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教您防治胃肠病
48493000000013

第13章 胃黏膜脱垂

什么是胃黏膜脱垂

胃黏膜脱垂指胃窦黏膜经幽门脱垂入十二指肠球部。一般认为,因胃窦黏膜慢性发炎,黏膜下结缔组织疏松,黏膜易在肌层上滑动,当胃窦蠕动时,很容易将黏膜皱襞推入幽门,使之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本症常见于30~60岁的人,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2倍。临床上可无症状,亦可表现为不规则的上腹痛、嗳气、恶心或呕吐,以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等。诊断主要依靠X线钡剂检查,典型十二指肠球底部有伞状的凹陷缺损,这是由于胃窦黏膜皱襞脱垂入球部所致。一般认为,胃黏膜脱垂是胃窦部黏膜皱襞活动度过大和强烈的胃蠕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胃窦部有慢性炎症时可导致胃窦部黏膜皱襞增殖、肥厚,甚至加长,再加上这部分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比较松弛,如遇胃蠕动增强时,就能把粗厚而加长的胃窦部黏膜皱襞推过幽门而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正常胃黏膜中的内环肌和外纵肌具有一种独立的运动功能,这种运动功能不受胃壁肌肉层收缩的影响。通常在胃黏膜收缩之前,黏膜皱襞都排列成横行状,但当胃黏膜收缩时,一部分横行的皱襞会慢慢地转变成直条状皱襞,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直条状皱襞会远离幽门部而逐渐向贲门部延伸。一旦胃黏膜有水肿、炎症或肿瘤等病变时,由于这种独立的运动功能已不复存在,因而胃黏膜皱襞已不能向贲门方向延伸,相反地跟随着胃蠕动挤向幽门部,最后就脱垂在十二指肠球部内。

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正气耗伤,失于升提,胃黏膜松弛下脱所致。临床以脾气虚弱、气虚下陷及肝胃失和、气机郁滞最为多见,可用益气补脾、疏肝调气等法治疗。

胃黏膜脱垂是怎样发生的

胃窦部黏膜为什么会松弛和脱垂呢?一是有的人胃窦部黏膜下结缔组织较松弛,和其相贴的肌层结合不紧,当胃频繁蠕动时,黏膜易在肌层上滑动形成许多更大的皱襞致使其堆积、延长和垂落。二是黏膜肌层先天性发育不良或中老年人生理性退行性改变,在胃窦部收缩时肌层无足够力量,不能使胃窦部黏膜皱襞保持正常的纵行,而是把黏膜皱襞卷成环形推入幽门口。

胃黏膜脱垂的临床表现

本病易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的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倍。主要临床表现为:

1.上腹疼痛 无规律性的上腹痛,常伴腹胀、嗳气、恶心和呕吐。进食可诱发或加重上腹痛,呕吐后上腹痛可缓解。睡眠时右侧卧位可使疼痛加剧,反之,疼痛减轻。服用抗酸或抑酸药物一般无效。

2.梗阻 如果脱垂的黏膜严重阻塞幽门口,可出现梗阻症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上腹痛,频频呕吐,呕吐物为隔夜的食物,嗳气加重。

3.上消化道出血 脱垂的黏膜糜烂和溃疡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并出现呕血或柏油样便。

4.消瘦 患者逐渐消瘦,上腹有压痛。如有慢性出血,颜面呈贫血貌。

严重脱垂者,偶可在上腹部扪到柔软的凸起包块。

如何诊断胃黏膜脱垂

本病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仅凭临床表现较难诊断,胃镜检查应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上消化道钡剂造影也能帮助诊断。

如何预防胃黏膜脱垂

预防胃黏膜脱垂症的主要措施有:

1.少食多餐,每日可进食4~6次,宜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2.饭后要站立片刻或缓步走动几分钟。

