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
48453700000039

第39章 其他军事常识(1)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对战斗的影响。

(2)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识图和用图。

(3)了解野营拉练基本知识。

(4)了解战场简单救护知识。

(5)了解野外生存常识。

教学内容

(1)各种地形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

(2)地图基本知识与现地使用地图方法。

(3)行军与野营基本知识。

(4)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向的方法与复杂地形行进要点

(5)野外采捕食物、获取饮用水与获取火种的方法。

(6)野外常见伤病的防治。

第一节军事地形学

军事地形学是从军事应用的角度研究和利用地形的一门学科,是军事地理学的组成部分。它是部队、院校军事训练的共同科目,亦为部队指战员在作战中正确利用地形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一、地形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

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在军事地理学中,地形是地貌的同义词。而在军事地形学中,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统称。也就是说,地形包括地貌和地物两项内容。所谓地貌,就是地面高低起伏的样子,如高山、丘陵、平原、谷地、冲沟等;所谓地物,就是地面上的物体,如天然的江河、湖泊、森林和人工建造的道路、桥梁、房屋、水库等。这些不同地貌和地物的错综结合,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如平原、山地(山林地)、丘陵地、沙漠、草原和水网稻田等。

由于地形对军队行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古今中外能征善战的军事家都把地形看作影响军队战斗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用兵的辅助条件。

地形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军队的运动、阵地选择、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工程构筑、隐蔽伪装、技术兵器的使用以及观察指挥等,每一行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常见地形的特点。

(一)平原

它的特点是地面平坦广阔,海拔不高,如我国有名的豫东平原、华北平原、松嫩平原等。平原地区道路宽阔,纵横交错,交通方便,有利于机械化部队机动,是大兵团作战的好地方。冬春季节,视界良好,射界开阔,但不便于隐蔽,配置在纵深内的直射火器不便于使用,大部队行动容易暴露企图;夏秋季节,树木繁茂,青纱帐起,有利于隐蔽伪装,却又对观察射击不利。

此外,平原地区居民较多,农产丰富,对军队的宿营和物资补给有利;但在平原地区作战,遭受原子袭击时,受害范围较大,如能充分利用土堆、小丘、凸凹道等,则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二)丘陵地

从山顶到山脚的高差在200米以下的高地叫做丘陵。许多丘陵连绵交错的地区就叫丘陵地,如辽西丘陵、胶东丘陵等。

丘陵地的特点是:山顶形状浑圆,谷宽岭低,斜面较缓,谷内常有溪流,谷间和斜面上多为水旱田和幼树林。居民地多依丘傍谷,人烟较多,农产也较丰富。

丘陵地有利于军队机动集结、分散隐蔽,便于观察射击和指挥,便于坦克越野行动,对于进攻或者防御都比较有利,是用兵的好战场。但若谷间有溪流和水稻田时,炮兵和坦克的机动就会受到一定限制。

此外,由于丘陵地地形起伏,对原子袭击有较好的天然防护作用,但山谷和凹地容易滞留毒剂。

(三)山地和山林地

高度差在200米以上的高地叫山。群山连绵交错的广大地区就叫山地。树木聚生的山地称山林地。

山地的特点是:斜面陡峻,谷狭路窄,江险流急,村庄稀疏,物产少。山地便于凭险固守,隐蔽行动,迂回包围,穿插分割和设置埋伏;有利于发扬我军近战、夜战的特长;有利于独立作战,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后方基地。如我国的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都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但是,山地对判定方位、通行、观察、射击等均比较困难,不便于观察指挥、通信联络和协同动作,对坦克机械化部队的行动影响较大。南方亚热带山林地更为特殊,那里山高、林密、路窄、洞穴多,加之气温多变,雨量不均,而且常有浓雾和低云,对军队行动影响更大。

二、地图基本知识

将地面的自然和社会要素,按一定的投影方法和比例关系,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注记综合测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叫地形图,简称地图。它是研究地形的重要资料,是部队训练和组织指挥作战的重要工具之一。

地图不同于一般的挂图和游览图,其比例尺通常大于1∶100万,对地形的表示更加精确、详细。地图是军队各级指挥员组织指挥战斗行动所必需的工具,也是部队官兵在行军、作战中的向导,有人称它是指挥员的“眼睛”。

