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
48453700000040

第40章 其他军事常识(2)

(6)在山林地行军时,通过山垭口和上下坡时,应适当减速行进,以避免后面跑步追赶和掉队,火炮、车辆应适当加大距离。在严寒地带行军时,小休息时间不要过长,并禁止躺卧,以免发生冻伤;在炎热季节行军时,应注意防暑。

(7)遇敌空袭时,应指挥分队迅速向道路一侧或两侧疏散隐蔽,并指定火器射击低飞敌机。如空袭情况不严重或行军任务紧迫时,分队则应疏开队形,增大距离,加快速度前进。

(8)行军中,连级应指定一名干部,带领卫生员和若干体壮战士为收容组,在连队的后尾跟进,负责收容伤病员,组织掉队的人员跟进。

二、宿营

宿营是军队在行军、输送或战斗后的住宿,其目的是为了使部队得到休息和整顿,以便继续行军或做好战斗准备。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无论采取何种宿营方式,都应制定侦察、防空和防核、化学、生物、燃烧武器袭击的措施,做好抗袭击准备,保障部队安全休息。

(一)宿营方式

宿营方式分为舍营、露营和舍营与露营相结合三种。所谓舍营,是指军队在房舍内宿营;所谓露营,是指军队在房舍外宿营。通常在不具备舍营条件时采用,是平时部队训练的重点。

野外露营的方式分为利用制式器材露营和利用就便器材露营。利用制式器材露营,通常是指利用帐篷、装配工事等制式器材进行的露营;利用就便器材露营,通常是指利用车辆、坦克、篷布、雨衣、草木等进行的露营。

(二)宿营地区的选择

宿营地区的选择应根据敌情、地形、任务和行军编成而定。平时组织野营训练以能够达到训练目的为标准,通常应符合下列条件:

(1)避开城镇、集市、车站、渡口、大的桥梁附近;

(2)避开疫区、传染病流行村落;

(3)有适当的地幅,通常师、团、营的宿营面积分别为600平方千米、60平方千米、6平方千米;

(4)有较好的进出道路,便于车辆、人员通行;

(5)选择露营地时,夏季要尽量选在高处,避开谷地、低地、洪水道和易坍塌的地方;冬季应选在避风向阳处,或土质较黏便于搭设简易遮棚或挖掘的地方。

选择露营地区时,通常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要符合战术要求,从具体位置到配置方式,都应以预想的战术背景为基本前提;二是要着眼于训练课目需要,有利于达到训练目的;三是要方便生活,尽量靠近水源并有进出道路;四是要选择在群众基础较好或影响群众利益较小的地区。

露营配置地域通常以班为点,排为块,连为片,团(营)为区,根据地形特点,可成一字形、梯形、三角形、扇形配置,形成野训营地。首长机关通常设在便于观察、指挥的位置,分队与分队之间要按战术要求保持一定间隔。

(三)宿营准备

组织部队宿营前要与当地政府、武装部门取得联系,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舍营时设营人员要与乡、村领导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后方可号房设点;应向当地群众了解自然情况、社会情况等为部队进驻提供资料。

组织部(分)队宿营训练时,准备工作通常有:宿营常识教育、现地勘察和物资器材准备等。

1.宿营常识教育

宿营实施前,应进行群众纪律、民情风俗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集居地进行宿营训练时,还应进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和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教育;组织部(分)队学习宿营常识,学会搭设制式、简易帐篷,了解防蚊虫叮咬、防洪、防中暑、防冻伤、防塌方、防煤气中毒、防火灾、预防流行性疾病等基本常识。可以指定连队先试点,组织观摩示范。也可以先在驻地附近进行昼间的露营尝试训练,掌握露营方法。

2.现地勘察

野外宿营前,通常以团(营)为单位组织现地勘察,视情况也可以连为单位进行。重点明确宿营地点;各分队的宿营区域;各级指挥所的位置;进出道路;通信联络的方法;各种信(记)号;完成宿营准备的时限;组织检查的时间、内容等。

