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员
48479500000050

第50章 妇产科学及护理(2)

(七)预防产后出血,对易发生产后出血者,可在胎肩娩出后遵医嘱立即将缩宫素10U或麦角新碱0.2mg加于25%葡萄糖20mL静注,以加强宫缩,促使胎盘迅速娩出减少出血,若胎盘娩出后出血较多时,可经宫底直接注入缩宫素或麦角新碱。

(八)产后观察2小时,注意观察宫缩、宫底高度、膀胱是否充盈、阴道出血量、会阴及阴道有无血肿,测血压及脉搏。若宫缩不佳,阴道流血量多,应按摩宫底,注射宫缩剂以加强宫缩,减少出血;若阴道出血不多,但宫底上升,表示宫腔内有积血,应挤压宫底排出积血,并给予宫缩剂。产后观察2小时若无异常,将产妇连同新生儿送至母婴同室继续观察。

6.1.4产褥期产妇的护理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除乳房外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间称产褥期。约需6周,此期应加强护理。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了解产妇此次妊娠及分娩的情况,有无妊娠期的并发症及合并症,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是顺产还是难产,有无产后出血,既往有无传染病。

二、身心状况

(一)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产后的体温多数在正常范围内,产后24小时内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脉搏较缓慢,每分钟60~70次;呼吸深慢,每分钟14~16次;血压平稳,变化不大。

(二)子宫复旧胎盘娩出后,子宫圆而硬,宫底在脐下一指。产后第1日因盆底肌肉收缩,宫颈外口升至坐骨棘水平,致使宫底稍上升平脐,以后每日下降1~2cm,至产后10日子宫降入骨盆腔内,腹部扪不到宫底。

(三)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特别是胎盘附着处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组织及宫颈黏液,经阴道排出,称恶露。恶露可分为:血性恶露,色鲜红,量多,含大量血液和少量胎膜及坏死蜕膜组织;浆液性恶露,色淡红似浆液,含少量血液,较多的坏死蜕膜组织,宫颈黏液及细菌;白色恶露,粘稠,色泽较白,含大量白细胞、坏死蜕膜组织、表皮细胞及细菌等。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血性恶露约持续3日,逐渐为浆液性恶露,约2周后变为白色恶露,约持续3周干净。

(四)产后宫缩痛在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称产后宫缩痛。多见经产妇,哺乳时加剧,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

(五)褥汗产褥早期,皮肤排泄功能旺盛,排出大量汗液,以夜间睡眠和初醒时明显,褥汗于产后1周内自行好转。

(六)乳房由于产后缺少哺乳知识及正确的哺乳方法,可出现乳房胀痛,乳头皲裂,乳汁分泌不足等情况。

(七)其他可出现尿潴留、便秘、会阴肿胀及伤口愈合不佳等情况。产褥期是产妇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变化较大的一个阶段。产妇情绪波动大,初为人母的产妇可表现出兴奋和喜悦,也会因小事而伤心流泪。另外,新生儿性别是否理想,健康状况是否良好,新生儿哭闹造成产妇睡眠不足,丈夫及亲属是否关心体贴,以及面临经济等问题,对产妇情绪的变化及身体状况的恢复也有一定影响。

【护理措施】

(一)嘱产妇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少食多餐,多饮汤汁饮食,以利于乳汁分泌。同时,注意增加蔬菜、水果、维生素及铁剂。

(二)嘱产妇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及范围。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以利于子宫复旧、恶露排出、大小便通畅及盆底肌肉张力的恢复。避免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站立及蹲位,以防子宫脱垂。

(三)产后4小时应提醒和鼓励产妇排尿,以免膀胱充盈,妨碍宫缩。若产妇排尿困难,帮助产妇坐起或下床排尿,用温开水冲洗尿道口周围诱导排尿,下腹部正中放置热水袋,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遵医嘱给予肌注甲硫酸新斯的明1mg,上述方法无效时给予导尿。若发现便秘可口服缓泻剂,开塞露塞肛或肥皂水灌肠。

