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家禽养殖
48487100000021

第21章 家禽的疾病防治(7)

3.3.4.4弱雏的护理。不要把弱雏一直放在出雏器内保暖,否则由于长时间受高温、低湿、快气流的环境作用,弱雏会变得干瘪。

3.3.4.5雏鸡的装运。早春装运雏鸡既要防寒又要防止雏鸡因封闭过严而缺氧,夏季装运雏鸡要防止途中受太阳辐射而引起中暑,要选择较凉爽的时间起运。在长时间运输途中要不断检查雏鸡状况,必要时应给雏鸡饮水。

3.3.4.6治疗。加复方新诺明1g/㎏饲料中,饮水中加0.005%痢菌净、适量VC和红糖,连续3~5天。

3.4家禽肿头综合症

家禽肿头综合征(Swollen Head Syndrome,SHS)是由禽肺病毒(Avian Pneum ovirus,APV)引起的并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以及支原体感染的家禽的一种具有综合病因的传染病。APV是侵袭家禽上呼吸道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Paramy xoviridae),肺病毒属(Pneumovirus)。又称火鸡鼻气管炎病毒(Turkey R hinotracheitis Virus,TRTV),该病毒感染火鸡可引起火鸡鼻气管炎(TRT),其主要特征是面部肿胀,其它症状不明显,剖检无明显病变,故又称为“肿头综合征”。

3.4.1发病机制

发病史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许多国家就有报道该疾病的发生,但该病是否即为现在的感染难以确定,直到1986年分离到致病性病原并建立血清学实验方法,才对该病有所研究。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从病鸡中可分离到多种细菌和病毒,最多见的是埃希氏大肠杆菌和禽肺病毒(APV)。许多国家和地区从发病鸡群中分离到禽肺病毒或检测出禽肺病毒抗体。但单独接种禽肺病毒或大肠杆菌都不能引起典型的肿头综合征。所以,现在一般认为鸡首先感染禽肺病毒,引起鼻炎和皮肤搔伤,造成大肠杆菌感染,侵入面部皮下组织,引起肿头症状。

3.4.2流行病学

本病常见于4~7周龄的商品肉鸡,也见于成年蛋鸡,传播迅速,2日内可波及全场各群。根据饲养管理和治疗情况的不同,发病率一般为10%~50%,病死率1%~20%不等,病程为10~14天。最近的研究和现场观察证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或其他尚未鉴定的病原所引起的免疫抑制,能使鸡对鼻气管炎病毒的易感性升高,进而削弱鸡体对大肠杆菌和其它细菌的抵抗力。某些地方肿头综合征的发生具有季节性,表明恶劣的环境应激在本病的发生上有某种作用。不正确地接种呼吸道病活毒疫苗,过于频繁地接种或喷雾免疫接种不当,均可诱发肿头综合征。

3.4.3临床症状

肉鸡肿头综合征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和育成鸡,主要侵害呼吸道。表现为喘鸣、咳嗽、眼鼻流出分泌物,并伴有结膜,鼻窦和眶下窦及面部肿胀。商品鸡群发生此病死亡率较高,病鸡愈后发育不良。产蛋鸡发病时死亡率较低。大多数肉用种鸡的发病日龄为30周龄左右,其特征为产蛋量下降,以及数量不一的病鸡出现斜颈、定向障碍和精神沉郁等神经症状。大约有10%的精神沉郁的病鸡在48h内出现脸部明显浮肿,肿胀从眼眶周围扩展到整个头部,并可向下漫延到下颌间的肉髯。病鸡用爪搔抓脸部和将头在肩部磨擦,羽毛被眼、鼻和耳的分泌物所污染,粪便可能出现恶臭气味。

3.4.4剖检变化

急性卵黄性腹膜炎,腹腔内可见卵黄和蛋壳碎片。头部周围皮下组织充满胶冻状渗出物或化脓,在一些严重病例中,还出现肉髯的发绀和肿胀。颅骨气腔中充满干酪样物质;中耳感染,鼻甲骨粘膜和泪腺淤血和有点状出血,眼结膜发炎,有时可见角膜溃疡。

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鼻粘膜上皮细胞变平,纤毛逐渐消失,上皮下层出血,淋巴细胞增生,面部病变部位异嗜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具有神经症状的鸡,还可见到脑脊髓膜炎。

