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员
48479500000025

第25章 基础护理学(13)

(四)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1.过敏性休克

做作青霉素皮内试验后,或注射药物过程中,或注射后,均可出现休克。有时呈闪电式,即发生在用药后数秒钟或数分钟以内。有的在半小时以后发生,也有极少数病人发生于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其临床表现常综合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由于喉头水肿和肺水肿所致,表现胸闷、气急伴濒危感。

(2)循环衰竭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紫组、脉细弱、血压下降等。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能由于脑组织缺氧所致,表现为头晕、眼花、面及四肢麻木、烦躁不安、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4)皮肤过敏症状有搔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等。

上述症状中常以呼吸道症状或皮肤搔痒最早出现,因此,须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

2.血清病型反应一般于用药后7~12天内发生。临床表现和血清病相似,有发热、皮肤搔痒、荨麻疹、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腹痛等。

3.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

(1)皮肤过敏反应主要有皮疹(荨麻疹),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

(2)呼吸系统过敏反应可引起哮喘或促使原有的哮喘发作。

(3)消化系统过敏反应可引起过敏性紫癜,以腹痛和便血为主要症状。

(五)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病人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进行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生。

1.使病人平卧,以利于脑部血液供应。并注意保暖。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剂量为0.5~1mL,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30分钟再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出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3.改善缺氧症状,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或山梗菜碱等呼吸兴奋剂。如果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根据医嘱给药。地塞米松5~10mg静脉推注或氢化可的松200mg加5%~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此药有抗过敏作用,能迅速缓解症状;其他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等。

5.心跳骤停处理。如果病人发生心跳骤停,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施行人工呼吸。

6.观察与记录。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并作好病情动态的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之前,不宜搬动。

二、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试验法及脱敏注射法

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免疫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也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因此,在用药前应做过敏试验。曾用过破伤风抗毒素而超过7天者,如再使用,仍须重做过敏试验。

(一)过敏试验方法

1.用物同皮内注射法,另备破伤风抗毒素药液、生理盐水。

2.试验药液的配制取每支1mL含1500u的破伤风抗毒素药液,抽取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到lmL(即含150u)。

3.步骤

(1)按皮内注射法在前臂掌侧注入破伤风抗毒素试验液0.1mL(含15u)。

(2)注射后20分钟观察结果。

(3)皮内试验结果判断。

阴性:局部无红肿。

阳性:局部反应为皮丘红肿,硬结大于1.5cm,红晕可超过4cm,有时出现伪足,主诉痒感。全身过敏反应、血清病型反应同青霉素过敏反应。

(4)记录试验结果。

若试验结果不能肯定时,应在对侧肢体的前臂内侧用生理盐水作对照试验,如出现同样结果,说明是阴性。当确定为阴性后,将余液0.9mL作肌内注射。经试验结果证实为阳性反应时,须用脱敏注射法。

(二)阳性病人脱敏注射法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阳性者可用脱敏注射,即多次小剂量注射药液,每隔20分钟注射一次,每次注射后均需密切观察。在脱敏过程中,如发现病人有全身反应,如气促、紫绀、荨麻疹及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迅速处理;如反应轻微,待症状消退后,酌情将注射的次数增加,剂量减少,到顺利注入所需的全量。

2.9.6静脉输液和输血法

静脉输液法和输血法是利用液体静压的作用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血液直接滴入人体静脉的方法,是临床工作中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应该掌握有关输液和输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全面系统的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拟定护理计划,及时发现和处理输液、输血过程中的护理问题,使病人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以促进康复。

一、静脉输液法

(一)用途

1.纠正水、电解质失调和补充营养,以达到维持与调节体内水、电解质与酸碱度的平衡,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组织修复所必须的能量。

2.输入药物,达到促进毒素排泄,控制感染,治疗疾病的目的。

3.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及微循环灌注量。

4.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浆渗透压,以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同时借高渗作用,回收组织水分进入血管,通过肾脏排出,达到利尿消肿的作用。

(二)常用溶液

1.5%~10%葡萄糖溶液:供给水分和热量。

2.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钙、复方氯化钠等溶液:供给电解质。

3.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等注射液:调节酸碱平衡。

4.甘露醇、山梨醇、高渗葡萄糖溶液:利尿脱水。

(三)实施

1.周围静脉输液法

2.密闭式输液法,使用原装密封瓶插入输液器进行输液。

(1)用物

1)密闭式输液装置:由输液管(粗针头→短管→茂菲氏滴管→长管→调节器→接管→针头)和通气管(连粗针头)组成;

2)注射盘,另加瓶套、开瓶器、小垫枕、止血带、血管钳和胶布,必要时备小夹板及绷带;

