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家禽养殖
48487100000020

第20章 家禽的疾病防治(6)

2.7.1.4蛋中蛋(双壳蛋)。当蛋已在子宫内形成蛋壳后,由于惊吓或生理反常而引起输卵管发生逆蠕动,将蛋又从子宫送回输卵管上部,当恢复正常后,蛋又沿输卵管下行,刺激输卵管分泌一次蛋白,将蛋壳包在里面,当蛋第二次下行至子宫,又刺激子宫分泌一次钙液,形成第二层蛋壳。

2.7.1.5异形蛋。环形、扁形、两头尖等异形蛋的形成是由于输卵管峡部的构造、输卵管机能失常、子宫反常收缩或蛋壳分泌异常所致。如峡部过粗则蛋形园,峡部过细蛋形尖,输卵管收缩反常或子宫部受到损伤时则会产生两头尖,形成壳上带皱纹的蛋。

2.7.1.6血斑蛋和肉斑蛋。家禽蛋打开后,在蛋黄上有血块的蛋叫血斑蛋,有肉块的蛋叫肉斑蛋。血斑蛋是母家禽鸡在排卵时血管破裂血流在蛋中形成的,当卵黄进入输卵管时,输卵管部分粘膜上皮组织脱落,随蛋黄一起被输卵管分泌出来的蛋白包围就形成肉斑蛋。

2.7.1.7卵石症。在家禽的输卵管或腹腔中有卵黄结石是比较常见的,这种结石是由卵黄形成的。切开后,切面成同心园,像树轮状,卵石的大小和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卵石症可引起输卵管和腹膜发炎,造成产蛋停止。

2.7.2畸形蛋、破损蛋的防治

2.7.2.1如果只有零星的畸形蛋出现,如出现双黄蛋,或是暂时性的,不需要处理;如出现异形蛋,可能是由于家禽个别遗传原因所致,应仔细观察禽群,挑出产畸形蛋的家禽及时淘汰;如出现小蛋、破损蛋可能是应惊吓所致,饲养人员工作时动作要轻,不要随意更换色彩鲜艳的衣服,应固定统一的工作服颜色。

2.7.2.2如有大量的畸形蛋和破损蛋产生,就应引起注意。多因输卵管炎、输卵管功能不全或饲料营养不全、钙磷比例失调所致。首先要调整产蛋家禽的日粮,改善饲料营养,提高饲料品质,调整钙磷比例;同时注意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D,及微量元素锰、锌、铁、钠、氯等;并及时治疗产蛋家禽的输卵管炎症,调理母家禽的生殖系统。此外,高温夏季,为提高家禽的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可添加抗应激制剂。

2.7.2.3加强饲养管理。对产蛋家禽,除合理饲喂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饲料质量,严禁饲料发霉变质。

2.创造良好的舍内环境。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饲养密度,是影响蛋壳质量的重要因素。以鸡为例,每天的光照时间要保证14h以上,光照强度5~10勒克斯。光照不充足,会严重影响蛋壳质量。适宜温度是12~20℃,如高于30℃,采食量下降,钙的吸收量减少,使产蛋率和蛋壳质量明显下降。湿度过大,密度过大,易引起应激反应,蛋壳表面出现“溅钙”现象,使蛋壳品质下降。

3.保持舍内环境安静。突然的声响、灯光晃动、鲜艳的颜色、饲养人员的变动等都会使家禽产生应激,从而产生软壳蛋或无壳蛋。生产中,要减少各种应激,日常管理程序应固定。

4.建立健全场内的规章制度。各个生产环节严格按章执行,规范职工的饲养行为,教育职工要爱护家禽。加强日常管理,要勤换垫料,使窝内清洁、干燥;增加捡蛋次数,每日4~5次;使用蛋盘,以减少蛋与蛋间的接触,避免运输过程震动过大;合理设汁产蛋窝,对家禽来说,选用浅型笼,减少产蛋点到蛋槽的距离。

5.减少疾病的发生。如生殖道感染、卵巢炎、新城疫、传染性气管炎和禽脑脊髓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都会导致产蛋家禽产畸形蛋、软壳蛋、蛋壳厚度下降等。

6.正确使用药物。使用磺胺类或呋喃类药物以及注射疫苗常会使家禽产软壳蛋,薄壳蛋。金霉素、青霉素、土霉素等可以提高蛋壳厚度,减少破蛋率。因此,在开产前两个月左右要免疫接种完毕,产蛋家禽在治疗疾病时,应避免使用磺胺类药物。

3.疑难杂症

3.1雏鸡绿脓杆菌病

初生雏鸡绿脓杆菌感染是由绿脓杆菌引起的初生雏鸡一种急性败血性疾病。鸡群一旦发病可造成巨大损失。

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属条件性致病菌。传播方式主要通过伤口感染,鸡、火鸡是最易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多发。雏鸡对绿脓杆菌的易感性最高,一周内就可发病,主要由种蛋、孵化器或出雏器消毒不严而感染。随着日龄的增加,易感性越来越低。

