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固原市畜牧业的基本情况
一、固原市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固原市位于宁夏南部,黄土高原腹地,东西南三面与甘肃省毗邻,辖原州区及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4县1区,农业人口占87.2%,海拔在1248~2955m之间,由南向北形成典型的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类型,按全国农业自然区划可分为六盘山阴湿半阴湿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两类,基本特征是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旱、冬寒长。年均气温5℃~7℃,无霜期96~158d,一般海拔相差100m,气温相差0.52℃~0.62℃,自南而北气温逐渐增高,气温月变化以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气温日差较大,平均为10℃~16℃。年均降雨量在250~500mm之间,由南向北递减,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3~5月份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20%。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地膜玉米、马铃薯、胡麻、小杂粮等,一年一熟,正常年份种植地膜玉米3.33万hm?、胡麻4.93万hm?、豆类3.67万hm?、冬小麦10.67万hm?,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干热风、大风等。无外来径流入境,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年平均蒸发量1300~2100mm,是降雨量的4倍多,水资源贫乏,苦咸水、高氟水多,大型养殖场畜禽饮水主要靠抽取地下水,畜禽饮水pH值在7.4~8.4之间,氟化物含量在0.2~1.8mg/L之间,总硬度在119~929.3mg/L之间,溶解性总固体在247~2893mg/L之间。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绵土、黑垆土、灰钙土、红黏土和灰褐土,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在6.5~18.41mg·kg-1之间,65.9%的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低,属于土壤贫磷地区。土壤pH值平均为8.51,属于碱性土壤,55%的土壤碳酸钙含量大于100mg·kg-1。
(一)草畜产业是固原市的传统优势产业
草畜产业自古以来都是固原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养殖上以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饲草主要由农作物秸秆、人工草地、退耕还林草地、田间地埂及林间种草提供,受季节性生产供应影响大,冬季和春季饲草、饲料比较单一,矿物质和维生素饲料缺乏,尤其是富含钙、磷和维生素的饲料缺乏,补充不足。截至2012年,全市种植紫花苜蓿20万hm?,地膜饲料玉米3.33万hm?,禾草6.67万hm?,围栏补播改良天然草场6.67万hm?,年总产干草336.3万t,其中紫花苜蓿144.5万t。精饲料原料主要是玉米、胡麻油饼、豆类、麸皮、糜子、谷子、马铃薯等,年产饲料原料约40.2万t。畜牧业中肉牛养殖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肉牛业,2012年全市温棚肉牛饲养量达82万头,存栏45万头。
(二)草畜产业是固原市的支柱产业
固原市是国家陕、甘、宁养牛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也是宁夏六盘山肉牛基地的中心,是宁夏主要的肉牛养殖基地,2002年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中,宁夏回族自治区被列为优质牛羊肉生产重点区域,固原市被列为六盘山草地肉牛区,草畜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被列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首,肉牛业得到快速发展。
二、固原市历史上曾是畜牧业胜地
固原市历史上曾“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处在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结合部,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是名副其实的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既是战略要地,又是畜牧业胜地,为军事提供大批军马和草料给养。
(一)畜牧业历史悠久
固原市处在中原与边地的结合与过渡地带,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成为西域中亚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碰撞融合之地。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在固原设置安定郡,秦汉时期北地郡都尉驻萧关,直到明清时期陕西三边总督驻防固原,清代康熙年间陕甘分省后,陕西提督驻防固原至清末,一直是关中的屏障,这种地理格局,在体现其军事意义的同时,也维护了固原畜牧业的繁荣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固原市处在丝绸之路东段的交通要道上,六盘山南北耸立,成为关中西出的屏障,为交通要枢,清水河流域沿岸地形开阔平坦,不但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而且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东汉时刘秀亲征高平(固原),河西太守窦融与五郡太守车驾会聚高平,浩浩荡荡的大军给养主要靠当地解决;蒙元时期,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人西征中亚、西亚,翻越六盘山西进,避暑凉殿峡,给养也主要靠当地提供,可见当时固原畜牧业之繁荣。萧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雄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拱卫着汉唐政治中枢关中,是古代关中北出塞外的必经要隘,长期驻守着大量的军队,是北地郡最高武官北地都尉驻节之地,西汉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骑兵沿清水河大举入侵,攻克萧关屏障,烽火直达关中,这次规模较大的军事入侵,再一次迫使汉朝政府重新审视萧关及萧关道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作用,这里的农牧业再次得到重视和发展。607年,改原州为平凉郡,置“原州羊牧”、“原州驼牛牧”,足见隋朝原州畜牧业的发达。
(二)气候条件适合家畜生长,畜种资源丰富
固原市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东部的六盘山区,森林茂密,气候条件适合家畜生长,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本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这里山大沟深,畜种资源丰富,天然的防疫屏障不利于疫病传播,干旱少雨,土层深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栽培紫花苜蓿的历史悠久,是我国紫花苜蓿的最佳产地和主产区之一。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从乌孙(今伊犁河南岸)带回大宛马和苜蓿,最初在陕西、山西、新疆等地种植,作为军马的饲草,不久传入固原。现在全国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为260万hm?,宁夏种植面积为42万hm?,占全国总面积的1/6,彭阳县是我国紫花苜蓿的最佳生产地区和集中连片种植区,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3,所产紫花苜蓿不仅产量高,而且营养丰富。丰富的牧草资源,孕育了固原市畜牧业悠久的历史,畜牧业以大家畜和羊只为主,历史上曾出现“草木茂盛、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
(三)历史上基本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牧兼营经济