3)输液架;

4)按医嘱备药液(输液卡、标签)。

(2)步骤

1)认真核对药物(药名、浓度、剂量和有效期),检查药瓶有无破裂,药液有否浑浊、沉淀或絮状物出现。填写输液内容标签,倒贴在输液瓶上,套上瓶套,打开铝盖中心部。

2)用2%碘酊和70%乙醇消毒瓶塞,根据医嘱加入药物。检查输液器,将输液管和通气管的针头同时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

3)将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床号、姓名,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嘱病人排尿。备胶布,挂输液瓶于输液架上,把通气管固定在瓶套上。

4)排气。折叠滴管下段输液管,挤压塑料滴管以产生负压,待液体流入滴管的1/3处时,放松折叠处,随即顺提上举滴管下段输液管,再慢慢放下,直至排尽输液管内空气,拧紧调节器,接上针头。

5)选择静脉,扎止血带。用2%碘酊和70%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

6)再次排气及核对,对光检查确无气泡,进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将针头再平行进入少许,放松止血带和调节器,嘱病人松拳,见溶液输入通畅,用胶布固定。第一条胶布横贴固定针栓部,第二条胶布横过针栓部下方向上交叉后固定,第三条胶布固定盘曲的头皮针塑料管,第四条胶布固定盖针头的纱布(或用护创膏代替),必要时可用第五条胶布固定远侧输液管,将肢体置于舒适位置。

7)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药物的性质调节滴速,一般成人40~60滴/分钟,儿童20~40滴/分钟。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者输液速度宜慢;脱水严重、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可快。一般溶液的输入速度可稍快;高渗盐水、含钾药物、升压药输入速度宜慢。

8)在输液卡上记录输液内容、液量时间和滴速,护士签名,并将卡挂在输液架上。嘱病人如发生溶液不滴、注射部位肿胀或全身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告知护理人员,以便处理。

9)需继续输液更换输液瓶时,除去铝盖中心部分,消毒瓶塞,从第一瓶内拨出输液管插入第二瓶内(先插通气管,再插输液管)。待输液通畅,方可离去。

10)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针,嘱病人按压穿刺点片刻至无出血。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输液袋输液同密闭瓶输液法,按常规消毒塑料袋的塑料管,将输液管针头插入,将塑料袋挂于输液架上,排尽输液管内空气后即可使用。

(四)输液故障排除法

1.溶液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有肿胀、疼痛,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妨碍液体滴入,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滴注通畅为止。

(3)针头阻塞折叠夹住滴管下输液管,同时挤压近针头端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且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应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4)压力过低由于病人周围循环不良或输液瓶位置过低所致,抬高输液瓶位置即可缓解。

(5)静脉痉挛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注射部位上端血管,可以解除静脉痉挛。

2.滴管内液面过高

从输液架上取下输液瓶,倾斜液面,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于液面上,待溶液缓缓流下,直至滴管露出液面,再将瓶挂于输液架上,继续进行滴注。

3.滴管内液面过低

折叠夹紧滴管下端输液管,同时挤压塑料滴管,迫使液体流入滴管,直至液面升高至滴管1/2处。

4.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和滴管内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五)输液反应和护理

1.发热反应

(1)原因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而引起。

(2)症状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l小时,表现为发冷、寒颤和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重者初起寒颤,继之体温可达40℃以上,伴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3)护理

1)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等,防止致热原进入体内。

2)减慢滴注速度或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

3)对症处理,寒颤时适当增加盖被或用热水袋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4)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5)保留余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做细菌培养。

2.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

(1)原因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

(2)症状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从口鼻涌出,两肺可闻及湿啰音。

(3)护理

①严格控制输液滴注速度和输液量,对心、肺疾病患者以及老年、儿童尤应慎重。

②发现肺水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紧急处理。为病人安置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③加压给氧,可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因乙醇能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减轻缺氧症状。

④按医嘱给用镇静剂、扩血管药物和强心剂,如洋地黄等。

⑤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即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做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流仍通畅。每隔5~l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带。此外,对无贫血的病人可通过静脉放血200~300mL减少回心静脉血量。

3.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长时间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炎症反应;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导致局部静脉的感染。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护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进行湿热敷。

3)超短波理疗。

4)如合并感染,根据医嘱给抗生素治疗。

4.空气栓塞

(1)原因: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连续输液添加液体不及时,均有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至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因而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可引起严重缺氧,甚至立即死亡。

(2)症状病人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3)护理

1)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空气,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压输液或输血时应专人守护,以防止空气栓塞发生。

2)病人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体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气泡则向上飘移到右心室,避开肺动脉口。由于心脏搏动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

3)氧气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