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按摩躯干按摩法
48487400000012

第12章 躯干部穴位按摩(2)

(27)殷门

穴位:在大腿后面的中部,承扶与委中央连线上,承扶下6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殷为深厚,正中之意,此处肌肉丰厚,适当委中与承扶之间,所以称此穴为殷门。

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舒筋活络。

主治:腰痛,腿痛,膝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舞蹈病,下肢瘫痪。

配合穴位:配曲池治疗舞蹈病;配委中治疗腰痛;配承山治疗腿痛。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28)浮郄

穴位:在大腿后面的下部外侧,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内侧。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膕窝处称郄,浮指在其上方,所以称此穴为浮郄。

功能:疏经祛风,利筋止痛,清热解痉。

主治:膕挛筋急,膝关节炎,臀部大腿麻木。

配合穴位:配阳陵泉治疗膝关节炎;配委中、承山治疗小腿抽筋;配殷门治疗腿股麻木。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29)委阳

穴位:在膝关节部后面,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内缘。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委指弯曲之意,阳指在委中穴外侧,外侧属阳,所以称此穴为委阳。

本穴是三焦经之下合穴。

功能:疏经利水,理筋止痛,舒筋活络。

主治:一切腰腿重病,风湿麻痹,腰脊强痛,小腹胀痛,尿频、尿急、尿痛,腿足挛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

配合穴位:配中极治疗尿频、尿急、尿痛;配阳陵泉治疗腿足挛痛;配三焦俞治疗小腹胀痛。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30)委中

穴位:在膝关节部后面,窝横纹中央。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委指弯曲,屈膝时于其中间定位,所以称此穴为委中。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

功能:疏经祛风,理筋止痛,泄热开窍。

主治:腰痛,髋关节痛,筋挛急,下肢麻木、浮肿,腹痛,吐泻,尿频、尿急、尿痛。

配合穴位:配中极治疗浮肿;配肾俞、大肠俞治疗腰痛;配承山治疗小腿抽筋。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31)附分

穴位:在背上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附指旁,分指离开、别行,该经从大抒分出,从此下行,所以称此穴为附分。

功能:疏通经络,祛风止痛,舒筋散寒。

主治:风寒侵入肌肤引起的肩背拘急,颈项强痛不得回顾,肘臂麻木。

配合穴位:配中渚治疗颈椎病;配大杼、风门治疗肩拘急;配天柱治疗颈项强痛。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32)魄户

穴位:在背上部,第三胸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肺藏魄,穴在肺俞旁,所以称此穴为魄户。

功能:疏经理气,平喘止咳,舒筋活络。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咳嗽,憋气,肩背痛,颈项强痛不得回顾,肋间神经痛。

配合穴位:配尺泽治疗支气管炎;配内关治疗肋间神经痛;配肺俞、膏肓俞治疗肺结核;配大杼治疗肩背痛。

按摩方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33)膏肓俞

穴位:在背上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病症隐深难治,称为病人膏肓,此穴可治虚损重症,所以称此穴为膏肓俞。

功能:疏经理气,平喘止咳,培元安神。

主治:肺结核,咳嗽,憋气,哮喘,吐血,盗汗,四肢倦怠,神经衰弱。

配合穴位:配百劳治肺结核;配足三里治疗倦怠乏力;配太溪、照海治疗盗汗;配肺俞、尺泽治疗咳喘。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34)神堂

穴位:在背中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心藏神,居室为堂,穴在心俞旁,所以称此穴为神堂。

功能:疏经理血,止咳安神,宽胸宁心。

主治:心悸,气短,哮喘,咳嗽,发热恶寒,胸痛,脊背疼痛、强直。

配合穴位:配合谷、天突治疗哮喘;配内关、郄门治疗心悸、气短;配风门、肺俞治疗咳嗽、胸痛。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35)譩譆

穴位:在背中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取此穴时能令病者发出譩之声,所以称此穴为譩譆。

