附子6克,桂枝6克或加服黄芪建中汤,以温中祛寒;泛吐酸水明显者,加吴茱萸3克,海螵蛸15克,浙贝母12克,以制酸;大便潜血阳性者,加炮姜炭6克,白及15克,以温中止血。

4.胃阴亏虚 胃脘隐痛或灼痛,午后尤甚,或嘈杂心烦,口燥咽干,纳呆食少,大便干结或干涩不爽。舌质红,舌苔少或剥脱,或干而少津,脉细数。

治则:养阴益胃,理气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益胃汤加减——生地黄30克,天花粉20克,沙参、麦冬、石斛、白芍、郁金、延胡索各15克,佛手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泛酸者,可加海螵蛸15克,浙贝母12克或配用左金丸;气阴两虚者,加黄芪15克,党参18克,怀山药15克,以益气健脾;大便干结者,可加用火麻仁30克,以润肠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