3.物资器材准备

宿营前,应认真检查个人的着装(衣服、被褥)。冬季宿营时要重点检查棉(皮)帽、棉(皮)手套、棉(皮)大衣、棉(皮)鞋的携带情况;夏季宿营时应重点检查雨衣(布)、蚊帐的携带情况。每人都应准备1~2套干净的内衣,以备更换。除携带装备的锹、镐外,还应准备必要的大镐、大锹、钢钎、麻袋等工具和物资。为弥补制式露营器材的不足,部(分)队应视情况购买或租借部分露营所需要的材料,如搭设简易帐篷的塑料薄膜、稻草、支撑木、斧、锯、线绳等。

(四)宿营地工作

部队到达宿营地后,应立即组织所属指挥员勘察地形,选定紧急集合场,组织部队构筑必要的工事,组织各种保障,以保证部队安全宿营。

1.组织侦察

为了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和为继续行军,部队到达宿营地域后,应立即向有敌情顾虑和尔后行动的方向上派出侦察,查明敌情和尔后行军路线情况。同时,迅速搜集部(分)队的行军情况和到达宿营地域后的住宿情况,了解有关敌情和社情。

2.组织警戒

为保障部队安全休息,要周密地组织宿营警戒。宿营警戒的组织应根据敌情、地形和宿营部署确定。通常,团(营)向受敌威胁较大的方向上派出连(排)哨,向次要方向派出排(班)哨,连派出班哨、步哨、潜伏哨、游动哨。

警戒派出的距离以保障主力不受突然袭击和有时间组织部队投入战斗为宜,一般连哨为4~6千米;对警戒地带的宽度,连哨为2~3千米,排哨为1~1.5千米。另外,必要时应组织有重点的环形警戒。

除派出战斗警戒外,各部(分)队还应指定值班分队或火器,并派出直接警戒。

3.建立通信联络

宿营地域的通信联络通常以有线电通信和运动通信为主,同时应充分利用地方既设线路。驻地较远的部(分)队可在短时间使用无线电联络。

4.严密封锁消息

战时部队到达宿营地域后,要对部队和当地群众进行防奸保密教育,控制人员流动,严密封锁消息。

5.密切军民关系

平时组织部队训练,部队应与当地党政机关取得联系,得到他们对野营训练的支持。部队可在训练间隙做好群众工作或组织军民共建活动。

部队宿营结束,要认真清理文件和武器装备,避免丢失,消除宿营时所留痕迹,进行群众纪律检查和做好善后工作。

第三节野外生存

野外生存,即人在食宿无着的山野丛林中求生。野外生存所包括的知识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判定方位、迷途的处置;猎捕动物和采食野生植物充饥;就地取材,构筑简易的露营遮棚;识别利用草药救治伤病等。概括起来就是走、吃、住、自救四项。这是侦察兵、特种部队及空勤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每一个军人应当了解的常识。

一、野外判定方向

判定方位是指现地判明东、西、南、北方向,以便明确周围地形和敌我的关系位置,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判定方位的方法主要有指北针、北极星、太阳等,在本章前面已做过介绍。此外,在阴天和没有指北针、地图的情况下,我们还应当学会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和其他方法判定方向。

在自然界,有些地物、地貌由于受阳光、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形成了某种特征,可以利用这些特征来概略地判定方位。

独立大树通常是南面枝叶茂密,树皮较光滑;北面枝叶较稀少,树皮粗糙,有时还长有青苔。砍伐后,树桩上的年轮北面间隔小,南面间隔大。

突出地面物体,如土堆、土堤、田埂、独立岩石和建筑物等,南面干燥、青草茂密,冬季积雪融化较快;北面潮湿,易生青苔,积雪融化较慢。

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庙宇、宝塔的正门多朝南方;广大农村住房的正门一般也多朝南开。

二、野外求救

在作战和野外训练中,因迷失方向,可能会出现与部队失去联系的现象。为摆脱困境,大家必须学会和掌握求救和联络的方法。夜间可在高处点火堆;白天可燃烟,在火上放青草就会发出白烟,每隔6分钟放一次青草,这是世界通用的救难信号;在易被空中、地面发现的地方用石块摆放成“SOS”的救援标记;在草原可用刀割或手拔出相应的求救标记;适时脱去与周围地物颜色相近的军装,露出白色或其他色彩鲜艳的衬衣;当发现我方救援飞机,可用小镜子或指北针的反光镜照射救援飞机;在森林中,也可通过击打树木发出宏大的声音与救援人员联络。