(四)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2次,若体温超过37.5℃,应每4小时测体温1次,直至正常。若脉搏增快,应注意有无出血及感染。正常产妇每日测血压1次,异常者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在同一时间测宫底高度,以了解子宫复旧情况。测量前嘱产妇排尿,先按摩子宫使其收缩,再测耻骨联合上缘至宫底的距离,同时,每日观察恶露量、颜色及气味。若子宫复旧不佳,恶露增多,色红且持续时间延长,应给予宫缩剂;若合并感染,恶露有臭味且子宫压痛,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六)用0.1%苯扎溴铵擦洗外阴,每日2次,勤换会阴垫,保持会阴清洁干燥;会阴水肿者,用50%硫酸镁液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15分钟;会阴伤口红肿者,可局部红外线照射,促进愈合;若切口有感染可提前拆线引流,伤口愈合不佳者,在产后7~10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日2次;会阴伤口3~5日拆线。

(七)对产后宫缩痛者,一般不需处理,如影响休息或睡眠时需给适量的止痛剂。

(八)向产妇推荐母乳喂养,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及知识,指导产妇掌握正确喂养方法,产后30分钟内开始哺乳,以促进乳汁分泌。按需喂养,最初哺乳时间为3~5分钟,以后逐渐增加到15~20分钟。每次哺乳前,均用温开水擦洗乳房及乳头。哺乳时,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含在新生儿口中,产妇一手扶托并挤压乳房,协助乳汁外溢,注意乳房不要堵住新生儿鼻孔。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吸吮另一侧乳房。哺乳后,将新生儿竖抱轻拍背部1~2分钟,排出胃内空气以防吐奶。

(九)乳汁不足者,指导掌握正确的哺乳方法,让产妇增加哺乳的次数,保持精神愉快,睡眠充足,多进营养丰富的汤汁食物,还可配合催乳中药催乳。因某种原因不哺乳者,可指导产妇采用以下方法回奶:己烯雌酚5mg口服,每日3次,连服3日,以后每日服5mg,再服3日;生麦芽60~9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日;芒硝250g研成粉分装2个纱布袋内,敷于两乳房并包扎;溴隐亭0.25mg,每日2次,早晚与饮食共服,连服14日,同时,限制进汤汁食物,用胸带紧束胸部,停止吸乳和挤乳。

【健康教育】

(一)指导产妇产后做健身操,有利于子宫复旧,腹肌及盆底肌张力恢复。产后24小时即开始做抬腿、仰卧起坐,产后10日可做胸膝卧位,以防子宫后倾,以上运动每日2次,每次10分钟左右。

(二)嘱产妇产后严禁性生活,产后6周应采用避孕措施。不哺乳者可用药物避孕,哺乳者用工具避孕,要求绝育者可在产后24小时内行输卵管结扎术。

(三)产后检查包括产后访视和产后健康检查。产后访视至少3次,第1次在产妇出院后3日内,第2次在产后14日,第3次在产后28日,了解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状况和哺乳情况,给予及时指导。嘱产妇产后42日携带婴儿一起去医院作产后健康检查及婴儿的健康检查。

6.1.5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到生后28日内的婴儿。新生儿娩出后机体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善,对外界适应能力差,是小儿时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阶段。

一、常足月新生儿的护理

正常足月新生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42周、体重≥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护理评估】

由于新生儿初脱离母体独立生活,所处的体内、外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加之各器官功能不完善,适应能力差,如保暖、喂养、护理不当,以及消毒隔离制度不严,均可成为新生儿致病的因素。

身体状况表现为正常足月新生儿的特点。

在心理反应方面,初生的新生儿已表现出对母亲给予的各种形式的爱作出回应。初做父母的双亲由于缺乏护理新生儿的知识,不知道怎样抱持、安抚孩子以及给孩子哺喂、沐浴、穿衣、换尿布,不知道孩子表示饥饿、尿湿或不适、疼痛的反应,故常在护理新生儿时,感到紧张,甚至胆怯。

【护理措施】

(一)提供适宜的环境,新生儿室内应阳光充足,保持空气流通、清新,避免空气直接对流,应备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装置。保持环境的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是维持正常体温的重要条件。中性温度是指在一种适宜的环境温度下,机体耗氧量少,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少,又能保持正常的体温。正常足月新生儿在穿衣、包裹棉被的情况下,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达55%~65%,即可达到中性温度。

(二)要维持新生儿体温正常新生儿娩出后应立即擦干皮肤,用温暖小棉被包裹后,置于中性温度的环境中;或置于远红外辐射保暖床;或在棉包被外放置热水袋,但应避免烫伤和保暖过度。也可抱于母怀中,用母体热保暖,采用此方法应注意避免产妇因疲劳熟睡而致新生儿口、鼻堵塞,窒息死亡。同时需观察体温的变化。