据历史学家研究表明,固原的经济结构,除先秦外,从两汉至明代的1600年间,基本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牧兼营经济,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业生产可储备军粮,转运外镇,固原是最大的军马养殖放牧和转运场,固原的头营至八营就是军马转运的场所。固原还是造船业的木材供应地,将六盘山原始森林中的木材砍伐下来,通过清水河运往各地造船厂。明朝这里是全国主要的军马养殖基地,曾建有13个军马场,足见当时畜牧业之发达,这些令世人羡慕的繁荣景象,再现了固原畜牧业昔日的辉煌。
(四)农牧关系失衡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明代后期,由于连年战乱,加之逃荒到固原的人越来越多,乱垦滥伐日趋严重,种植业在迅猛吞食植被的破坏中取代了畜牧业,清朝以后,“人民渐增,开垦无遗”,这种失衡导致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加之战乱,固原开始走向贫困,有“贫瘠甲天下”之称。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衡,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恶劣,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不仅制约了这一区域的脱贫致富,也影响了整个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被国家列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点地区。迫于吃饭问题,长期以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忽视了种植业的发展必须依赖畜牧业发展的粮畜相依关系,畜牧业发展缓慢。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开发,1972年周总理专门主持召开过固原地区工作座谈会,1983年国务院再次决定成立固原地区在内的“三西”领导小组,并拨专款扶持这个地方发展经济,但由于注意力长期集中在粮食生产上,畜牧业一直是农业结构中的一条短腿,反映在经费投资方面,对畜牧业的投资极少,有的县几乎不到农机、水利投资的零头。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致使农牧关系严重失调,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三料(饲料、肥料、燃料)俱缺,不少地方只得挖草根喂牲畜,铲草皮当柴烧,是我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1980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固原时提出“反弹琵琶,退耕还林还牧”,以种草为突破口,靠发展畜牧业摆脱吃饭问题的长期困扰,并制定了长远规划,固原开始草丰羊壮,畜牧业有了起色。20世纪90年代,由于乱开山荒,加之受传统观念和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牛羊存栏量一度下滑。2000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整体推进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2003年5月1日自治区全面实施封山禁牧以来,植被逐步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五)畜牧业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通过多年探索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断探索,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终于认识到退耕还林还牧、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才是保持生态平衡、再造秀美山川、增加农民收入的正确途径之一,自此,固原市畜牧业才开始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截至2012年年底,仅肉牛饲养量就达82.26万头,存栏45万头,养牛年收入5.2亿元,农民人均养牛收入达139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固原市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良好的生态资源、传统的养殖技术、淳朴的回乡风情等多元化的畜牧资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清真牛羊肉品牌,带动了清真牛羊肉产业的快速发展,草畜产业已经成为固原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第二节固原市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固原市畜牧业历史悠久,境内地形地貌差异明显,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丰富的耕地资源和牧草资源,非常适合种植业的发展,具备了发展粮食生产和农区畜牧业、草原畜牧业的双重优势。新中国成立前,固原市生产力水平低下,畜牧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固原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党和政府对“三农”的重视、指导、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大力实施科技兴牧,大面积推广畜禽良种和实用技术,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养殖技术不断进步,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新品种更新加快,单产快速提高,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畜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畜牧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畜牧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畜牧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固原市是全国主要传统牧区之一,是自治区的半壁河山和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为逐步实现先绿起来再富起来的目标,2003年5月1日,自治区决定全面实施封山禁牧的政策,经过10年努力,到2012年年底,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和人工种草等重大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赤地千里的中部干旱带开始绿了起来。根据对不同生态类型草原的观测,干旱草原植被覆盖率增加了50%,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植被覆盖率增加了30%左右,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草原植被的恢复,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载畜量增加了100万个羊单位。
在实施封山禁牧的同时,采取项目带动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培育了一大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畜牧合作组织,有力地拉动了养殖基地建设,拓宽了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推行健康养殖和出户入园工程,逐步降低散养比重,使30%以上的牛羊和80%以上的奶牛达到标准化养殖。推广了以种促养的畜牧业良性循环模式,实现了畜牧业由量的扩张向数量、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
2003年,自治区召开了第一次固原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固原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即种植业要为养殖业服务,农业要为畜牧业服务,种植业、畜牧业要为农副产品深加工提供更多的原料,走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路子,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10年来,固原市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大力培育“草畜、马铃薯、劳务、旅游”四大支柱产业,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四大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来自这些产业,以草畜产业为龙头的四大支柱产业成为固原市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