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新探索
48457300000024

第24章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3)

第二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青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随着第二步战略部署的顺利完成,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大部分家庭拥有较宽裕的经济生活环境。在物质条件不断优化,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条件下,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一个较为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心理教育。有的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还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就给孩子很多钱,以为给孩子钱多,就能弥补自己对孩子不足的“爱”,那么孩子就能自觉生活,好好读书。殊不知,青年学生自制力能力有待加强,在宽裕生活、钱多的情况下,没有压力,缺乏理想,不良习气就乘虚而入,更有甚者出现走入歧途的现象。

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欠缺,那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呢?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质上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开展一定的活动,教育影响人们,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达到培养社会和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目的。而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具体地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过程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持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疾病。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走向成熟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大好时机,是塑造健康心灵的最佳阶段。如果放松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这不仅可能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也会使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事实说明,我们把心理教育引入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把养成教育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把外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因素”,形成一种动力调节机制,产生积极的效果。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素质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一是心理潜能,人生来皆具有一定的潜能,每个人只要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和良好的刺激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二是心理能量,常态个体具有两种能量,即来自身体的体力和来自心理的心力,随着个体的社会化和不断接受的训练,个体心力(心理能量)会得到快速发展。三是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的特点一般可以归纳为六点,包括: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质量与数量的统一、时空性与超时空性的统一;四是心理品质,心理品质与心理特点有一定的联系,但两者也有区别,前者是心理活动所固有的,而后者则是通过后天习得的。心理品质一方面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反映培养人的标准,即每个人的心理应当达到的水平。心理品质的优劣直接体现个人心理素质水平;五是心理行为,行为受人的心理的支配,是人的心理的外部体现,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称为心理行为,它可以检验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前面四个组成因素都可以在心理行为上反映出来,因此,心理行为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现有的生理素质基础上,其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以及心理行为等诸要素及其发展水平,主要包括性格、兴趣、动机、意志等的综合表现。

一、我校大学生基本构成状况及分析

(一)基本构成情况

目前,我校共有全日制学生14032人,分布四个校区,其基本构成情况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生源地状况以及层次类别等方面简要概括如下:

1.性别结构,在我校14032学生中,男生4641人,女生9391人,男女比例为0.49∶1,符合一般师范院校男女生构成比例。

2.年龄结构,18岁以下177人,18~22岁12758人,22岁以上1097人。我校18~22岁学生所占比例为90.92%。符合高校学生年龄构成比例(如图4-2所示)。

3.生源状况

我校自2003年升本后开始面向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在校生中本省与外省的学生比例大约为4∶1。在校生中大部分为农村生源,其中贫困生约为2800余人,所占比例为20%。

4.层次类别状况

(1)本科与专科,我校共有本科生9869人,专科生4163人。本专科比例为2.37∶1,(如图4-4所示)。

(2)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师范专业10061人,非师范专业3971人。师范与非师范生的比例为2.53∶1,(如图4-5所示)。

(二)构成情况分析

1.性别结构上,我校男女大学生的比例符合师范院校男女学生的比例特点,女生人数远远多于男生人数,针对这一情况,我校专门组织相关活动以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团委学生会专门成立女生工作部,加强对女生的关心和帮助,同时定期组织女生专题讲座等活动。

2.年龄结构上,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属于青年期(17~22岁),我校18~22岁大学生的比例高达90%以上,年龄结构呈现正态分布。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心理的发展正趋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帮助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比较复杂,比如自我矛盾型、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型、自我扩张和自我萎缩型等等,针对这种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采取多种渠道对我校学生进行心理调节,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不同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

3.生源地状况方面,我校大部分学生均来自本省,外省学生比例大约只有20%,与本省学生相比较,外省学生的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在适应上存在一定问题,包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以及对日常生活习惯的适应等,针对这一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组织教师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专题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针对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以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和战胜挫折的勇气。

4.层次结构上,首先,我校的专科生的比例相对其他本科院校来说,还比较大,社会竞争激烈,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专科生的就业压力相对本科大学生就更大,为调节专科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障碍,我校每年都会在各系(院)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专科生的就业取向。其次,我校作为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的比例比较高,超过28%,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专业人才。一方面,他们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性,另一方面,受师范院校育人环境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素养,因此,师范院校为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我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近3年,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采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2004、2005、2006级学生11400余人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并分别建立心理档案。通过测试,近三年入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相当。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2005级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和心理档案建档工作从2005年10月17日启动以来,进展顺利,经过近一个月的测试、统计、转化标准分、分类组档等工作,11月16日,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圆满完成对2005级3772名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预定任务。其测试结果如下:

普查对象:2005级新生。

普查时间:2005年10月16日~10月30日在北校区、西校区、南校区、高新校区。

普查地点:北校区3-001、3-111、3-113教室,西校区阶一、阶二教室、南校区礼堂、高新校区一阶、三阶教室。

测试场次:共进行5个单元20场测试。

普查人数:应测3772人,实测3685人,参测率97.7%,试卷有效率99.9%。

普查方法:本次测试所选用量表为在全国各大高校广泛应用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量表,该套量表从乐群型、聪慧型、情绪稳定型、持强型、兴奋型、有恒型、敢为型、敏感型、怀疑型、幻想型、世故型、忧虑型、实践型、独立型、自控型、紧张型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和四个双重因素(适应与焦虑、内向与外向、感情与安详、怯懦与果断)、四个应用因素(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对个体进行测查,可以了解被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可以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的各个环节,并为被试者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基本资料。

采取笔试方式,集中进行测试,全校3772名新生共分20场测试。

抽样反馈:通过现场测试、原始分统计、标准分转化等工作,在排除了无效试卷后,全校新生一检(心理健康因素项)需要反馈的人数为:61人,一检率:1.6%。通过二检(乐群型、情绪稳定型、敏感型、怀疑型、忧虑型、紧张型)需要反馈的人数为319人,二检率:8.5%。

抽样反馈人数:380人,抽样反馈率10.2%。

抽样个别反馈从11月17日进行,被随机抽取的样本将由班级信息员发放《心理咨询约谈单》,按安排的时段持约谈单到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朋辈咨询室”接受信息反馈,没有被抽样的学生,可在抽样反馈工作结束后,到中心查询测试结果。

结果与分析: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从中学刚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我校2005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量表测查中发现,我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我国其他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似,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其中着重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忧虑等因素上。男生与女生、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本省学生与外省学生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2)我校2005级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在测查和分析中我们发现,我校2005级新生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人际关系、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以及自我意识模糊等3个大的方面。

人际交往问题的分析:测查结果中表露出我校59%的新生存在着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这是大一学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人际敏感:在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社会的群体,由于他们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心胸狭窄的学生不快。本来他们远离父母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发生其他冲突,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

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在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的交际圈,大学生尝试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交往出现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

性格上的不合群导致的自我封闭而产生的心理退缩:因为个性原因,他们在学生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另外,我们还发现,我校2005级新生人际交往的困惑主要还表现为对交往技巧、交往原则、交往心理品质的迷惘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