功能:疏经理气,泄热止痛,宣肺止咳。

主治:咳嗽,憋气,哮喘,目眩,鼻出血,疟疾,发烧,肩背痛,劳损不眠。

配合穴位:配大椎治疗发烧;配陶道治疗疟疾;配风门治疗咳喘。

按摩方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36)膈关

穴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膈为胸腹交关之隔界,穴在膈俞旁,所以称此穴为膈关。

功能:疏经理血,祛风止痛,利气降逆。

主治:呕吐,吐血,膈肌痉挛,饮食不下,胃气上逆、打嗝,脊背强痛,仰俯困难。

配合穴位:配扶突治疗膈肌痉挛;配膈俞、中脘治疗呕吐、吐血;配大杼、身柱治疗脊背强痛。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37)魂门

穴位:在背下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肝藏魂,穴在肝俞旁,所以称此穴为魂门。

功能:疏经理肝,祛风止痛,健脾安神。

主治:胸胁胀痛,腰背痛,呕吐,泄泻,小便黄赤。

配合穴位:配内关治疗胸胁胀痛;配太冲、行间治疗胸胁胀痛;配肝俞、脾俞治疗呕吐。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38)阳纲

穴位:在背下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六腑为阳,胆为中正之官,为阳道中正之纲纪,所以称此穴为阳纲。

功能:疏经泄热,利胆止泻,健脾化湿。

主治:腹满,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黄疸,糖尿病,低烧,小便赤涩。

配合穴位:配阳陵泉治疗胆道疾病;配胆俞、足三里治疗腹痛、肠鸣;配脾俞、意舍治疗黄疸。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39)意舍

穴位:在背下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脾相应,脾藏意,穴在脾俞旁,所以称此穴为意舍。

功能:疏经健脾,泄热利湿。

主治:胆道感染,腹满虚胀,肠鸣,呕吐,泄泻,身热,黄疸,糖尿病。

配合穴位:配肾俞治疗糖尿病;配脾俞、胃俞治疗呕吐、泄泻;配天枢治疗腹胀。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40)胃仓

穴位:在背下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胃为仓禀之官,穴在胃俞旁,所以称此穴为胃仓。

功能:疏经和胃,止痛消食,健脾导滞。

主治:腹痛,腹满虚胀,胃痛,脊背痛,小儿食积。

配合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胃肠炎;配胃俞、四缝治疗小儿食积;配大肠俞治疗腹痛。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41)肓门

穴位:在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卫气出于三焦而熏于肓膜,此穴在三焦俞旁,为三焦之气转输的门户,所以称此穴为肓门。

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三焦,理气消痞。

主治:腹痛,便秘,疟疾,急、慢性乳腺炎。

配合穴位:配天宗治疗乳腺炎;配支沟治疗便秘;配膈俞、乳根治疗乳疾;配气海治疗腹痛。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42)志室

穴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肾藏志,穴在肾俞旁,所以称此穴为志室。

功能:疏经益气,调理下焦,健肾固精。

主治:泌尿系感染,阳痿,遗精,尿频、尿急、尿痛,水肿,腰脊强痛,腹泻,阴肿阴痛。

配合穴位:配中极、足三里治疗秘尿系感染;配关元穴、关元俞、次髎治疗阳痿;配三焦俞、肾俞治疗水肿。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43)胞肓

穴位:在臀部,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膀胱称胞,肓为维系膀胱之膜,为膀胱俞旁,所以称此穴为胞肓。

功能:疏经利水,通调下焦,通利小便。

主治:腹胀,肠鸣,腰脊急痛,尿闭,小便涩痛,大便难,阴部肿痛。

配合穴位:配中极、阴陵泉治小便涩痛;配中极治疗尿闭;配复溜治疗阴部肿痛。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44)秩边

穴位:在臀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秩指排列次序,边指旁边,该经背部诸穴依次排列,正当最下边,所以称此穴为秩边。

功能:疏通经络,祛风止痛,通利小便。

主治:腰骶部疼痛不能仰俯,下肢麻木、浮肿,尿频、尿急、尿痛,生殖器疾患,痔疾,便秘,神经衰弱。

配合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腰骶痛;配承扶治疗下肢麻木、浮肿;配腰俞治疗便秘、痔疾。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45)合阳