三、野外觅食

可在野外寻觅的食物种类主要有:野生植物、动物、昆虫、鱼类、藻类等。大部分野生植物、动物、昆虫、鱼类都可食用,只有少量有毒不可食用。

我国地域广大,寒、温、热三带气候俱全,而大部分是属于温暖地带,适合于各种植物生长,其中能食用的就有2000种左右。野生植物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多种维生素。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采食野生植物的经验。每年从三月开始到九、十月间,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各种可食的野生植物生长旺盛,满山遍野,俯拾皆是。仅革命老根据地井冈山就有可食野菜100多种,其中苦菜、糯饭菜、猪油菜、马玉兰和角仁等30多种是当年红军战士的重要食品。

在西南边疆的广西、云南一带,一年四季都有可食的野果、野菜。春季有压车果、毡帽果、鼻涕果、小杨梅等野果,还有刺脑包、苦巴沟、蕨菜等野菜。夏季有木瓜、冷饭果、乌包果、荔枝等野果,野菜有石头菜、飞花菜、马蹄菜、牛舌头菜等。秋季有大树果、算盘果、野石榴、椎梨等野果,还有木耳、白参、齐头菜等野菜。冬季有槟榔、野芭蕉、长蛇果、老熊果等野果,野菜有野山药、芭蕉心等。

不但野菜、野果可食,而且树皮也可应急食用,柳树、松树、白杨树新生的树皮或内皮(在硬树皮与树木之间的软皮),都可以吃。战争年代,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密林中总结出三月吃桦树皮,四月吃椴树皮,五月吃松树皮的经验,这些季节里的树皮不但没毒,而且还有一种甜滋滋的味道。

采食野生植物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鉴别是否有毒。有人习惯于用有无怪味来判断是否能吃,这样很危险。有毒的植物不见得都有怪味,如马桑果,味儿甜,但毒性却很大。有毒植物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特殊形态和色彩,如天南星的茎有斑纹;

(2)分泌带色的液体,如毛莨、回回蒜和白屈菜在损伤后分泌浓厚黄液体;

(3)具有不良的味觉或嗅觉,如苦参、臭梧桐等。

但上述内容并不能包括所有有毒植物的特点。在鉴别野生植物是否有毒时,可采取如下方法:首先用手仔细触摸,无毒的植物通常不会使手上皮肤产生发痒、发红、起风疹块等刺激症状。如折断其枝叶也不会有牛奶样汁液流出,闻之亦无腐败及其他使人感到怪异的气味。

不过,鉴别植物是否有毒,较可靠的方法是根据有关部门编绘的可食野生植物的图谱进行认真鉴别。为了战时或特殊情况下应急食用,特别是执行特种任务的部(分)队,应在平时掌握驻地或预定战区可食野生植物的种类、分布和采食方法。

此外,食用各种野生动植物前一般应利用炊具进行处理,主要的处理方法如下:

烤,就是将可食用的动物肉和根茎类植物块根用木棍等穿挂,放在火焰上或炭火中烤(烧)熟;鱼(不去鳞片)和块根应用泥土包裹后烤熟,然后剥皮食用;贝壳类动物可放在火堆下烤熟,具体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个浅坑,坑的四周衬以树叶或湿布,然后将食物放入坑内,再在食物上面盖上树叶或布,上面再压一层3厘米厚的沙子,最后在该坑的上面生起火堆,待食物烧熟后取出食用。

石煮,就是先在地上挖个坑,将火堆中烤热的石块先放于坑内,再将食物放在石块上,上面再盖上一层湿树叶、草和一层沙土,靠热石块散发的热气将食物煮熟。

四、野外觅水

水是野战生存的重要条件。俗话说:“饥能挡、渴难挨。”水在某种程度上说比食物更重要。因此,觅水训练是野战生存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寻找水源的方法

根据人们的实践经验,寻找水源通常采取观察草木生长位置和动物活动范围的方法来判定。

在许多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生长着怪柳、铃档刺等灌木丛的地表下6~7米深就有地下水;有胡杨生长的地方地下水位距地表面不过5~10米;芨芨草指示地下水位只有2米左右;生长茂盛的芦苇,地下水只有1米左右;如果发现金戴戴、马兰花等植物,便可判定下挖1米左右就能找到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