(一)量读距离

图上某线段长与其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叫地图比例尺。1∶2.5万、1∶5万、1∶10万的地图称为大比例尺地图,适用于炮兵和部(分)队计划组织战斗;1∶20万、1∶50万、1∶100万的地图称小比例尺地图,适用于领导机关组织计划战役、战斗和摩托化部队远距离行军。

通过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距离,然后借助地图比例尺可大致估算两点间的实际距离,即:

实地距离=图上长×比例尺分母

例如:在1:5万地图上,甲乙两点的图上距离为2.4厘米,则其相应的实地水平距离为:(2.4/100)×50000=1200(米)。

(二)地物符号

地面上的物体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因受比例尺的限制,测图时不可能按照它们的形状全部绘在图纸上,只能把有军事意义的重要地物表示出来,有些不需要的物体,还要舍弃。为了使地图简明、美观,便于识别物体、判定方位和进行图上量测计算,人们制定了一些图形和注记,分别来表示实地某种物体,这些图形和注记就叫做地物符号。

1.地物符号的特点

地物符号多数是按地物的平均形状绘制的,如居民地、公路、桥梁等符号的图形与实地地物的平面轮廓相似。有的地物符号是按地物的侧面形状绘制的,图6-1所示。

(三)地貌判读

地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有高山,有深海,有丘陵和平原,有沙漠和草原,还有江河和湖泊,等等。这些高低不平、形状各异的地貌,通常是用等高线来表示的。用等高线表示地貌,能精确反映地面的高低、斜坡形状和山脉走向,但它的缺点是缺乏立体感。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在等高线的基础上又研究出了分层设色和用晕渲表示

当对照某一区域地形时,通常先对照大而明显的特殊地形,再由近及远、由点到面或逐段分片地进行对照。

对照山地和丘陵地形时,可根据地貌形态、山脉走向,先对照明显的山顶、山脊,然后顺着山脊、山背、山脚和山谷的方向进行对照。

对照平原地形时,可先对照主要的道路、河流、居民地和高大突出的建筑物,再根据地物分布规律和相关位置,逐点分片地进行对照。

(三)按地图行进

因为军队行军、作战、穿插迂回经常是在无村庄、无道路、无向导和生疏的地形行动,又常要求部队能够按指定的路线,在指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按地图行进,就是利用地图选定行军路线,并沿选定路线到达预定地点的行进方法,这也是识图用图最基本的本领。

1.行进前的准备

(1)选择行进路线

行进路线是指:根据受领的任务、敌情、地形和部队装备等情况在图上选出行进的最佳路线。选择时,应着重考虑和研究路线上与行动有关的地形因素和敌情。

越野行进时,每一转弯点都要有明显的方位物;夜间行进时,要求选定明显突出、不易变化的目标作为方位物。

(2)在图上标绘行进路线

标绘行进路线和方位物是指:将选定的行进路线和方位物用彩色笔醒目地标绘于图上,并按行进方向顺序进行编号,以便行进中对照检查。

(3)量取里程和计算时间

在图上量取行进路线上各段里程和计算行进时间,并注记在图上。如行进路线上地貌起伏较大时,应计算实际距离。

(4)熟记行进路线

要熟记行军路线,一般可按行进顺序,把每段里程、行进时间,经过的居民地、两侧方位物和地貌特征,特别是道路的转弯处、岔路口和居民地进出口附近的方位及地形特征等熟记在脑子里,力求做到:脑中有图,未到先知。

总之,图上准备就是:一选、二标、三量算、四熟记。

2.组织行进的要领

行进的形式通常有徒步行进、乘车行进和越野行进。尽管方式不同,各具特点,但其共同的要领是:

(1)出发前,先标定地图。明确行进的路线和方向,按出发时间出发。

(2)行进中,随时标定地图。按照行进方向,适时转动地图,做到“图、路成一线,路转图也转”。

(3)对照方位物,及时作判断,随时随地根据方位物判明行进方向和道路,尤其是到岔路口、转弯点,进入居民地,更应判明方向。

(4)掌握行进速度和时间。根据行军任务要求、敌情威胁和部队的行进能力,把握好行进速度。并按照行进计划,准确把握行进时间。

(5)把握夜间行进的特点。夜间行进时,应根据能见度不良的特点,把握行进方向。选择方位物时,多选择前进道路上的岔路口、桥梁和临近路旁的突出地物、透空可见的山顶、鞍部等。行进中力求做到三勤,即勤看、勤对照和勤观察各种征候(如灯光、狗叫声、流水声等)。如果发现走错了应立即停止,重新将地图对照现地,判明现在所在的位置及其与预定行进路线的关系,然后选择近路,插到预定路线上来。也可原路返回,再继续按预定路线行进。

