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固原农业发展概论
48476300000028

第28章 固原市畜牧业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2)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发展,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条件下的自然放养,到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再到今天的产业化、规模化、设施化、集中连片、科学化养殖,固原市畜牧业生产走过了一条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由自给型向外向型转变、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由小农经济的粗放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设施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综观固原市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时期和保护役畜阶段(1949~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战争所造成的创伤,全国家畜数量严重不足,牛的存栏量不足4500万头,当时我国的农耕主要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基本没有农业机械,因此,牛作为主要的耕畜受到了政府的保护,并规定禁止屠宰青壮年牛,以保证农耕的需求,即便如此,当时我国平均1.3~2hm?的耕地才有1头役牛。为了保证畜力充足,政府采取了包括家畜品种改良、疾病防治和禁止屠宰役牛等措施来扩大家畜的种群数量,其中,牛品种选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牛的役用能力。

这一时期,固原市畜牧业生产方式主要以集体经营、自然放养为主,大家畜以役畜为主,牛作为生产资料,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耕作,居民肉食供应实行“统购统销,凭票供应”,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以稳定和扩大存栏量、提高单产水平、发展传统优势品种为主,马、驴、骡、牛、羊、猪、鸡等畜种共同发展,品种资源杂,关中驴、八眉猪、固原鸡、滩羊、蒙古牛等地方优良品种占据一定的规模,遗传资源丰富。政策方面,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改变畜牧业生产条件,通过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在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提高畜牧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和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后来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畜牧业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主要是依靠扩大规模、增加畜禽数量来实现的。

二、过渡时期和畜禽品种改良与生产发展阶段(1979~1985年)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施,畜牧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一时期畜牧业生产由集体经济向私营经济过渡,主要畜禽生产逐步恢复,与1980年相比,猪、牛存栏量分别增长了8.1%和18.4%,年平均递增速度为1.5%和3.4%。生产方面,以继续扩大畜禽数量为基础,稳定传统优势产品。政策方面,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养畜积极性,受农业生产带动,畜牧业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役畜饲养量大幅度提高,全国牛的存栏总量基本保持在7000万头,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一些专门化的肉牛品种以改良本地品种。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新疆细毛羊杂交改良本地绵羊,21世纪初,从山东和区内的陶乐县等大量引进小尾寒羊进行纯繁,并进行“滩寒杂交、寒滩杂交”,大大提高了当地绵羊的繁殖性能,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羊改良率达到40%,占到羊只存栏量的36.5%,畜牧业生产实现了良性发展。

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养牛业也从以饲养役牛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饲养肉牛为主,随着农副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和需求刺激,为满足人民生活需求,肉牛开始受到重视。1985年,我国逐步放开了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于当时的牛肉供给量较小,因而价格上涨较快,上涨的幅度也较大,这极大地刺激了农民家庭饲养肉牛的积极性。由于看到了肉牛生产发展的潜力,1984年我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投资建设“肉牛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牛的存栏量已经突破1亿头,中国的肉牛产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固原市肉牛产业的雏形也基本形成。

三、快速发展阶段(1986~1995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殖家畜的积极性,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畜牧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特别是猪、牛得到快速发展,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快速提高,不仅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畜产品,同时大大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益。1992年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增加了对肉牛产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固原市推出了“秸秆养畜”项目,该项目主要着眼于充分利用农区的秸秆资源,开发和推广秸秆青贮技术、秸秆氨化技术以及秸秆养牛技术,通过深入挖掘秸秆饲料资源和适当补充精料(主要包括饲用谷物、糠麸及胡麻籽饼、菜籽粕或大豆粕等),大力发展农区草食家畜生产,重点就是发展肉牛生产。“秸秆养畜”项目推动了全国和固原市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到1998年末,全国牛的存栏量已经达到1.24亿头,年出栏肉牛3587万头,牛肉产量达到479.9万t。肉牛生产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肉牛屠宰、牛肉加工与皮革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中国肉类生产结构的调整。

四、产业化发展阶段(1996~2012年)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宁夏作为全国传统十大牧区和新时期全国优势肉羊、肉牛和奶牛产区之一,大力实施产业化战略,以建设草畜大市为突破口,以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为切入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加快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突出优势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畜禽产品集中产区,培育了一批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畜产品;加大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实现了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层次和比较优势大大提升;建立健全了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改善了畜牧业发展环境。产业化的实施,使畜牧业生产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步入了生产快速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良性发展轨道。这一时期,养殖业结构得到调整,生产方面,在继续稳定猪、鸡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等优势特色产业。牛、羊养殖得到迅速发展,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单产水平。政策方面,国家加大对牛、羊生产的补贴和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牛、羊肉总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1/3。

