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按摩躯干按摩法
48487400000011

第11章 躯干部穴位按摩(1)

1.躯干部的常用穴位

(1)大杼

穴位:在背上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杼原指织布的工具,称机杼。杼骨即第一椎骨,又称大骨,此穴在第一椎骨旁,所以称此穴为大杼。

本穴是八会穴之一。

功能:疏经祛风,健筋利骨,解表清热。

主治:伤寒发烧,头痛,项背痛,骨节疼痛,膝痛不可曲伸,咳嗽,发烧,支气管哮喘,胸闷不舒。

配合穴位:配膻中、丰隆治疗哮喘;配心俞治疗胸闷不舒。

按摩方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2)风门

穴位:在背上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该穴为风邪侵入机体的门户,所以称此穴为风门。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之交会穴。

功能:疏经祛风,泻热止咳,解表宣肺。

主治:伤寒,咳嗽,感冒,发烧,头项强痛,背痛,上呼吸道感染。

配合穴位:配风池、迎香、通谷治疗感冒;配肺俞、厥阴俞、大杼治疗头项强痛、背痛;配天突治疗咳嗽。

按摩方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3)肺俞

穴位:在背上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肺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肺俞。

功能:疏经祛风,理气止咳,宣肺清热。

主治:咳嗽,憋气,哮喘,咳痰带血,肺结核,潮热,盗汗,胸痛,糖尿病,皮肤搔痒,荨麻疹。

配合穴位:配尺泽治疗肺炎;配太渊治疗哮喘;配太溪、照海、风门、膏肓俞治疗潮热、盗汗;配膻中治疗胸痛。

按摩方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4)厥阴俞

穴位:在背上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厥阴指心包,手厥阴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厥阴俞。

功能:疏经祛风,止痛安神,宽胸宁心。

主治:心脏疾患,胸中烦闷,咳嗽,心悸,失眠,胃脘疼痛,肋间神经痛。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5)心俞

穴位: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心相应,心脏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的部位,所以称此穴为心俞。

功能:疏经理血,宁心安神。

主治:心脏疾患,冠心病,心绞痛,失眠,健忘,心悸,癫痫,小儿心气不足,语迟,神经衰弱。

配合穴位:配郄门治疗心动过速;配间使、大陵、百会治疗癫痫;配厥阴俞治疗心脏疾患、心悸。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6)督俞

穴位: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督是督脉,督脉之气在膀胱经脉上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督俞。

功能:疏经降逆,利气宽阔,散热止呕。

主治:发热恶寒,气逆打嗝,腹胀肠鸣,心脏疾患,胸中烦闷。

配合穴位:配郄门治疗心律不齐;配膈俞、膻中治疗气逆、胸中烦闷;配大肠俞治疗腹胀肠鸣。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7)膈俞

穴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膈相应,胸膈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膈俞。

本穴是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功能:疏经利膈,理血降逆,宽胸理气。

主治:贫血心痛,肩背痛,胃脘痛,胸满两肋痛,呃逆,呕吐,饮食不下,吐血,风疹。

配合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贫血;配曲池、血海治疗风疹;配膻中、胃俞治疗呃逆、呕吐。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8)肝俞

穴位:在背下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肝相应,肝脏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肝俞。

功能:疏经理气,调肝利胆,养血明目。

主治:肝病,黄疸,胁肋疼痛,眩晕,夜盲,神经疾病,目赤肿痛,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配合穴位:配大椎、足三里治疗慢性肝炎;配胆俞、膈俞、脾俞治疗黄疸;配太冲、期门治疗胁肋疼痛。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9)胆俞

穴位:在背下部,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胆相应,胆腑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胆俞。

功能:疏经利胆,理气宽胸,降逆止呕。

主治:黄疸,口苦,胸胁痛,背痛,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配合穴位:配章门治疗胆囊炎;配肝俞、心俞治疗胸胁痛;配脾俞治疗黄疸。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10)脾俞

穴位:在背下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脾相应,脾脏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脾俞。

功能:疏经健脾,利湿止泻,调理脾胃。

主治: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水肿,痢疾,胃下垂,糖尿病。

配合穴位:配胃俞治疗消化不良;配三阴交、肾俞治疗糖尿病;配三阴交、中极治疗水肿;配上巨虚、下巨虚治疗泄泻。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11)胃俞

穴位:在背下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胃相应,胃腑之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胃俞。

功能:疏经健胃,理气消积。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消化不良,小儿瘦弱,多食或不进饮食,痢疾。

配合穴位:配肾俞治疗不进饮食;配阳陵泉治疗痢疾;配中脘、足三里治疗胃脘痛、呕吐;配脾俞、三焦俞治疗消化不良。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12)三焦俞

穴位:在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三焦相应,三焦腑气在背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三焦俞。

功能:疏经理气,调理三焦,行气化瘀。

主治:腹痛,泄泻,肾炎,水肿,腹胀肠鸣,水谷不化,食欲不振,腰背痛不能仰俯。

配合穴位:配三阴交、肾俞治疗肾炎;配中极、水分治疗水肿;配足三里治疗肠炎、痢疾。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13)肾俞

穴位: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肾相应,是肾脏之气在腰部输转输注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肾俞。

功能:疏经益气,调理下焦,补肾益精。

主治:肾虚,遗精,阳痿,遗尿,水肿,耳鸣,耳聋,月经不调,白带,腰痛腰寒。

配合穴位:腰肌劳损配委中;糖尿病配三阴交;配气海、气海俞、关元治疗阳痿;配关元俞、三焦俞治疗腰痛。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14)气海俞