3.4.5诊断

根据以眼睛周围为中心的整个头部肿胀,皮下水肿、胶状浸润、干酪样渗出物。肉仔鸡短时间集中发病和死亡,种鸡产蛋率降低等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3.4.5.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从感染鸡的气管、肺脏和其它内脏器官均可分离到病毒。但含毒量最多的是鼻腔分泌物和从窦刮下的组织。分离的步骤为:取发病初期的鼻腔分泌物/渗出物和窦组织悬液1份,放入4份含有抗生素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置于室温1~2h,5000转/分钟离心10min,上清液用450纳米滤器过滤,然后接种于6~7日龄SPF鸡胚的卵黄囊内。对感染后10天的尿囊羊膜液或气管器官培养物7天后的上清液应该进行盲传。病毒引起胚胎生长停滞,经过4~5次传代后可引起胚胎死亡。气管器官培养中的病毒经过2~3次传代可导致上皮纤毛停止运动。

导致胚胎死亡或引起迅速的纤毛停止运动已适应的病毒,其滴度仍然很低。在此阶段病毒能够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培养中生长,病毒经进一步传代后,具有产生完全细胞病变的能力。适应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的病毒,其滴度较高,可用抗血清对纤毛停止运动抑制作用的中和试验来鉴定病毒。

3.4.5.2血清学试验:中和试验、免疫荧光可用于肺病毒抗体的检查,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检查禽肺病毒最常用的方法。

3.4.6防治措施

舍内过量的氨气和尘埃可加重本病,因此良好的通风,干净清洁的垫料和低密度饲养,结合抗生素治疗以控制细菌继发感染是降低本病严重性的重要措施。可选用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物拌料,连用7~8天。在全进全出制的饲养管理中,当感染的家禽清理群后,进行禽舍的彻底清扫和消毒,可有效地阻断本病在两群间的传播机会。像预防其他疾病一样,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有助于肿头综合征的预防。

现正在研制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以预防肿头综合征,有些已成为商品,试验表明对种火鸡和鸡能提供保护作用,可防止同样病毒攻击所产生的病变。

3.5家禽衣原体病

衣原体病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家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又称鹦鹉热或鸟疫。该病原体是人畜共患的病原,能感染大多数禽类和哺乳动物。不同血清变异型的衣原体可以引起不同禽类的多种疾病,如心包炎、气囊炎、腹膜炎和肝炎。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兽医和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

3.5.1病原

衣原体是衣原体科衣原体属的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型微生物。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细胞壁,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衣原体属包括4个种,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反刍动物衣原体。各种衣原体分别引起不同群体的衣原体病,不同动物的易感性不同。目前发现至少有17种哺乳动物、190余种鸟类和家禽能够自然感染。牛、羊、猪、鹦鹉、鸽较易感,其次是鸭和火鸡,鸡有抵抗力。牛、羊、猪等发病后以流产、肠炎、肺炎、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炎为特征。鸡多为亚临床感染,但会带毒。

受感染的病禽和带菌禽是主要的传染源,并且互为传染源。其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带有的病原体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家禽,其中,吸入有感染性的飞沫或尘埃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羽螨、鸡虱、蜱和蚤可起传播媒介作用。高度密集的养鸡场较易发生本病,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或新城疫等病并发时,病情加重,死亡率可能大大增加。

3.5.2流行特点

禽类感染后多呈隐性经过,尤其是鸡、野鸡、鹅等,但火鸡和幼龄的鹦鹉、鸽、鸭等感染后呈显性感染。表现腹泻,排灰褐色或带有绿色的稀便,颈无力、头下垂、精神萎顿,有时从鼻孔或喙处流出水样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后期严重脱水,消瘦死亡、幼龄鹦鹉和雏鸽的病死率可达75%~90%,火鸡为10%~30%。

鸡对本病的抵抗力较强,禽病变以消瘦和发生浆膜炎为主。蛋鸡发生该病时以产蛋量不能达到正常水平、腹部膨大和输卵管内充满透明无色的液体、死亡率低为特征,没有明显的呼吸症状。本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多种不良因素有关。

3.5.3临床症状

鸡发病初期采食、饮水、粪便、精神状况均无异常,可见个别鸡腹部膨胀,蹲伏于地,触摸腹部有弹性,轻拍腹部有水样的波动感,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鸡腹部膨胀渐渐增多,采食减少,精神沉郁,拉黄白色稀粪,最终继发感染而死亡,病程15天左右。鸡群的产蛋率不能达到正常的水平。

3.5.4剖检变化

病死鸡腹部膨胀皮肤变薄,剪开可见大量的无色无味、透明样腹水。输卵管扩张,管壁薄而透明,充满大量清彻透明的液体,无色为稀薄的蛋清状,体积多为200~400mL。输卵管内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其中积聚有不同量的液体。卵巢发育不良,有大小不等的卵泡,从直径几厘米到鸡蛋大小,有的卵泡发育但不能坠入输卵管内。肝脏、脾脏、肾脏体积缩小,颜色变淡表面有坏死灶。气囊增厚混浊有时被黄色纤维素性或脓性渗出物覆盖。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注意与大肠杆菌病和腹水症相区别。