3.忌食刺激性食品或调味品,如辣椒、芥末、花椒、姜、葱、蒜等。

4.睡眠或躺卧时,应采取左侧卧位。

5.忌服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水合氯醛、保泰松、索米痛和水杨酸钠等。

6.戒烟、戒酒,特别禁饮烈性白酒。

胃黏膜脱垂的西医治疗

1.本病无特效药物可供使用,可使用少量镇静和抗胆碱能药物能缓解症状。如阿托品0.3毫克/次,每日3次。服用碱性及止酸药物可能使疼痛缓解,如乐得胃每次2片,每日3次。磷酸铝凝胶12毫升/次,每日3次。铝镁加每次1克,每日3次口服。西咪替丁200毫克/次,每日3次。

2.幽门梗阻或消化道出血者应予相应处理。胃黏膜脱垂引起幽门嵌顿或并发消化道大量出血时,常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当出现幽门梗阻症状严重、经常反复大量出血、剧烈腹痛服用解痉药治疗无效,应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胃黏膜脱垂的中医治疗

1.脾虚气滞 胃脘隐痛,饮食稍多或劳累后加重,脘腹饱胀,嗳气恶心,神疲纳少,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健脾理气,和胃调中。

方药:党参12克,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瓜、旋覆花(包)、莱菔子、葛根各10克,砂仁3克。

2.脾胃虚寒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脘胀,泛吐清水,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弱。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5克、干姜、元胡、甘草各6克、党参、白术、桂枝、木香、茯苓各10克,白芍12克、砂仁3克、灶心土15克。

3.胃阴不足 胃脘隐痛,灼热嘈杂,饥不欲食,食后脘胀,口干心烦,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养阴益胃,生津畅中。

方药:北沙参15克,石斛、白扁豆各12克,生甘草6克,川楝子、佛手、蒲公英、荷叶、苏梗、旋覆花、玉竹、白芍各10克。

4.肝气犯胃 胁肋饱胀,腹撑胀痛,嗳气频繁,恶心呕吐,吞酸口苦,苔薄黄,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方药:柴胡、香附、枳壳、旋覆花、厚朴、苏梗、法半夏、陈皮、白芍、郁金各10克,甘草、降香、淡竹茹各6克。

胃黏膜脱垂的饮食治疗

1.参七袋泡茶 西洋参2克,三七1克。将西洋参、三七研成细粉,装入绵纸袋中,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0分钟即可饮用。代茶频饮。一般每袋可冲泡3~5次。补气养阴,活血化瘀。适宜于气虚型胃黏膜脱垂症,对气阴两虚兼夹瘀血者尤为适宜。

2.沉香曲砂仁袋泡茶 沉香曲5克,砂仁2克。将沉香曲、砂仁共研成细末,装入绵纸袋中,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0分钟即成。代茶频饮,一般可冲泡3~5次。疏肝和胃。

适宜于气滞型胃黏膜脱垂症。

3.参芪养胃甜饮 黄芪、桂圆肉各20克,党参10克,蔗糖30克。将黄芪、党参、桂圆肉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合并滤液,调入蔗糖,搅匀即成。上下午分服。益气升提。适宜于气虚型胃黏膜脱垂症。

4.升胃除幽饮 升麻、柴胡各10克,蒲公英20克,甘蔗50克。将甘蔗洗净,榨汁备用;把升麻、柴胡、蒲公英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改中火煨20分钟,去渣留汁,对入甘蔗汁即成。分3~4次饮服。益气升阳,舒肝和胃,清热养胃。

适宜于气滞不舒、湿热内蕴的胃黏膜脱垂。

5.白参豆浆 白参3克,豆浆300克。将白参洗净,晒干或烘干,研成极细末,备用;再将豆浆放入锅中,煮沸后,将白参末拌入搅匀,用小火煨煮10分钟即成。早晚分服。益气健脾,滋阴养胃。适宜于久病体弱、气阴两虚的胃黏膜脱垂。

6.黄芪升麻粥 黄芪30克,升麻10克,大米100克。将黄芪、升麻用冷水浸泡30分钟,浓煎2次,合并滤汁,加入淘洗干净的大米,煮成稠粥即成。早晚分食。补气升阳。适宜于气虚型胃黏膜脱垂症。