穴位:在腰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任脉气海穴相应,是元气在腰部输转之处,所以称此穴为气海俞。

功能:疏经止痛,壮腰益腰,调经活络。

主治:腰背痛,痛经,痔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配合穴位:配关元、三阴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配腰俞治疗痔疮;配肾俞治疗腰痛。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15)大肠俞

穴位:在腰部,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大肠相应,是大肠之气在腰部输转之处,所以称此穴为大肠俞。

功能:疏经止痛,调理肠道,行气利腿。

主治:腰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脱肛,小儿消化不良,阑尾炎。

配合穴位:配天枢治疗肠鸣腹胀;配次骼、腰俞治疗泄泻、便秘;配肾俞治疗腰痛。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16)关元俞

穴位:在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关元穴相应,是元气在腰部输转之处,所以称此穴为关元俞。

功能:疏经益气,调理下焦,益肾健腰。

主治:腰肌劳损,腰痛,腹胀,泄泻,遗尿,肾虚,慢性肠炎,慢性盆腔炎,糖尿病。

配合穴位:配殷门治疗腰肌劳损;配脾俞、胃俞、肾俞治疗糖尿病;配膀胱俞治疗遗尿;配三阴交治疗盆腔炎。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17)小肠俞

穴位:在骶部,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小肠相应,小肠之气在骶部输转之处,所以称此穴为小肠俞。

功能:疏经利水,调理下焦,清利湿热。

主治:小便赤涩、不通,遗尿,尿痛,泄泻,便秘,腰脊强痛,赤白带下,盆腔炎。

配合穴位:配阳陵泉、中极治疗小便赤涩;配膀胱俞治疗遗尿、尿频、尿急、尿痛;配肾俞、脾俞治疗泄泻;配关元、三阴交治疗盆腔炎。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18)膀胱俞

穴位:在骶部,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膀胱相应,膀胱之气在骶部输转之处,所以称此穴为膀胱俞。

功能:疏经利水,调理下焦,舒筋活络。

主治:小便不通,遗尿,小腹胀痛,遗精,腰骶痛,腰肌劳损,盆腔炎。

配合穴位:配承山治疗腰骶痛;配关元俞治疗遗精、小腹胀痛;配中极治疗遗尿。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19)中膂俞

穴位:在骶部,第三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膂指挟脊肌肉,穴在其中,所以称此穴为中膂俞。

功能:疏经祛风,理气止痛,益肾健腰。

主治:腰骶强痛不能仰俯,小肠疝气,肾虚,痢疾,糖尿病,坐骨神经痛。

配合穴位:配委中治疗腰骶强痛不能抑俯;配次髂治疗疝气;配脾俞治疗糖尿病。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20)白环俞

穴位:在骶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结丹处(丹田)称为玉环,此穴为丹田之气输转之处,所以称此穴为白环俞。

功能:疏经益气,调理下焦,益肾调经。

主治:腰脊痛,小肠疝气,遗精,遗尿,月经不调,腰骶痛,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

配合穴位:配三阴交治疗痛经;配关无穴治疗腰骶部冷痛、遗精;配次髎治疗月经不调。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21)上髎

穴位:在骶部,第一骶后孔中。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髎指骨之孔,穴在第一骶后孔,所以称此穴为上。

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下焦,益肾调经。

主治:腰骶痛,尿频、尿急、尿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阳痿,遗精,慢性盆腔炎,不孕症,脚膝行动不利。

配合穴位:配血海治疗行动不利;配次们髎治疗阳痿;配天枢治疗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22)次髎

穴位:在骶部,第二骶后孔中。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第二骶后孔,所以称此穴为次。

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下焦,强腰健肾。

主治:腰骶部痛,小肠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部疼痛,小便短赤,盆腔炎,肠鸣腹泻,下肢麻木、浮肿。

配合穴位:配殷门治疗腰骶部痛;配关元治疗带下腹泻;配归来治疗痛经。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23)中髎

穴位:在骶部,第三骶后孔中。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第三骶后孔,所以称此穴为中。

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下焦,强壮腰膝。

主治:腰骶部痛,尿频、尿急、尿痛,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白带,不孕症,盆腔炎。

配合穴位:配中极、曲泉治疗尿急、尿频、尿痛;配血海、三阴交治疗月经不调;配肾俞治疗腰痛。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24)下髎

穴位:在骶部,第四骶后孔中。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第四骶后孔而居下,所以称此穴为下髎。

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下焦,强壮腰膝。

主治:腰痛不得转侧,小腹痛,尿频、尿急、尿痛,便秘,肠鸣泄泻,白带过多,盆腔炎。

配合穴位:配足三里、天枢治疗肠鸣泄泻;配气海治疗小腹痛;配肾俞治疗腰痛。

按摩方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25)会阳

穴位:在骶部,尾骨尖旁开0.5寸。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属膀胱经,又是督脉之气所发,二者皆属阳,所以称此穴为会阳。

功能:疏经止血,调理下焦,益肾止带。

主治:阴部湿汗搔痒,便血,痔疾,阳痿,赤白带下,泄泻。

配合穴位:配承山治疗脱肛;配腰俞治疗痔疾;配命门治疗阳痿。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26)承扶

穴位:在大腿后面的上部,臀横纹正中央。

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承指承受,扶指支持。该穴位于大腿根部,承受支持人体重量,所以称此穴为承扶。

功能:疏经祛风,利筋止痛,消痔通便。

主治:腰脊强痛,臀部痛,尿频、尿急、尿痛,痔疾,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

配合穴位:配曲池治疗下肢瘫痪;配殷门治疗臀部痛;配次髎治疗尿频、尿急、尿痛。

按摩方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