(三)合理喂养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30分钟左右立即抱至母亲处给予哺乳,随时需要随时哺喂,可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利于维持正常体温和促进母子情感交流。首选母乳喂养,因其他原因不能母乳喂养者,可先试喂5%~10%葡萄糖水,之后可用2:1牛乳,逐渐增至3:1或4:1乳,满月后喂全乳。每3~4小时哺喂1次。喂乳后应竖抱小儿轻拍背部,而后取右侧卧位,防止溢乳和呕吐引起窒息。为了解营养状况,每日测量体重1次,若体重每日增加10~30g,生后24~48小时内排胎粪、吸吮有力、无呕吐及腹泻,喂乳时无呼吸困难、躁动、疲惫等现象,说明供给的营养能满足机体需要。

(四)积极预防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抗病力弱,预防感染是护理新生儿的重要措施之一。

1.环境卫生母婴室、新生儿室应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及清洁制度;定期全面进行清扫和消毒,室内宜采用湿式清洁扫除,避免灰尘飞扬,每日用紫外线照射30分钟或用空气净化器进行空气消毒,每月空气培养1次;禁止随意放置一切污物,尤其是污湿的尿布,应固定放于指定的容器内,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2.工作人员方面护理新生儿的工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注意个人卫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若患感染性疾病或为带菌(病毒)者应暂时调离。入室前更换清洁的工作衣、帽及鞋;护理每个新生儿前、后必须严格洗手;工作时勿用手接触自己的鼻孔、面部及口腔,尽量少谈笑;切忌将身体依靠在新生儿睡篮或检查台上,或将检查用具、病历牌随手放在婴儿床上;诊疗用具要用消毒液擦洗或熏蒸。

3.皮肤、黏膜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用纱布沾温水将头皮、耳后、面、颈、腋下及其他皮肤皱褶处的血渍和胎脂拭去。24小时后去除脐带夹,体温稳定后即可沐浴,每日沐浴1次,沐浴时室温提高到24~28℃,水温保持在38~40℃,洗净后用软毛巾轻轻拭干,并涂少许爽身粉;要勤换尿布,每次排便后用温开水冲洗臀部、拭干,必要时涂消毒植物油,以防尿布皮炎;新生儿衣服应柔软,用棉布缝制,宽松舒适,易穿易脱;尿布清洁、柔软、吸水、透气,以避免皮肤擦伤。

4.口腔黏膜不宜擦洗,喂乳后宜喂温开水,以保持口腔清洁。为预防新生儿从母亲产道获得淋球菌和衣原体等引起眼部感染,可用红霉素软膏涂眼或0.5%硝酸银滴眼。

5.脐部护理脐部应保持清洁干燥,若无渗血,不宜任意解开包扎,敷料一旦被尿液污染应及时更换。脐带脱落后,脐窝有渗出物,可涂70%乙醇保持干燥;有脓性分泌物,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然后涂2%碘酊;有肉芽形成,用5%~10%硝酸银溶液点灼。

6.加强日常观察,每日应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精神、哭声、面色、皮肤、体温、吸乳、大小便及睡眠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健康教育】

(一)提倡母婴同室,鼓励母乳喂养,指导双亲参与婴儿的日常看护,尽快建立婴儿与双亲之间正常的情感联结行为。通过哺乳、抚摸婴儿皮肤,与婴儿眼神交流、说话,刺激婴儿的各种感官,这对促进其体重增长、智能的发育,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极其重要。

(二)采用录像和示范的方式,教会家长护理新生儿的各种基本技能,如沐浴、哺喂、穿衣、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测量体重及体温等。让双亲了解新生儿日常观察的内容及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三)向家长宣教为新生儿补充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目的和用量,如生后4日应补充维生素C(50~100mg/d),10日后补充维生素A(500u/d)和维生素D制剂(400u/d),并给予钙剂和铁剂等,尤其要教会家长逐步添加鱼肝油和钙剂的方法,以满足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

(四)向家长解释尽早为新生儿筛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苯丙酮尿症和半乳糖血症等疾病的重要性,以取得他们的合作。

(五)向家长提供新生儿访视、预防接种(如新生儿生后3日内应接种卡介苗;生后1日、1个月和6个月应各注射乙肝疫苗1次等),以及生长发育监测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