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体重的变化
在断料开始前一天下午4点左右称家禽的体重,采禽舍内3~5个不同区域按3%比例的进行称重(注意固定称重禽群和称重时间)。在绝食后的第五天后称重。当家禽群体有80%的体重减轻到25%~30%开始给料为宜,将来产蛋效果较好。体重减轻过少,达不到换羽的目的。在未达到预定的目标体重之前继续绝食,达到降低的目标体重时,即可开始喂料。家禽转入自由采食后2周,体重基本上恢复到换羽前的水平。注意要根据家禽的失重率、禽群健康状况、死亡率和季节灵活掌握,切记不要只追求体重降低30%而忽略其他因素。
3.5.2产蛋量的变化
实施换羽后第2~3天产蛋率逐渐降低,到第5~7天全部或几乎全部停止产蛋。同时断水、断料、停止补光,产蛋率下降最为明显,蛋壳变薄,破损率高。一般随着母鸡体重的恢复,产蛋率逐步回升,2个月左右可达到换羽前的产蛋水平或者更高。断料后头几天仍在产蛋,为防止出现破蛋、软蛋,每天每只鸡应补给15g贝壳粒。
3.5.3死亡率的变化
换羽期间,通常有病弱鸡忍受不住断水、断料,而死亡。因此在换羽前要严格淘汰病、弱、残禽,以降低饲养成本,调整禽群。最终将死亡率控制在3%~4%之内,这是强制换羽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3.5.4羽毛脱落的变化
多数情况下,强制换羽7~10天后左右体羽开始脱落,15~20天脱羽最多,主翼羽脱换是逐渐的,一般到35~45天换羽结束。换羽越完全,将来产蛋率越高。
3.6强制换羽应注意的问题
3.6.1家禽群体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第一年产蛋率低的禽群,没有必要进行强制换羽,因为第二年的产蛋量只有第一年的85~95%。只有高产的禽群才有强制换羽的价值。且在实施强制换羽前20~30天,应该详细观察鸡群。除要严格淘汰病、弱、残家禽外,必须要选择健康无病、耻骨距离宽、肛门括约肌松驰、腹部柔软、体形及头部发育匀称的家禽参加强制换羽。后腹部下垂过大,检查腹部有硬感,体重过小的家禽一律淘汰。如果事前不充分地挑选,就进行停水、停饲处理。则到开产之前,就可能有10%甚至更多的家禽死亡。
3.6.2调整饲料与营养
恢复给料时应逐日逐渐增加饲料的供应量,防止一次吃多或吃少。并提供足够的采食位置,保证所有的家禽能同时吃到饲料,避免采食过量和偏食,并做好家禽的体重控制以免过肥,当开产时,应达到或接近换羽前的体况。日粮中的钙含量应该逐渐增加到3%~4%,同时供给足够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可提高换羽后的产蛋性能;给足饮水;光照应逐渐增加到14~16h。在喂含有锌的饲料时,一定要把锌量称量准确,调配均匀,防止喂锌过量过多而引起中毒。
3.6.3光照处理
在实施换羽要停止光照时,开放式禽舍可以采用遮黑而后慢慢打开至接近自然光照;密闭式禽舍则把光照逐步减至8~10h。换羽过程结束后,当产蛋率恢复到5%以上开始补充光照时,要逐步增加光照。开放式禽舍每周增加光照1~2h,在2~3周内恢复至15~16h。密闭式鸡舍每周增加2h光照,在3周内恢复到15~16h。
3.6.4其它各项工作
3.6.4.1强制换羽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对家禽群进行断喙,以免家禽饥饿难受而互啄,造成死亡率上升。做好家禽疫苗接种以及驱虫工作。要彻底清除舍内粪便,防止家禽在换羽期间其因饥饿采食垫草、砂土、羽毛等杂物,并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3.6.4.2实施强制换羽期间的工作。要做好各项疾病的抗体监测工作,遇到疫情,应及时终止强制换羽方案的实施,改为自由采食。在羽毛大量脱落阶段,应及时清粪,笼养禽舍,每天应多开动几次清粪板,否则会因大量的羽毛落入粪池,造成清粪困难;地面铺垫草的禽舍,更应该经常打扫干净舍内脱落的羽毛和其他杂物,避免家禽吞噬而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3.6.4.3仔细观察家禽群体状况,做好记录和统计工作。切忌连续强制母家禽换羽,强制换羽措施不适用于公家禽,公家禽对断水、断料、断光的耐受能力很差,死亡率较高。
根据强制换羽目的不同、各地气候条件各异、家禽群体的体质及产蛋性能的千差万别,制订适合于自己的强制换羽方案坚持到底,不能中途妥协。因为停饲、减光、停水等处理,对家禽的应激很大,尤其是在停饲10天以后,鸡冠变得带黑色,精神不振,干瘦如柴,出现将要死亡的样子。这时,管理人员十分担心,甚至在还没有达到预定的停饲日数,没有降到预定的失重率就妥协了,开始喂料恢复正常的饲养,这样,会使换羽停留在不完全的状态,影响以后的产蛋量。
