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中医治疗学
48441600000009

第9章 《内经》有关不孕症的论述(2)

(三)冲任二脉损伤

原文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素问·骨空论》)注释 冲任二脉损伤是女科疾病中最重要的发病机制。不论感受寒、热、湿邪或饮食劳倦所伤、七情内伤、体质因素,或脏腑功能失常、血气失调,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损伤冲任,使胞宫、胞脉、胞络发生病理性变化,从而导致不孕(育)。

诊法与治则

一、诊断特点与方法

(一)特点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素问·疏五过论》)(二)方法1.望诊 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灵枢·五色》)注释 面王,鼻准也。面王以下应包括人中、鼻唇沟和环唇,是为膀胱、子处之应。提出以人中的“色”和“形”来诊察膀胱、子宫的病变,历代医家都有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李念莪认为“妇人亦以人中深长者,善产育”。近人有学者进行女性人中形态之变异与子宫位置、发育及病变的关系的探讨。张玉珍在临证中对不孕、滑胎、闭经患者留意观察鼻唇沟的形态与子宫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关系,觉得有一定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人中穴为应急抢救穴位。同时由于冲任督与肝、胃经等均“环唇”。因此,面王以下环唇的形态和色泽对妇科病的望诊有重要价值。

笔者对于子宫发育不良、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等,常酌情配以中药外敷人中穴,疗效满意。亦可只在下班后或晚上外敷。如对子宫发育不良者,酌情辨证选用笔者所创宫春丹:紫石英30g,紫河车10g,菟丝子10g,五味子10g,枸杞子10g,覆盆子10g,巴戟天10g,人参10g,川芎10g等,将上述药物共同研成细末,装瓶备用。

治疗时,取药末2g,以温开水调成糊状,纱布包裹,敷于人中穴,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临床观察效果较为显著。

肾病者,颧与颜黑。(《灵枢·五阅五使》)

肾热病者,颐先赤。(《素问·刺热篇》)

注释 以面部的颜色候肾病虚实,尤以候肾虚,在妇科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如闭经、崩漏、月经过少、滑胎、不孕、早衰等多有面部暗斑、眼眶黑、环唇暗等肾虚特征。而肾热较少,亦可见如经前风疹块、经前痤疮,或属于雄激素过多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有颐赤、较多痤疮、红疹在此部位。治宜清下焦热,泻肾中之火。

2.闻诊 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素问·外揣篇》)五脏相音,可以意识。(《素问·五脏生成论》)所谓气虚者,言无长也。(《素问·通评虚实论》)3.问诊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素问·疏五过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三部九候论》)临病人问所便。(《灵枢·师传篇》)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知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致以其所便,开支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篇》)4.切诊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素问·阴阳别论》)是故持脉之道,虚静为保。(《素问·脉要精微论》)肾脉……微涩为不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素问·腹中论》)石瘕生于胞中。……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一时下,此其候也。(《灵枢·水胀》)妇人少腹肿,甚则噫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灵枢·经脉》)二、治疗原则(一)调节阴阳,以平为期原文 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释 提出临床治疗的指导思想是“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治疗不孕症,必须针对不孕症发生的本质。而疾病的本质,从阴阳言,即是阴阳失调。所以,调理阴阳是治疗不孕症的根本大法。

原文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二)得时而调之原文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素问·八正神明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肌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实。(《灵枢·岁露论》)注释 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点,指出了人体阳气的运行及盛衰与日相应,而阴血的运行和盛衰则与月相应。人与天体和地球运行的自然规律,即日月的循行圆缺是相适应的,谓之“天人相应”。

月的盈亏,对妇女的月经有一定的影响。据此笔者创“中药月相人工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或调整月经周期疗效较好。

中药月相人工周期疗法(笔者自创):由新月(朔)至满月(满)用月生添经丹(笔者自拟):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菟丝子、巴戟天、杜仲、川续断、枸杞子、柴胡、益母草、鸡血藤。由满月后至新月用月满导经丹(笔者自拟):三棱、莪术、五灵脂、当归、川芎、桔梗、川牛膝、肉桂、柴胡。如此反复运用几个月,即按月相盈亏,有规律的同步调制。

