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做好“三查”、“七对”。仔细检查药液质量,如发现药液有变色、沉淀、混浊、药物有效期已过或瓶口有裂痕等现象,则不能应用。同时混合几种注射药物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三)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液量、黏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注射器和针头。注射器应完整无裂缝,不漏气。针头要锐利,无钩、无弯曲,型号合适。注射器和针头衔接必须紧密。一次性注射器的包装应密封,在有效期范围内。
(四)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不能在发炎、化脓感染、硬结、疤痕及患皮肤病处进针。
(五)注射的药物应临时抽取,药液现配现用,按规定时间临时抽取,以防药物疗效降低或污染。
(六)排空气
注射前,注射器内空气要排尽,特别是静脉注射,以防空气进入血管形成空气栓子。在排气时,应防止浪费药液。
(七)抽回血
进针后、注射药液前,应抽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静脉注射必须见有回血方可注入药液。皮下、肌内注射,如发现有回血,应拔出针头重新进针,不可将药液注入血管内。
(八)运用无痛注射技术
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取合适体位,使肌肉松弛,易于进针;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即进针和拔针要快,推药液要慢;对刺激性强的药物,针头宜粗长,且进针要深,否则易造成硬结和疼痛;如需同时注射数种药物,要注意配伍禁忌,应先注射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弱的,再注射刺激性强的,推药速度宜更慢,以减轻疼痛。
二、注射用物
(一)注射盘
1.无菌持物镊(浸于消毒液瓶内)。
2.皮肤消毒液2%碘酌(或5%碘伏),70%乙醇。
3.其他用物砂轮、棉签、弯盘、乙醇棉球。静脉注射时加止血带和塑料小枕。
(二)注射器
注射器由空筒和活塞两部分组成。空筒前端为乳头,空筒上标有容量刻度,活塞后部为活塞轴、活塞柄。其规格有1mL、2mL、5mL、10mL、20mL、30mL、50mL、100mL八种。目前有玻璃和塑料两种制品,塑料制品均为一次性用品。
(三)针头
针头的构造分针尖、针梗和针栓三部分。
常用的针头型号有4号半、5、5号半、6、6号半、7、8、9号数种。
(四)药物
常用有溶液、油剂、混悬液、结晶和粉剂等。
四、各种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ID)
将小量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1.用途与部位
(1)皮肤试验取前臂掌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此处皮色较淡,如有局部反应易于辨认。
(2)预防接种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
(3)用作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先在需要麻醉的局部皮内注入,成一皮丘,然后进行局麻。
2.实施
(1)用物注射盘内加无菌1mL注射器和4~5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2)步骤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作皮试前,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
2)抽取药液,排尽空气。
3)选前臂掌侧(或三角肌下缘部位),用70%乙醇棉签消毒皮肤,待干。
4)左手绷紧前臂内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内,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注入药液0.1mL,注入的药量要准确,使局部形成一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5)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
6)清理用物。
7)按时观察反应。如需作对照试验,须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相同部位,注入0.1mL生理盐水,20min后,对照观察反应。
(3)注意事项
1)若病人对需要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应和医生取得联系,更换其他药物后再作试验。
2)忌用碘酊消毒,以免因脱碘不彻底,影响局部反应的观察,且易和碘过敏反应相混淆。
(二)皮下注射法(H)
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1.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和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
(2)局部供药,如局部麻醉用药。
(3)预防接种,如各种菌苗、疫苗的预防接种。
2.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外侧方。
3.实施
(1)用物注射盘内加无菌1~2mL注射器和5.5~6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2)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乙醇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3)抽吸药液,排尽空气。
4)左手绷紧局部皮肤,有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40度,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皮肤,迅速刺入针头的2/3,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5)注射毕,用于棉签轻压针刺处,快速拔针。
6)安置病人于舒适体位,清理用物。
(3)注意事项
1)持针时,右手示指固定针栓,但不可接触针梗,以免污染。
2)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度,以免刺入肌层。
3)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4)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建立轮流交替注射部位的计划,这样可达到在有限的注射部位,吸收最大药量的效果。
5)注射少于1mL的药液时,必须用1mL注射器抽吸药液,以保证注入药液的剂量准确无误。
(三)肌内注射法(IM或im)
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
1.用途
(1)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采用。
(2)用于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部位
一般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及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法:注射时,应避免刺伤坐骨神经。定位方法有两种。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四)静脉注射法(IV)
静脉注射法是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1.用途
(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时,需要迅速发生药物作用者,可采取静脉注射法。
(2)作诊断性检查前由静脉注入药物,例如肝、肾造影等。
(3)用于胃肠外营养治疗。
(4)输液和输血治疗。
2.部位
(1)四肢浅静脉常用部位有肘窝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和手背、足背、踝部等处的浅静脉等。
(2)小儿头皮静脉
(3)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区,股动脉内侧。
3.实施
(1)用物注射盘内另加无菌注射器(根据药液量选用10~50mL注射器),针头7~9号或头皮针,止血带、小垫枕。按医嘱准备的药物。
