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们自己:塑造健全的身体与心智
48433100000062

第62章 自制、自我约束、自我命令与自我否定

一些自发的动机——自尊、自重等等——这些来自虚荣和骄傲,影响我们的行为,不违背我们的意志,但也没有意志在其中。

道德上的自我求知

有四种行为举止不受欢迎,我们来探讨这四种行为。直觉使我们脱离组成自我的实体。“什么是善?”当我们自满于自我求知、意志犹豫不前时,我们会问道。这并不是走向自我中心的行为。如我们所知,一些自发的动机——自尊、自重等等——这些来自虚荣和骄傲,影响我们的行为,不违背我们的意志,但也没有意志在其中。从幼儿起,我们提倡并训练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甚至是自我否定,这都是为了自我之故。安静的自我是受到祝福的,自我赞同是一种愉快的状态,自满是单方面的满足。这就是道德自我求知的功效。事实上,一个人的自我没有权利为这些感到满足,因为这四种行为给每一个人安慰,令每一个人愉快!

自我专注

我不敢肯定这个概念,道德上的自我求知会让一个人与别人孤,没有同情心。任何一种自我专注都有这立开来,失去自主性,产生“高原现象”个后果。没有人会在爱人、诗人和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学生身上期望太多,但是,对爱人、诗人、学生的关注仅是一时的,自我专注没有超越个人的目的。但我们不愿受惠于高高在上者,甚至基督都降世为人,像我们一样受到各种试探,难道不是这样吗?我记得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一位女士使我困惑不已。她面容姣好,颇得人缘,她走到哪里,就成为哪里的中心人物。无论是演戏、朗诵、游戏、谈话,都超人一等,非常杰出;她也很和善,哪里有病人、穷人,她就会出现在哪里,伸出援助之手。她仍使我困惑,因为在迷人的外表下,她有些冷淡。我想,她是个有故事的人,但是,不,每个人都非常了解她。最后,她给予我的帮助暴露了她的秘密。如果我以某种姿势躺在床上,自言自语,“我很高兴,没有什么事情扰乱我”,等等,每一天这样做,我们的身心就会安宁。然后,我明白了什么使这位女士难以接近。她有强烈的个人信条,即一切为自己好,尽管她心地仁慈,这就像一堵墙上开了一个破碎的天窗,我们不能靠近她,尽管她每天在头脑中不断思考仁慈的善行,但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算什么。

可取之法

自我约束,是对食欲的节制;自我控制,控制好我们的情感;自我命令,使我们控制脾气;自我否定,使我们不做我们欲望中的事。这四种方法无疑是好的,但还有一个更好的方式。意志力有外在于自我、超越于自我的目标,食欲不再是狼吞虎咽,情感不再。但关于自是压倒一切,脾气不再是无法控制的(除了事后后悔的一时的脾气)我否定,它的信条是:没有想要的就不可能有爱,尽管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母亲用最后一个面包片喂养孩子,把仅有的一个毯子给孩子,这位母亲这样做,并不是自我否定,而是爱。也许对自己和别人造成许多伤害的,就是我们所称的自我否定。一位爱尔兰主妇对来看望她的人说:“我不需要你那肮脏的怜悯。”她或许说出了生活的真谛,即我们不能善待他人,甚至不能善待自己,仅仅为了“善”的缘故。爱的职责是靠得住的事物之一。如果意志的目标外在于我们,它就是一种职责,即使是最困难的职责,如帮助灵魂管理各种力量。它不靠一个大命令来管理灵魂的国度,而是靠许多的意志力的努力。我们能战胜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否定所带来的失败,它们是我们生命中的痛苦,我们知道它们所带来的痛苦是罪的感觉,使我们内心深处与他人隔离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