(三)种子先调经

原文 有病肾风者,……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欬甚,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素问·评热病论》)注释 指明了先病而后致月经不调之不孕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继承发展了这个观点。《女科经论》曰:“妇人有先病而后致经不调者,又因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后生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直至发展成为“种子先调经,经调胎自孕”,可以说开创了“调经种子”的先河。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酌情辨病辨证论治

原文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适事为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注释 尤其强调选择治法,总以适应病情为好。治疗不孕症亦然。

原文 皇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素问·异法方异论》)注释 说明同病异治的道理。《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的道理是“地势使然也”。东、南、西、北、中五方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物产文化风俗、衣食住行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形成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不孕症发生规律等特征。因此,针对不同地域之人的体质、发病特征,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确立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实际观察、医疗实践中总结升华出来的理论。这些医学思想,与现代气候区划理论、医学气象学思想、医学地理学思想相一致,即使在医学、科学发达的今天,《内经》的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临床治疗不孕症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异法方宜”的治疗原则反映了中医学“同病异治”的治疗思想,是中医临床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故虽同是不孕症,治疗方法不同,因此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类》中明确提出:“种子之法,本无定轨,因人而药,各有所宜。故凡寒者宜温,热者宜凉,滑者宜涩,虚者宜补”。种子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酌情辨病辨证论治,纠其偏盛,补其不足,和其阴阳,则不孕者可孕,绝无只用一方就能治愈天下所有不孕妇人之理。故治疗时应先充分收集四诊资料,明辨病因病机,从而辨证论治,因人而用药。

(五)妊娠病治则(女性不育治则)

原文 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一、辨证论治

(一)肾虚证原文 肾脉……微涩为不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注释 指出肾虚兼血瘀之闭经。

本条经闭之病机,虽大多数人认为是精血不足,但亦有人认为是瘀血阻滞脉道。张玉珍认为结合临床应以肾精不足兼有血少瘀滞较为多见。因“经水出诸肾”,微为精血不足,涩则气血运行不畅,如轻刀刮竹。肾虚可致血瘀,虚则无有不滞。血瘀化精乏源,又加重肾虚。故肾虚和血瘀相关并存是基本的病理改变。

后世医家非常重视此文,并有所发展。清代著名医家傅青主提出:“经水出诸肾”的名论,一贯主张调经、种子补肾为要,从《傅青主女科》种子十方中可充分体现之。可以说《内经》开创了补肾调经种子的先河。

笔者临床发现肾虚兼血瘀之经闭不孕较为多见。治宜滋肾养血为主,佐以活血通经毓麟。常选张景岳之毓麟珠加减先调补3周左右,待有经兆时再因势利导以王清任血府逐瘀汤行气活血通经1周左右,以观后效。如不来月经或不孕,再重新调补。对虚性或虚中夹实之经闭不孕,应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几个周期,切不可急功近利,滥用攻破,以患虚虚之戒。

原文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素问·骨空论》)注释 首先提出不孕之病名。督脉为病不孕,常辨证为胞宫寒冷,心肾阳虚型,治宜温补心肾之火以暖宫,方选傅青主温胞饮。

原文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少年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素问·腹中论》)注释 阐述血枯经闭的病因、症状及治法方药。四乌鲗骨一茹丸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首妇科方剂。

治疗血枯经闭性不孕症,原方合五子衍宗丸并四物汤,加强补肾益精、养血活血通经之功效。

治疗经崩经漏,可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安冲汤、固冲汤随症加减。

治赤白带下配入各方中。本方称之为通补奇经的祖方。

张玉珍认为《内经》四乌鲗骨一茹丸开创妇科补肾活血法和饮食调补之先河。方中乌鲗骨咸微温入肝肾,补肾固涩,益肾之精血,为君;茹即茜草根,主散血,又能行血止血;配以雀卵补肾益精,调补冲任;鲍鱼甘咸温,功能补肝肾,益精明目,止血止带。故张玉珍认为是补肾活血之祖方。亦为食疗调补之祖方。临床处方只能开2味药,多配伍使用。用于止血止带多于通经,亦是通补奇经、通涩并用之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