(2)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核对后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的合作。
2)抽吸药液,排尽空气,套上安瓿。
3)选择合适静脉,以手指探明静脉方向及深浅。
4)在穿刺部位的肢体下垫小枕,在穿刺部位上方约6cm处扎紧止血带,止血带末端向上,用2%碘酊消毒皮肤,待干后以70%乙醇脱碘,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
5)穿刺时,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针头和皮肤呈20°,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见回血,证明针头已入静脉,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病人松拳,固定针头,缓慢注入药液。
6)注射过程要试抽回血,以检查针头是否仍在静脉内。若局部疼痛、肿胀,试抽无回血,提示针头滑出静脉,应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7)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嘱病人屈肘按压进针点片刻,随即拉开注射器活塞浸泡在消毒液里。
8)安置病人,清理用物。
(3)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注射时,应选择粗直、不易滑动、弹性好同时还要避开关节和静脉瓣、易于固定的静脉。需长期静脉给药者,为了保护静脉,应有次序地先下后上、由远端到近端地选择血管,进行注射。
3)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注入药物的速度,并随时听取病人的主诉,观察注射局部以及病情变化。
4)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应另备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和头皮针,注射时先作穿刺,并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再取下注射器(针头不动),调换抽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注射,以防止药物外溢于组织内而发生坏死。
5)针头刺入不宜过深,以免穿透血管,药液注入深部组织而引起疼痛及不良反应。注意针尖斜面必须全部进入血管,如留一半在血管腔外,可造成药液溢至皮下。
(4)静脉注射失败的常见原因
1)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外,可有回血,但部分药液溢出至皮下。
2)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可有回血,但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
3)针头刺入太深,穿破对侧血管壁,没有回血,如只推进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药物注入深部组织,常有疼痛感。
2.9.5药物过敏试验法
药物应用于人体,是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某些药物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例如临床上使用某些药物时,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如果抢救不及时,甚至会危及病人生命。
药物过敏反应,通常只见于少数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具有致敏性,但有时一些高度敏感的人,只应用极少量的药物或者是极微量的接触也可以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微量合理地使用药物,充分发挥药效,防止发生过敏反应。在使用某些药物前,除了需要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外,还需要做药物过敏试验,以便分析和确定病人能否使用该药。
药物过敏试验,必须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①准确配制过敏试验溶液;
②严格掌握试验剂量和操作方法;
③认真观察病人反应;
④正确判断试验结果;
⑤做好发生过敏反应的急救准备和熟练掌握抢救技术。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法
(一)过敏反应的原因
过敏反应是由抗原和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青霉素是一种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组织蛋白结合而形成全抗原。对过敏体质的病人,可使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IgE)。抗体黏附在皮肤、鼻、咽、声带、支气管黏膜下微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白细胞(一般为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呈过敏状态。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抗原即与特异性抗体(IgE)相结合而发生作用,导致肥大细胞破裂,释放出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使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因而出现各种症状,如皮疹、哮喘、喉头声带水肿等,严重时可引起窒息、血压下降或过敏性休克。白细胞破坏释放出慢反应物质(SRS-A),可使支气管痉挛加剧。
(二)过敏反应的预防
1.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做过敏试验。对青霉素过敏的人,任何给药途径(如注射、口服、外用等),任何剂量和任何类型的制剂均可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各种剂型的青霉素前应做过敏试验。对接受青霉素治疗的病人,初次用药、停药三天以上,或在用药过程中药物批号更换时,都必须重做过敏试验方可再用药。详细询问过敏史,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止做过敏试验。病人或家属有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或药物过敏试史者慎用。
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过敏试验药液的配制、皮内注入剂量及试验结果的判断都应正确。
3.试验结果阳性的对策。试验结果阳性者禁用青霉素,同时在医嘱单、体温单、病历卡、床头卡、门诊卡、注射卡上醒目地注明青霉素阳性反应。阳性以红“+”表示,阴性则以蓝“-”表示,并告知病人及其家属。
4.青霉素应现配现用,不宜放置过久。因青霉素水溶液在室温下易产生过敏物质,引起过敏反应,还可使药物效价降低,影响治疗效果。
5.加强工作责任心。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注射前要做好急救准备工作。注射后应观察30分钟,以防迟缓性过敏反应的发生。
(三)过敏试验方法
1.皮内试验法
(1)用物同皮内注射法,另备试验药液及急救药物,如0.1%盐酸肾上腺素。
(2)试验药液的配制以每毫升含500u青霉素G生理盐水溶液为标准,具体配制如下:
如青霉素1瓶为40万u,注入2mL生理盐水,则1mL含20万u。
取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含2万u。
取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含2000u。
取0.25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含500u,即成青霉素试验液。每次配制时均须将溶液混合均匀。
(3)步骤
1)皮内注射法在病人前臂掌侧注入青霉素试验液0.1mL(含50u)。
2)注射后20min观察结果。
3)皮内试验结果判断。
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自觉症状。
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4)记录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