(一)草畜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

进入21世纪以后,固原市畜牧业生产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走向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按照宁南山区发展草畜产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把草畜产业确立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有效遏止了破坏性放牧,人工种草面积不断扩大,黄牛改良率达到7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奶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兴建了杨郎奶牛养殖园区和大批肉牛养殖园区,肉牛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牛、羊逐渐成为主要畜种,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固原市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肉牛品种改良当地黄牛,使当地黄牛从单一的役用向乳、肉、役兼用方向发展。当地黄牛在导入国内外优良品种肉牛血统后,普遍加大了体形,提高了产肉性能,黄牛低产的种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据报道,两品种的轮回杂交使犊牛的出生重平均提高了15%,三品种的轮回杂交使犊牛的出生重平均提高了19%。农民养牛热情高涨,通过政府扶持、银行信贷和农民自筹,建立温棚圈舍,全市肉牛养殖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市肉牛饲养量已达到82.26万头,良种肉牛覆盖率已达到40%,明显高于我国平均水平。

(二)畜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固原市畜牧业经过曲曲折折的发展,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固原市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呈现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草畜产业扩量增效、设施养殖稳步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党对农村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同时大力推广秸秆“两贮一化”和暖棚养殖技术,积极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扩大设施养殖面积,使畜牧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升,畜牧业生产能力逐步提高,畜牧业结构日趋合理。随着畜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畜牧业生产在总量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肉牛已成为固原市第一大畜种。

第三节固原市畜牧业的生产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自治区把固原市畜牧业列入《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中,制定完善了关于《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和《加快推进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政策扶持的内容、办法、标准和机制,为固原市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固原市坚持走“生态优先、草畜主导、特色种植、产业开发”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畜牧产业、努力提高畜牧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为总目标,进一步加大畜牧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畜牧高科技、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促进了固原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扶持典型、示范引导、科学养殖、规模发展”的思路,突出优质基础母牛扩繁补栏和多元化饲草基地建设两个重点,主推黄牛冷配改良和饲草料加工调制两项技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治、市场营销四个环节,以实施“百村肉牛科技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全力抓好草畜产业,以肉牛产业为主的畜牧业成为固原市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

2011年全市大家畜饲养量达91.4万头(匹),较上年同比增长3.52%,其中牛饲养量82万头,同比增长5.46%;羊饲养量147.43万只,同比增长3.97%;生猪饲养量69.8万头,同比增长4.49%;家禽饲养量542.28万只,同比增长11.24%。肉类总产量达9.78万t,同比增长12.54%,其中牛肉产量4.89万t,同比增长16.19%;羊肉产量1.21万t,同比增长5.99%;猪肉产量2.92万t,同比增长7.45%;禽肉0.61万t,同比增长18.09%。禽蛋产量1.16万t,同比下降4.45%;羊毛产量0.11万t,同比增长13%;奶产量0.36万t,同比增长0.84%。畜牧业已成为固原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畜牧业生产体系

(一)畜牧业生产的地域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固原市畜牧业生产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畜牧业生产的地域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牧区的草地已经严重退化,导致牧区很难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并保持其作为畜产品主产区的传统地位,在全市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畜牧业生产开始向农区转移。

由于超载放牧造成草场严重退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依靠天然草场放牧逐渐变为补饲干草和精饲料,从不经育肥就直接宰杀出售变为向农区出售架子畜。20世纪90年代以来,牧区已成为农区育肥场(户)所需架子牛、羊的主要供应者,牛、羊的易地育肥减少了牧区越冬牛、羊的数量,从而减缓了对脆弱草场的压力。

(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繁育体系

畜禽品种改良和杂交繁育体系已经被引入畜牧业生产体系中,品种改良和杂交繁育体系也逐渐适应了舍饲养殖的需要,一些产肉性能高、适合舍饲养殖的良种肉牛、肉羊被引入固原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固原市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在本地品种与外来品种之间进行杂交繁育,极大地提高了本地品种的产肉性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肉牛繁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