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和完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形成严谨独立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风气,真正让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深化教学改革,转换教学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拓宽专业设置口径,充实专业中的主干及相关课程,增设社会急需紧缺专业;抓好基础教学,同时注意与科技发展的联系,使教学内容能反映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或解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既要体现严密的科学体系,又要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能得到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在走上社会后,有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环节和考评环节改革,使教学相长,体现人才培养的价值意义。
6.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使其与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得益彰。治学与求学都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思维运动需要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建设优良的学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每个人的心智和情操。纵观一些具有优良传统学风的大学,它们不仅重视学风传统的代代相传,而且也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使学风与环境相得益彰。这些学校之所以有浓郁的学习气氛,优良的学风,是与其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在加强学风建设过程中,也必须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尽力创造安静、整洁、美丽、和谐的环境设施,形成理想的治学、求学天地,使校园环境在学风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第八节加强就业观教育,拓宽就业出路
一、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
我校学生就业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针、政策,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狠抓毕业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
我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领导,副书记、副院长牵头,学工部指导,各系(院)书记、学办主任、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具体负责的就业垂直管理行政系统。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学院分管副书记、副院长为副组长,学院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系(二级学院)成立工作小组,党政一把手负责该系的就业工作,使就业工作既能做到总揽全局,又能做到切实可行和高效率。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树立了”就业是学校生命线“,”就业是每一个教职员工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业就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客观反映“的全员参与观念。让就业工作有人管、有人做、人人关心。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校的就业工作做到了统筹安排、科学管理、齐抓共管、层层落实、人尽其才的良性运行,已经完成了以学校为基础、以系(院)为核心的毕业生就业三级市场,即:一级为面向全校的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二级为学校经常性的小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三级为系(院)组织的就业洽谈会。
2.加强管理,健全制度
结合国家和省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与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我校就业工作实际,先后制定了《绵阳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绵阳师范学院关于切实做好就业宣传工作的意见》、《绵阳师范学院关于规范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的实施意见》、《绵阳师范学院系级就业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和促进学生就业,强化了以一次性就业率为考核核心,其中包括就业工作一票否决制,本科一次性就业率70%以下为不合格,不合格的系(院)不得参与各种评优;一次性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和系(院)的专业申报、招生计划和经费多少直接挂钩,并作为奖惩的直接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各系(院)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个别就业特别困难的专业、系(院),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制度。
3.拓展思路,创我校特色就业之路
第一,转变服务理念,完善服务功能。我校树立了以”替政府解难,为社会分忧,绪学生心愿,让家长满意“的就业工作理念,从传统的以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的工作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和各系(院)之间的配合,将就业工作重心前移,做细做实每项工作。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体系,推行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通过系列专题讲座、观摩供需见面会、就业咨询、就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指导。建立了集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网络服务系统,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扩大就业信息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第二,强化学生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意识。根据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培训服务,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和就业意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一定的职业培训,弥补学校课程学习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实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我校为每届近一半毕业生办理了教师资格证书,同时还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其中部分学生获得了如:心理咨询师、市场营销师、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国际商务策划师、导游证、软件工程师等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建立了职业咨询室,为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根据毕业生个人实际情况做到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组织心理测试、职业测试等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性格、兴趣、特长等,从而帮助毕业生合理选择职业方向,还组织学生进行就业考试的模拟实验、模拟招聘,使学生对招聘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丰富就业应聘技巧。
第四,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指导力度。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对工作人员要求较高。我校除聘用本校各系(院)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外,还聘请了其他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教师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同志担任。另外,通过对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进行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他们为依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五,积极开展就业课堂教育,使课堂教育成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基础阵地。努力把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到每个学生,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入课堂、入教材、入网络。将《职业指导》课开设为大学生选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大学期间相关学习不少于36个课时(二个学分)。打破传统的”成品包装“式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引入”产品设计“式的职业发展辅导,按照”低年级进行树立职业意识、确立职业目标,高年级进行素质拓展、求职能力提升“的思路,确保就业教育的效果。
第六,发挥各行业培训中介作用,建立培训就业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各行业协会、培训中介机构组织的就业培训,建立”学校指导——社会中介就业培训——中介推荐——成功就业“一条龙服务体系,通过社会中介拓宽就业渠道。如我校与福建省闽江人才市场和石狮人才市场之间的合作就是这一模式的具体体现。
第七,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主渠道建设。我校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设网络无形就业市场,完善毕业生信息查询系统,加强与专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网站的合作,组织毕业生参加视频网络招聘会,推荐毕业生网上应聘。信息工作是做好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在学校党政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构建多方协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加强与各地人事、教育及各系院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了区域间毕业生信息交流平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推动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工作,加强信息交流,优化毕业生就业过程的各个服务环节,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第八,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目前尽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又有不少单位要不到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比较普遍。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是当务之急。这就要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摆脱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既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个人锻炼成长的需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生动、扎实、细致的工作,使学生了解这些地方所蕴含的隐性机会和价值,帮助学生树立了理性的就业观念。
第九,不断地开拓省外就业市场。我校不断地扩展就业空间,先后开辟了上海、福建、海南等沿海市场,建立了一些稳定的就业渠道。
第十,进一步加强”校地联合“的力度。我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由政府出面组织各相关部门、单位到学校选拔毕业生,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成效显著。如江油市政府与三台县政府组团参加我校的毕业生双选会。
第十一,实施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指导,开辟就业新渠道。大学生不仅是现有岗位的占有者,而且应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尽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数量还不多、规模还不大,但其意义重大。因此,我校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的就业教育,实施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使自主创业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让更多的毕业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迈向社会。
(三)就业工作的实际效果
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在各院系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几年本科就业率均达90%以上,多次获上级管理部门表彰和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连续几年获四川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时,学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热情高涨,专业意识强。几年来,我校志愿到新疆、西藏、贵州和四川盆周边艰苦地区工作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积极参加国家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和特设教师岗位计划,文学院2003级学生多次向中央、省委和学校领导书面请求支边援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