第二节野营拉练

野营拉练是军队在平时为战时行军作战所进行的适应性训练,目的是锻炼部队吃、住、行、藏、打等综合能力。

一、行军

行军是军队徒步或乘车沿指定路线进行的有组织的行动。战时行军通常在夜间或视度不良的条件下实施。

(一)行军的种类、速度与休息

行军的种类,按行动方式分为徒步和乘车行军;按时间分为昼间和夜间行军;按行程速度分为常行军、急行军和强行军;按行进方向分为向敌行军、侧敌行军和背敌行军。

所谓常行军是指徒步正常行军;所谓急行军是指以最快的速度实施的行军,通常在执行紧急任务时采用;所谓强行军是指加快时速和加大每日行程的行军方法,行军的速度应根据任务、敌情、时间、行军能力、道路状况和气候季节而定。常行军时,速度大致为每小时4~5千米,日行程25~35千米;急行军时,速度通常为每小时7千米左右,日行程50千米以上。

行军时应适时组织大、小休息。小休息通常在开始行军30分钟后进行,其时间约15分钟,尔后每行进50分钟休息一次,每次约10分钟;大休息通常是在走完当日行程的1/2以上时,进入指定地区休息2~3小时。走完一日行程后,按上级指示进行宿营。

(二)行军前的组织准备

1.研究情况,拟出行军计划

指挥员在了解任务的基础上,应召集有关人员研究敌情、行军道路及其两侧的地形、本分队的任务,确定分队的行军序列,观察、警戒的组织。

2.作好思想动员

行军前,指挥员应根据本分队所担负的任务,结合分队的思想情况,进行深入的思想动员,保障分队顺利完成任务。

3.下达行军命令

下达行军命令时应指出:

(1)敌情。

(2)本分队的任务,行军路线,里程,出发及到达指定地区的时间以及大休息的地点。

(3)分队集合地点,行军序列,乘车时还应区分车辆。

(4)着装规定。

(5)完成行军准备的时限,明确起床、开饭、集合的时间。

(6)行军口令及对口令传递的要求。

4.组织战斗保障

(1)指定1~2名战士为观察员,负责观察地面和天空;指定值班分队及火器,负责对空防御。

(2)规定遭敌原子、化学、细菌武器袭击时,各分队行动方法。

(3)规定在敌航空兵或炮火袭击时的行军方法。

(4)规定伪装方法及伪装纪律。

5.作好物资装具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行军任务,保持分队战斗力,行军前指挥员须:

(1)检查携带的给养、饮水、武器、弹药等情况。

(2)检查着装情况,如鞋袜的整理、背包的捆绑、装具的佩带等。

(3)妥善安置伤病员。

(4)根据季节进行防暑、防冻教育和物品的准备。

(三)行军管理与指挥

(1)在有可能发生遭遇战的情况下行军时,各排长应随连长在先头行进,以便及时受领任务。分队在公路或乡村路行军时,应沿道路的一侧或两侧行进,乘车时,应沿道路的右侧行进。

(2)行军中应注意保持行进速度和规定的距离,听从调整哨的指挥,未经上级允许,不得超越前面的分队。经过渡口、桥梁、隘路等难以通行的地点时,指挥分队有组织地通过,防止拥挤。通过后,先头分队应适当减低速度,避免后面的人跑步追赶。徒步行军的分队应主动给车辆、执行特殊任务的分队和人员让路。

(3)士兵在行军中听从指挥,不得擅自离队,不得丢失装具和食物等。

(4)分队按上级的指示组织休息。小休息应靠路边,并保持原队形。在第一次小休息时,应督促战士整理鞋袜、装具等;大休息时应离开道路,进入指定地区。休息时应派出警戒,必要时可占领附近有利地形,加强对地、空观察,并保持战斗准备,以防止地面和空中敌人的突然袭击。

(5)行军中,应教育分队不要喝冷水,不要随便采食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