穴位:在小腿后面的上部,委中穴下2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足太阳膀胱经分为二支,下合于委中,此穴在其下方,所以称此穴为合阳。

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补肾调经。

主治:腰背强痛,阴腹痛,子宫出血,下肢麻木、浮肿,赤白带下,寒疝。

配合穴位:配会阳治疗赤白带下;配承山、承筋治疗下肢麻木、浮肿;配大敦治疗疝气。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46)承筋

穴位:在小腿后面的上部,合阳与承山连线的中点。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承指承受,筋指腓肠肌,穴在腓肠肌中,所以称此穴为承筋。

功能:疏经祛风,利筋止痛,解痉止挛。

主治:腰背拘急,腿痛转筋,足跟酸痛,痔疮。

配合穴位:配会阳治疗痔疮;配昆仑治疗足髁痛;配承山治疗转筋。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

(47)承山

穴位:在小腿后面正中,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承指承受,穴在腓肠肌肌腹下端凹陷处,形似山谷,所以称此穴为承山。

功能:疏经祛风,利筋止痛,解痉止挛。

主治:腰痛,小腿痛转筋,痔疾,便秘,膀胱炎,脚气。

配合穴位:配长强治疗痔疮;配合阳、承筋治疗腿痛;配腰俞治疗便秘。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48)飞扬

穴位:在小腿的后侧面,昆仑穴直上7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飞扬指飘扬之意,此穴能增强下肢肌力,健步如飞,所以称此穴为飞扬。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

功能:疏经利窍,健筋利节,通络疗痔。

主治:鼻塞,鼻出血,头痛,目眩,腰腿脚肿痛,痔疾,下肢麻木、浮肿。

配合穴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疗下肢麻木、浮肿;配白环俞、长强、腰俞治疗痔疾。

按摩方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49)跗阳

穴位:在小腿下部的后外侧面,昆仑穴直上3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外侧为阳,穴在小腿外侧,近跗部,所以称此穴为跗阳。

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活血通络。

主治:腰痛不能久立,下肢疼痛,头痛,眩晕,眶下疼痛,腰骶痛,外踝肿痛,足部生疮。

配合穴位:配风池治疗眩晕;配申脉、昆仑治疗外踝肿痛;配天柱、风门治疗头痛。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50)昆仑

穴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外踝与跟腿之间凹陷中。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昆仑为山名,形容外踝高起,似山如昆仑,穴在其后,所以称此穴为昆仑。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

功能:疏经利筋,祛风止痛,引产止痉。

主治:高血压,头痛,肩背拘急,鼻出血,腰骶部疼痛,足跟肿痛,难产,胞衣不下,坐骨神经痛,外阴肿痛,心绞痛。

配合穴位:配京骨治疗心绞痛;配至阴治疗难产、胞衣不下酒己玉枕治疗头痛。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2.躯干部症状的穴位按摩

(1)腹胀的按摩疗法

腹部状况欠佳时,包括便秘、下痢、腹痛以及腹胀等,乃肠内积气所致,其中自律神经失调之一的大肠过敏症为该症状的主要疾病。下腹部有强烈紧张感,尤其左下腹部会伴随紧绷的钝痛。如果是女性,有时会并发脚冷虚如冰的症状。大肠过敏症的治疗切勿只指望服药,而且心情不宜太郁闷,必须放松心情,以经穴疗法调整身体状况是十分有效的。

(1)主治穴位

(2)按摩方法

首先在背的心俞至大肠俞的经穴上,进行温湿布热敷。接着俯卧,一边在腹部进行温湿布热敷,一边以手掌轻轻按摩图示的经络。同时,以两手的拇指慢慢按摩各经穴。其中大肠俞是重要的经穴,认真按摩后,再以灸治效果更佳。

接着再仰卧,按摩图示中腹部的经络。然后和背部相反,轻轻按摩以关元为中心的经穴。在关元上再施行灸治,效果将更显突出。

脚冷虚加重时,以脚的经穴为中心,使用蒸热毛巾包裹进行热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