4.肉种鸡的限制饲养
肉种鸡是肉用仔鸡业发展的基础。肉种鸡的产蛋率和种蛋受精率直接关系到能否提供充足的肉用仔鸡的雏鸡来源。然而就因为对肉种鸡的限饲技术不过关,导致肉种鸡的产蛋量、产蛋率和受精率太低,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肉用种鸡品种具有采食能力强、易沉积脂肪、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各系统发育不一致等特点。如果任其自由采食,一方面会使饲料消耗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使种鸡的体重过大、脂肪过多,鸡群整齐度一致性差,育成期成活率较低。这两方面对于蛋种鸡来说不突出,但对于肉种鸡尤为重要。它能使肉种鸡的运动系统、生殖系统与整体发育不协调,死淘率增加,母鸡产蛋量减少、畸形蛋增多,公鸡受精能力差,直接影响肉种鸡的产蛋量、受精率以及饲养效益。因此,为防止以上原因的发生,就必须做好肉种鸡的限制饲养(限饲)工作。
限制饲养是通过有计划地控制鸡的日粮营养水平、采食量和采食时间,达到限制种鸡的生长发育、使之适时开产、提高种用价值的目的。
4.1肉用种鸡实施限制饲养的意义
限制饲养可以促进种鸡运动,增强骨路、脏器发育;获得适当的体重标准,保持良好的体况和均匀度;减少饲料浪费,降低饲养成本;防止早熟,适时开产,使种鸡性成熟与体成熟协调一致;减少腹部脂肪沉积,降低产蛋期死亡率。无论是在育成阶段还是产蛋阶段都要对肉种鸡群进行科学的限饲,才能获得高的产蛋量和高的受精率。
另外,为取得良好的效果,限饲应尽早开始,一般情况下肉用型父母代种鸡从4周龄开始限制饲养。
4.2限制饲养的方法
4.2.1限质法
即从质量上控制饲料的营养水平。主要是限制家禽日粮中的能量、蛋白质或赖氨酸的供给量,同时增加体积大的饲料如糠麸、草粉等,使鸡采食同样数量的饲料却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以达到限制鸡群生长发育的目的。而其他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则应充分供给,以满足鸡体生长和各种器官发育的需要。
4.2.2限量法
即饲喂营养全价的平衡日粮,通过限制鸡群的采食量(每天、每周或某个阶段的饲料用量),来控制鸡群的平均体重、健康状况和性成熟。一般按周调整饲料的供给量,以满足种鸡本周增重的营养需要。肉用种鸡一般按每只鸡每天自由采食量的60%~80%计算供给量。饲料量的限制主要有4种饲法。
4.2.2.1每日限饲法。即每天按本周体重增长所需1天的饲料量一次性给料,适用于4~6周龄和20周龄以后的鸡群。
4.2.2.2隔日限饲法。即每2天给料1次,按本周体重增长所需2天的饲料量一次性给料,即喂料一天停料一天。适用于7~12周龄鸡群。这样一次投入的饲料量较多,体质较弱的鸡也能采到饲料,避免抢料,鸡群发育整齐,均匀度高。
4.1.2.3“二、五”限饲法。即在每周内给料5天,停料2天(星期日、三),饲料量为本周体重增长所需总饲料量的1/5在给料日一次性给料,适用于13~19周龄的鸡群。这种方法为鸡群提供了较多的采食天数,减轻限饲给鸡群带来的应激。
4.2.2.4综合限饲。依据鸡群的生长期不同,采取不同的限料方式。例如0~3周任意采食,4~11周隔日给料,12~23周“二、五”限饲,使限饲程度随鸡龄的增长而逐步放宽,有利于鸡群性成熟和产蛋。
限饲方法要依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能死搬硬套,限饲时间一般从第2~3周龄开始,开始时饲喂次数要由多次逐渐过渡到1次,不能过急,但也不能拖的时间太长,一般在l~2周内完成。大多数育种单位对肉用种鸡都实施综合限饲的方法,就是采用限质法控制鸡群的体重,同时随着鸡龄的增长适当降低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
4.3限制饲养阶段应注意的事项
对肉用种鸡进行限制饲养,可以防止种鸡的脂肪沉积过多,使种鸡群保持最佳体重和均匀度。但是限饲的同时也会给生产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应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即适宜降幅体重。