3.1.1临床症状

该病发生突然,起病急,病程短。病雏精神沉郁、站立不稳,食欲减退或绝食,两翅下垂,卧地不起,体温升高(42℃以上),羽毛逆立,闭眼缩颈,拉白色或绿色水样稀粪,糊肛,个别鸡腹部膨大,病鸡多在24h内死亡,有时不表现症状而突然死亡。部分病例角膜或眼前房浑浊,眼中常带有微绿色的脓性分泌物,时间长者,眼球下陷后失明,影响采食,最后衰竭而死亡。有的病例出现震颤、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表现为奔跑、动作不协调、站立不稳、头颈后仰,最后倒地而死。死亡鸡只羽毛松乩,鸡爪干瘪。

3.1.2剖检变化

病鸡颈部、脐部皮下水肿,有黄色胶冻样渗出物,有的可蔓延到胸部、腹部和两腿内侧的皮下;蛋黄吸收不良,呈黄绿色,蛋黄囊血管怒张发黑,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质脆表面有小坏死点;胆囊充盈、心包积液,冠状脂肪胶冻样,水肿,输尿管扩张充满尿酸盐。小肠呈出血性炎症,腹部膨大,有黄绿色腹水。

3.1.3防治措施

本病的防治关键在于防。一旦发病,由于起病急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应从改善鸡场卫生条件、加强兽医卫生措施,做好消毒工作才是杜绝本病发生的关键措施。

3.1.3.1对种鸡场、孵化场采取的措施。加强对种鸡的饲养管理,搞好带鸡消毒。勤拣、精选种蛋,种蛋收集后尽快药物熏蒸消毒。种蛋在孵化前要进行清洗和药物消毒、药物熏蒸消毒。孵化室、孵化器及其他附属设备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后采样进行细菌检查。接种马立克氏疫苗时,对接种室、所用器械及人员进行严格的消毒,操作要规范,疫苗稀释液要定期检验,验证是否受到污染。对运送雏鸡的车辆、雏鸡筐进行严格的消毒。

3.1.3.2对发病鸡场采取的措施。隔离病雏,及时更换垫料,进行带鸡消毒,对饮水器、料盘等用具每天进行清洗、消毒。将死雏、病重雏及垫料、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可用氟派酸、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等敏感的抗生素饮水或肌肉注射连用3天。用百毒杀进行带鸡消毒,通风换气,提高舍内温度加强饲养管理。

3.2雏鸡亚利桑那菌病

雏鸡亚利桑那菌病(Avian Arizonosis)又称副大肠杆菌病、副结肠病,是由欣肖氏亚利桑那菌或称亚利桑那副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菌不但感染火鸡和鸡,尚可感染鸭、鹅、珍禽、野鸟、爬虫类、哺乳类和人类。尤其在幼禽,4~6日龄的雏火鸡对本病最易感。是本世纪40年代末期发现的一种人畜共患细菌性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亚利桑那菌病除引起雏火鸡、雏鸡大量发病死亡外,尚可使病雏生长发育不良。成年火鸡和成年鸡感染虽无明显的临诊症状,但产蛋率和孵化率下降。人感染时发生胃肠炎,或更为严重的肠热症与灶性感染等,因此本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母鸡通过蛋、粪便,公鸡通过精液传播本病。主要发生于幼鸡、幼火鸡的急性或慢性败血症。本菌和沙门氏菌相似,不仅能侵入血流,对幼禽危害较大,其死亡率也较高。还能穿透蛋壳和卵膜侵入蛋内,孵出的幼雏为带菌雏。

3.2.1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诊症状与鸡副伤寒基本相同,病雏精神沉郁,不安,食欲减退或绝食,羽毛松乱,体温升高,眼有白色分泌物,眼球皱缩、失明,腹泻,粪便黄绿色,有时带血,肛门周围粘有粪便。有些病雏出现运动失调与颤抖等症状。死亡多发生于20日龄以前,4周龄后很少死亡。成年鸡感染一般无临诊症状表现。

3.2.1.1急性型。鸡正在吃食或正在行走时,突然发病,两翅下垂,全身颤抖,步态不稳,阵发性跳跃,突然向前撞或退缩行走,仰头尖叫,有的做转圈运动。继而角弓反张,几分钟内死亡,死亡率100%。

3.2.1.2亚急性。精神不振、做转圈运动,恐惧尖叫,跳跃前冲几次后卧地不起,角弓反张不明显,数分钟后精神恢复正常,反复发作,死亡率50%。

3.2.1.3慢性。精神不振,食欲不佳,两眼发直不安,已有大的响声鸡就尖叫,跳跃奔跑或转圈运动,然后卧地,但不痉挛,不颤抖,数分钟后精神正常又开始吃食,反复发作数日死亡,死亡率30%。

3.2.2剖检变化

病雏鸡呈典型的全身败血症,腹膜炎,卵黄吸收不良,肝肿大2~3倍,带有淡黄色斑点。心脏变色,心肌浊肿。脾、肺、肾充血。十二指肠粘膜明显充血。盲肠内有干酪样物。此外,病雏的气囊、腹腔及胸腔可能有淡黄色干酪状物。雏鸡自然感染亚利桑那菌所出现的病变,与由副伤寒菌所引起的变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多数器官都有炎性、呈败血症变化。中枢神经和眼组织的变化常为急性,其他器官的变化为亚急性。