7.黄芪陈皮粥 生黄芪40克,大米100克,红糖10克,陈皮5克。将黄芪洗净,放入铝锅内熬煎取汁,连续3次,将3次黄芪液混合。大米淘净,放入铝锅内加适量清水,并加入黄芪汁,把铝锅置大火上烧沸,改用小火煮熬,待粥快熟时,加红糖、陈皮,继续煮熬,直至药粥熟透即成。早晚服用,常服有效。补气升提,健脾养胃。适宜于气虚型胃黏膜脱垂症。

8.参芪鸭条 党参、黄芪各15克,陈皮10克,鸭子1只(约1500克),猪五花肉100克,味精3克,黄酒10克,精盐、酱油、生姜、葱段各6克,植物油1000克(实耗75克),鲜汤750克。将鸭子宰杀后,除去毛桩,剖腹去内脏,剁去脚,洗净血水,沥干水分,鸭皮上用酱油抹匀,下入八成热的油锅中,炸至皮呈金黄色捞出,用温水洗去油腻,盛入沙锅内(锅底垫上瓦碟);将猪五花肉切成块,放入沸水锅内汆一下捞起,洗净血污,放在鸭子腹内,加入黄酒、生姜片、葱段、党参、黄芪、陈皮丝、精盐、味精、酱油、上汤,将沙锅放于炉上,用中火烧沸,置小火上焖至鸭熟时取出,滗出原汤,滤净待用;将鸭子剔去大骨,斩成手指条块,放入大汤碗内摆好,倾入原汤即成。佐餐食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适宜于气虚型胃黏膜脱垂症。

9.黄精蒸鸡 黄精、党参、怀山药各50克,母鸡1只,精盐适量。选择块大,色黄,切断面透明,质润泽的优质黄精切成薄片;把优质党参、怀山药各切成薄片;把当年新母鸡(重1~1.5千克)如常法宰杀后,去毛及内脏,洗净,勿切。把黄精、党参、山药及精盐放入鸡肚内,用线扎好后,置于大搪瓷盆内,加水适量,隔水蒸熟即可。每日早晚空腹温热服食,2~3天内吃完。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适宜于气虚型胃黏膜脱垂、胃下垂。

10.黄芪鱼肚汤 黄芪30克,鱼肚50克,时蔬100克,黄酒、胡椒粉、姜、葱各5克,香菇10克,精盐3克,鸡汤250克。

将鱼肚发透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黄芪切薄片用米炒黄,时蔬洗净,切4厘米长的段,姜切片,葱切花,香菇切薄片,胡椒研成粉;将鱼肚、黄芪、黄酒、姜葱、胡椒粉、香菇放入炖杯内,加入鸡汤,置大火上烧沸,再用小火炖40分钟,加入精盐、时蔬煮沸即成。

每日1次,每次1杯,可佐餐可单食。补气升提,升阳护胃。适宜于气虚型胃黏膜脱垂。

胃黏膜脱垂的针灸治疗

1.体针 内关、足三里、中脘为主穴,脾俞、胃俞、章门、期门,任选1~2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20分钟左右,或用电针。

2.艾灸 足三里、神阙、内关穴。适用于虚证。

3.耳针 脾、胃、神门、交感、皮质下,取2~3穴,留针20~30分钟,或埋针。

胃黏膜脱垂的单验方

1.胡椒7粒,全蝎1个(去头足及尾尖),共研成细末,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治胃寒痛。

2.桃仁、五灵脂各15克。微炒,研成末,米醋为丸如豆粒大,每服15~20粒,开水送下,孕妇忌服。治血瘀胃痛。

胃黏膜脱垂的气功锻炼

在按摩治疗后,患者取左侧卧位,行均匀而自然的腹式呼吸。此时由于幽门口向上,腹式呼吸可使黏膜退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之气功的意守丹田和入静,将使大脑皮质处于良好的保护性抑制状态,因而有利于功能的恢复。

练功的时间,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约1小时,2~3日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