4.3.1为控制鸡群的均匀度,要及时分群、整群
一般肉种鸡在20周龄前按公母、大小、强弱等分成若干小群进行饲养。随时将个别体重过大或过小的鸡挑出,单独饲养或者淘汰。同时要有足够的料槽、饮水器和合理的鸡舍面积,保证每只鸡都能均等的采食、饮水和活动,以免鸡只因采食不均造成体重不一致或因为互相拥挤抢食,造成伤亡。只有这样才能利于控制鸡群的体重和提高鸡群的均匀度。一般小群以400-500只为宜,密度:7~15周龄8~10只/m2,16周龄后4~5只/m2。料位7~15周龄为料槽式10cm/只,16周龄后为料桶9个/100只。
4.3.2定期称重应认真仔细
影响体重除日龄外,还有饲料的投入量,鸡群数量的准确性,称重的精确性及抽样的代表性等因素。因此称重是限饲的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它不仅是衡量肉种鸡限饲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为准确计算限饲投料量,提供可靠的依据。不准或粗糙的称重所得结果不仅仅不能真实反应该鸡群的实际平均体重,而且会造成投料量得误差。
每周末鸡群空腹时,按全群饲养量的5%~10%随机抽样进行逐只称重,精确计算鸡群的平均体重及均匀度,以检查限饲的效果和确定下次的喂料量。一般每周增料以3~5g/只为宜,其日喂料量均不可超过产蛋高峰期的料量。如体重低于标准,可适当增加料量,但不应超10g/只。如体重超出标准,可少增或暂停增料,但不能减料,直到与标准体重一致后再增加料量。计算鸡群体重在(平均体重±15%)范围内数量占抽样总数的百分比,即均匀度,育成后期达80%以上为合格鸡群。
4.3.3饲料营养的配比
限饲的主要目的是从限制摄取能量和蛋白饲料来控制鸡群的体重和均匀度,而维生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要满足鸡群的营养需要。
在限饲阶段,如果仍然按常规剂量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肉种鸡生长发育的必要营养成份进行饲喂,会因采食量不足,引起一些必需物质的摄入减少,长时间就可引起一系列的营养缺乏症。如常见的有营养性瘫痪、神经症状、啄癖、生长不良等,在鸡受到应激时表现更明显。因此在配制肉种鸡饲料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选用优质的维生素添加剂;增加添加剂用量,如维生素的用量可在正常基础上增加30%;饲料应现配现用;有应激时维生素、矿物质的用量应加倍。
4.3.4断喙
限制饲喂会引起饥饿应激,容易诱发恶癖。特别是开放式有日光直射的鸡舍,应在限饲前(在7~10日龄)对母鸡进行正确的断喙,公鸡还需断内趾及距。实施断喙还可防止饲料浪费。
4.3.5应激
在限饲过程中,要密切注意鸡群的健康状况。如鸡群处于患病、疫苗接种、转群等应激状态时,要酌量增加饲料或临时恢复自由采食,补充抗应激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并将个别病弱鸡挑出单养。并保持鸡舍安静,采取遮光措施,避免外界强光刺激及骚乱等应激。
4.3.6限水
在限料的同时适当限制供水。因为限饲时鸡群的饮水量大增,会造成地面垫料潮湿;粪便在高湿度的条件下发酵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如果通风不良,这些有害气体蓄积,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导致鸡群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因此在实施限饲时要做好环境的控制,对家禽进行适当的限水,除在高温炎热天气和鸡群处于应激情况下;注意通风,勤换垫料;加强管理,保持鸡群健康,避免拉稀,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菌保健药物。
4.3.7药物的正确使用
一般药物的使用量范围是根据鸡的正常采食量等因素推算而来,限饲期如果按正常的药物使用剂量将药物添加剂加到饲料中,会因采食量减少导致药物吸收量减少,药物使用效果降低,使药物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发挥不了。因此在使用饲料拌服的药物时,使用量应在正常基础上增加30%,或将限制饲喂临时改为自由采食,以保证肉种鸡摄入足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