3.2.2.1急性。肝、脾、肺、肠、胃、气管病理变化不明显。唯有心肌柔软,大脑、小脑血管充血或出血,脑体肿胀。两眼浑浊,视网膜覆有一层黄色干酪样渗出物,部分或全部失明。

3.2.2.2亚急性。心冠沟有出血点,肝脾有出血点,脑水肿、血管怒张,肠道成段悲膨气有出血点。

3.2.2.3慢性。肝脾稍肿大有坏死点、心脏表面有出血点,肾肿大出血,胃肠膨气粘膜脱落有出血点,大脑明显积水。

3.2.3防治措施

3.2.3.1本病的防制可采取与副伤寒相同的措施。勤集蛋,最好每天不少于4次;集蛋后尽早用福尔马林作孵前熏蒸;产于地面上的蛋不用作种蛋入孵;经常清拭产蛋箱,以保持其干净清洁;如蛋壳沾有小污斑,可用清洁干净的细河沙加以擦试,切忌用水洗或湿布揩抹;蛋盘、孵化机和出雏机使用前必须彻底清洁消毒,并以福尔马林熏蒸;如有必要,临孵前蛋已入盘时可再用福尔马林重复熏蒸一次;贮蛋室应与其他防制措施房舍相隔离;怀疑种禽群患有本病,可进行预防性或治疗性投药,雏火鸡及雏鸡群亦可投药预防。

3.2.3.2对恩诺沙星、氨苄西林、强力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痢特灵敏感。发现病雏鸡应及时隔离,检查诊断及治疗。鸡舍和运动场经常打扫,定期消毒,防止饲料和饮水污染。在鸡场内要消灭老鼠及爬行虫类,防止野鸟侵入鸡舍。从而可控制本病的发生。

3.3雏鸡卵黄囊感染和脐炎

雏鸡卵黄囊炎和脐炎又叫雏鸡脐带炎,俗称大肚脐病,是鸡胚胎与孵化的幼雏体内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变形杆菌及葡萄球菌等多种病原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又是雏鸡出壳后常发生的疾病,主要发生于1~2周龄的雏鸡。

本病对鸡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死亡率10%~40%),耐过康复雏鸡发育不良,开产日龄拖后,产蛋率仅维持在60%~70%左右,一般无产蛋高峰期。肉仔鸡患脐炎后增重缓慢,不能按时出栏,饲料报酬低,带来经济损失。

3.3.1发病机制

种鸡患有大肠杆菌性卵巢炎、输卵管炎,使种蛋被直接污染,孵化中,大肠杆菌在卵黄囊内不断增殖,从而引起鸡胚早期死亡。未死亡者出壳后由于大肠杆菌继续增殖,造成幼雏蛋黄吸收不全、脐孔愈合不良,出现炎症。

3.3.2临床症状

病雏鸡精神沉郁,腹部膨大,皮肤变薄,脐环及其周围红肿发炎,局部红肿发紫,后期形成黑色结痂--钉脐。伸颈闭眼,张口呼吸,行走困难或呈鸭状行走,多在2~3日龄开始死亡。3~6日龄为死亡高峰,,12日龄后死亡减少,若并发感染沙门氏杆菌,则8~15日死亡尤其严重,若无并发感染,3周龄后死亡逐渐停止。

3.3.3剖检变化

触摸腹部有波动感,切开后流出腐败、腥臭、稀薄的暗黄色或黄绿色液体,表面有被感染的卵黄呈硬质干酪样物,切开后内部呈淡黄色或暗黄色。严重者可见蛋黄破溃流入腹部,发恶臭并有泡沫状气体。

3.3.4防治措施

必须加强雏鸡出壳前后的管理。

3.3.4.1出雏前的管理。可采用熏蒸消毒孵化室及出雏器的方法。落盘至喙壳前用24mL/m3甲醛加水48mL、碘酊20mL熏蒸3min;捡雏前再用甲醛14mL加水28mL,在箱内随意蒸发消毒。

3.3.4.2选择好入孵种蛋,保证出雏整齐。出雏后在箱内停留时间不超过12h,争取出壳后40h内送到育雏室,并及时喂饮温开水。育雏室的相对湿度为65%~70%。对于超过48h未能开食的雏鸡或脱水严重的雏鸡,可以在开食前用10%葡萄糖水饮水或滴鼻,每只约2mL。

3.3.4.3出雏后的管理。雏鸡捡出后要放在30℃~32℃的存雏室内,夜间应比白天高1℃,室内空气应新鲜。每50~100只雏鸡为一群,防止雏鸡挤压,并观察雏鸡是否有张嘴现象,若有,应立即通风散热。若发现有窒息现象,应立即将受伤的雏鸡分开,放在通风暖和的室内桌上进行抢救,待其恢复后补给10%的葡萄糖水,然后装箱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