3.5.5防治措施

3.5.5.1确定本病发生时,应及时对发病家禽严格隔离或淘汰,因为该病原体引起家禽输卵管高度肿胀,造成输卵管不可逆性的损害,使其失去产卵功能,病鸡已无治疗价值。

3.5.5.2鹦鹉热衣原体对表面活性剂如季胺盐类化合物和脂溶剂敏感,可以挑选这类消毒剂(如百毒杀)对其污染的禽舍及用具进行严格消毒,粪便及排泄物应作无害化处理。

3.5.5.3可以选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拌入饲料或水中进行治疗连用3~4天.全群可选用土霉素、金霉素,每50㎏饲料中加入25g;强力霉素,每50㎏饲料中加入10g等敏感药物拌料或饮水预防。重症病鸡可肌注土霉素(每㎏体重用量为25㎎)或金霉素(每㎏体重用量为40㎎)。

3.6家禽溃疡性肠炎

家禽溃疡性肠炎是雏鸡、鹌鹑、幼小火鸡和野鸡的一种高度致死、急性细菌性传染病。本病最早发生于鹌鹑,呈地方性流行,故称“鹌鹑病”。以后发现多种禽类也可感染,由肠道梭状芽胞杆菌引起,革兰氏阳性,呈杆状,两端钝圆、有鞭毛,能运动,单个散在。培养条件要求高。本菌抵抗力很强,尤其耐热,并能形成芽孢,一般的消毒药不易将其消灭。养禽场发生本病后,至少二三年要注意本病的发生。病变主要在小肠后段和肓肠的溃疡坏死以及肝坏死,并以病变特点称为“溃疡性肠炎”。

3.6.1临床症状

幼禽多发本病并表现急性发作,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发病后用药物治疗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出现大批死亡。

慢性患禽出现精神不佳,食欲不振,羽毛粗乱无光泽,异常消瘦,胸肌明显萎缩,排白色稀粪,严重时排绿色或褐色稀粪,病程约3周,死亡主要发生在发病后5~14天,死亡率为2%~10%。

鸡对本病有一定的抵抗力,鸡患该病后以突然死亡、拉水样白色粪便及肠粘膜溃疡和肝脏出现坏死小区为特征。

3.6.2剖检病变

剖检病变主要在肠道和肝脏。小肠有大量圆形溃疡和坏死灶,中心凹陷,有时发生穿孔,肠壁有明显的出血点。慢性病变者可从肠壁的浆膜面也能看到边缘出血的黄色溃疡灶。溃疡呈凸起的圆形,有时形成大的固膜性坏死斑块,溃疡有时可达黏膜深层。盲肠壁上的溃疡可形成中心凹陷的病灶,内中充满深灰色的物质且不宜剥离。肝脏的病灶最具有特征性:有淡黄色或灰色圆形小病灶或大片不规则坏死区。脾脏肿大2—3倍出血。

3.6.3实验室诊断

3.6.3.1以无菌操作采取病禽肝组织作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杆状、两端钝圆、一端具有芽胞的单个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3.6.3.2采取病鸡肝悬液接种7日龄鸡胚卵黄囊,鸡胚在接种72h内死亡,卵黄染色涂片也可看到与上相同的病原菌。

3.6.4防治措施

3.6.4.1平时的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禽舍的清洁卫生和环境消毒工作。降低饲养密度,避免应激的发生,有效地控制球虫病和病毒性疾病。

3.6.4.2发生本病后的管理。及时清除粪便、垫料。加强场地、用具和禽舍的彻底消毒,可用各种含氯制剂的消毒剂和2%氢氧化钠溶液,连续消毒2~3天。适当增加蛋白质饲料。

3.6.4.3治疗。可选用链霉素、甲砜霉素、环丙沙星以及杆菌肽锌等药物饮水或拌料治疗,同时饮水补充维生素C。

3.6.5与其它病症的区别

溃疡性肠炎在临床诊断中往往与盲肠肝炎、鸡球虫病、鸡白痢杆菌病及禽副伤寒相混淆,应予鉴别诊断。

3.6.5.1家禽溃疡性肠炎是由鹌鹑梭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以拉白色、绿色或褐色稀粪为特征。而鸡白痢杆菌病、禽副伤寒则为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盲肠肝炎、鸡球虫病则分别是由滴虫、球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盲肠肝炎以拉硫黄色的稀粪为特征,球虫病则以拉血色稀粪或带有黏液的粪便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