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北京位于燕山和太行山脉相交的谷地地形,使这些强对流天气大约一半左右甚至更多发生在没有比赛的夜间,而且北京盛夏雷暴、冰雹、阵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确实是全年最多,可是发生率并不高。气象部门以雷达为主的中小尺度台站网对这些恶劣天气都能进行有效监测,并在两三个小时前发出警报。强对流天气系统常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即使发生对赛程影响也不会很大。倒是“火炉”和“蒸笼”等盛夏这种大范围天气持续时间长,缺乏有效的影响办法。因此,国际奥委会接受我国建议,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原定日期基础上延期两周举行实乃十分明智之举。
2008奥运期间北京天气的总体评价
这种评价主要是基于对赛程的影响和对运动员竞技与休息的影响进行的。
1.温度和湿度:根据资料统计(1950—1999年),奥运会期间,北京日平均气温为245℃至261℃,平均最高气温为308℃,平均最低温度为223℃,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85℃,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持续时间短。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相反,最高温度与最小湿度同步出现,最低温度与最大湿度出现时刻相近。这种温、湿度配置,人体感觉舒适,宜于户外活动。
2.降水:奥运会期间多为阵性降水,日降水量大于1毫米的降水日数仅为6天左右。降水持续时间短,对室外比赛不会造成大的影响。而这种降水往往又为夏季的北京带来了凉爽清新空气。
3.风向和风速:北京的风向受地形影响十分明显,一般情况下,白天多为2—3级偏南风,夜晚为1—2级偏北风,奥运会期间很少有大风出现。大于4级的多伴随降水出现,时间很短。
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天气条件良好,白天温度不太高,夜间凉爽,有利于运动员休息。在此期间北京极少出现影响比赛的特殊天气。出现沙尘暴、龙卷风的概率为0,出现冰雹的概率也只有03%,白天大雾的出现概率为16%,大风、暴雨出现的概率也很低,分别是2%和4%。可见,特殊天气对奥运会的影响可能是很小的。另外。据分析,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逆温出现的概率属全年最低,大气自净能力是全年最强的。根据测定,这个时期的空气质量是全年最好的时期,有利于户外活动和体育比赛。所以,北京的天气有利于奥运。
天气对北京奥运的影响
奥运场馆建设也需气象专家
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场馆等硬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场馆的选址就很有讲究。这里我们还拿足球举例,在国际足联的章程里明确写着:所有的举办国际正式比赛的场地,朝向必须是南北向的。因为如果场地是东西向的,比赛中阳光会对运动员的视力产生很大影响。其实不只体育场馆的选址需要考虑气象问题,场馆的建设同样得考虑气象因素。体育场馆建设的备选方案在最终选择时,除了建筑专业角度的因素,还要考虑到场馆的气象条件和周边的环境。
同期专家在进行评估时运用了一套新成果——气象模式理论。
他介绍说,这套模式理论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案,模拟出在建成后场馆内的各种气象条件,比如馆内的温湿度、风速,以及污染物的扩散和排放速度。比赛离不开观众,他们在看比赛时的舒适程度也被作为了评估标准之一。
天气影响马术比赛
以往的研究表明,马是一种极其敏感的动物,特别是对高温有很强的反应。参加比赛的尽管都是优良品种而且受过严格的训练,可是他们并不可能丢掉马自身的基本特点。夏季奥运举办的时间,多数都处在高温的条件下,在这样的气候当中,赛马身体的温度容易迅速升高,而为了降低这种身体的温度,赛马就必须通过流汗来解决问题,流汗过多可能直接引起赛马脱水。因此在确定奥运会举行时间时,人们也得考虑马的承受力,尽可能避开全年温度最高的一段时间。
给风速做评估
在奥运特殊服务计划中,有五个项目被列为众中之重,分别是田径、自行车、射击、射箭和水上项目。而选择这几个项目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风。有些体育常识的人可能知道,风对体育的影响显而易见。在田径比赛中,顺逆风都会影响成绩的真实性,风速若达到2米/秒,可使百米成绩产生016秒之差,比赛也就不计成绩了。而场地内侧风也会明显影响射箭、射击的准确性。其实水上项目才是受风影响最大的,这就需要气象专家的帮助。在赛艇比赛中,不但要考虑风速,还要考虑风向的问题。风速不能过快,更不能有侧风出现。而且水上项目顾名思义,都是在空旷的水面上进行的,周围的任何建筑物,都可能影响风速和风向。为了让运动员有备而来,气象专家特意给水上项目的赛场做了风速的评估。这个评估分别记录了起点、途中和终点三处的风速。从这个结果中不难发现,八条赛道所受到的风力是完全不同的,变化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其中,第八道可以算是运动员的噩梦了,三点风速有着非常大的变化,这也就意味运动员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划行节奏以适应风的影响,必然会影响成绩。
专家还发现,赛道边上的建筑有点高,可能加大影响风向,建议它适当降低。
北京奥运应对城市“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已经成为北京奥运会面对的气象新课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的专家表示“雨岛效应”的研究已经开展,为2008年奥运会储备经验。
“雨岛效应”是怎样形成的
“雨岛效应”会使城市降雨的次数比城市化前增加10%到20%,另外暴雨和冰雹的次数也会大幅增加。北京市的专家对这种“城市病”表示了担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越来越密集,许多大型城市除了出现了“热岛效应”外,“雨岛效应”也随之显现出来,北京也不例外。
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被比喻为“钢筋水泥的森林”。而随着“森林”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北京多雨的不利影响
专家认为“雨岛效应”只是大城市综合症中的一种,而与其共同“发作”的还有城市热岛、干岛、湿岛、混浊岛等“五岛”效应。这将对城市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近年来,北京城区降水量大于郊区平原的趋势日趋明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区年降水比郊区多60毫米,相当于每年多了一场暴雨雨量。据去年《北京日报》的报道称,虽然城市雨水多了,但地面透水性能却急剧降低。地表被密集的房屋覆盖,混凝土、沥青覆盖的路面面积逐年增大。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京城内不透水地面的面积占城区总面积的80%。令城区排水系统在突降的暴雨面前就更显脆弱。
奥运期间平均两天一场雨
“我们正在对城市‘雨岛效应’开展课题研究,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北京奥运会服务。”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近期对外宣布,专家们经过气象分析表明,北京奥运会期间平均2至3天就有1次降雨、每4天就可能发生1次雷暴,发生雾、暴雨、大风、高温闷热等灾害性天气的概率仍然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