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当地时间18时11分,时任国际奥运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主办权,消息传来,国人欢欣鼓舞。北京将成为继日本东京、韩国汉城之后第三个举办奥运会的亚洲城市。
回首中国近代百年曾经有过的屈辱历史,而今能够让奥运圣火在神州大地燃起,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无疑是意味深长的。申奥成功,顺乎民意,办好奥运,将不仅是北京市民的一件大事,更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件大事。
北京奥运期间气候背景分析
进行奥运期间气候背景分析,要从分析北京的地理和气候,北京地区夏季的主要天气状况开始。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隅,横跨东经115°25′—东经117°30′、纵跨北纬39°28′—北纬41°05′,总面积约为16800平方公里。北京地处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带,山地约占62%,平原约占38%。东北、北、西三面群山耸立,东南部是平缓的向渤海湾倾斜的平原,形成一个背山面海的特殊地形,俗称“北京湾”。
北京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日较差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冷暖适宜,晴朗少雨;冬季寒冷干燥。由于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气候资源较丰富。但因地处冷暖空气交汇地带,年降水变率大,干旱、暴雨、大风、冰雹、寒潮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由多年平均可以看出:入夏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由北纬15度附近逐渐向北移动,其势力在我国东部地区增强,对应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范围缩小。这种现象在7月下旬到8月中旬达到鼎盛期,该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平均位置移动到北纬30度附近、脊点西伸到东经120-125度,我国主要雨带亦由南到北移动到华北地区,这种平均大气环流形势使得北京地区易受副高西侧偏南暖湿气流与蒙古地区东移南下的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出现较强降水天气。同时,由于低层持续受暖湿气流控制,北京市空气中湿度大,易出现高温闷热天气。进入8月下旬后,北方冷空气势力开始逐渐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并自盛夏最北的位置南撤,西伸脊点亦东退,本市高空逐渐转受西北气流控制,低层暖湿气流大大减弱,空气中湿度减小,降水天气主要由西风带中天气系统造成,本市降水强度减弱,天气过程的次数减少,晴朗天气增多,冷暖适宜。
从长序列资料分析来看,利用北京地区代表站-观象台和马术比赛场所在地-顺义两个站1971—2000年30年的奥运会期间的气象资料,分析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气候背景,计算一些不利于室外场地比赛的恶劣天气出现的概率。
奥运会期间北京平均气温在25℃左右,平均最高气温接近30℃,极端最高气温曾达35.7℃(观象台,1991年8月22日)。在资料统计年代里,奥运会期间日最高气温在32℃以上的日子接近四分之一,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概率不到1%;该时段平均相对湿度为77.3%,清晨最大相对湿度可接近100%;这一时间降水(日降水量≥1.0mm)概率在30%左右,即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个雨日;此时雷暴出现的几率也较大,几乎3天就出现一次雷暴天气。
为了分析奥运会期间温度、湿度、风速的日变化情况,在场馆密集区分别选择了一个自动站,利用其资料绘制了温度、湿度日变化图,就其日变化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从温度日变化曲线可看出,上午10时前气温基本在26℃以下,此后气温逐渐上升,至午后15时达到最高值30℃左右,随后又开始下降,清晨降到最低,一日之中12时—19时气温基本维持在28℃以上。湿度的日变化正好与温度的日变化相反,最高气温与最小湿度同步出现,最低气温与最大湿度出现时刻相近,奥运会期间各时次相对湿度基本在50%以上。从风速日变化图显示出,午夜至清晨风速最小,8时后开始加大至午后15、16时达到最大,随后又开始减小。就此看来,风对比赛影响比较大的赛事适宜在上午举行。
从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来看,选取若干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城区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状况。
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市中心的平均气温明显比周边高。公主坟、大观园等西南城区是整个温度分布的高值中心,一般较周边的气温高出1—2℃,另外西郊的温度略高于东郊的温度。
最高气温的分布与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形势基本一致。城郊差异明显,市中心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其中公主坟、大观园等西南城区是最高气温的高值中心,该区域最高气温最多比郊区高出近5℃。另外,西郊的最高温度也略高于东郊的最高温度。
从降水量分布情况来看,北京北部地区降水明显多于南部地区,这可能与北京的地形有关,北部各站处于迎风坡前,因此降水量偏多。最多降水量差可达20mm。
北京天气与奥运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都已为举世所瞩目,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人们看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体育现象,奥运会是人类探索体能极限的最引人入胜的赛场,奥运会纪录、奥运会奖牌成为运动员追求的崇高目标。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
北京奥运会举办日期的确定
“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的各项工作时,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慎重选择举办奥运会的“良辰吉日”。
2003年6月29日至7月4日,国际奥运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执委会及第115次大会,大会决定并于6月29日下午宣布: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日期将比原定日期推迟两周,改在8月8日至24日举行。原来日期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要推迟两周呢?国际奥委会所作出的这一决策,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回顾近几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日期:1984年第23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在7月28日到8月12日举行;1988年第24届韩国汉城奥运会在9月17日至10月2日举行;1992年第26届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在7月25日至8月9日举行;1996年第26届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在7月19日至8月4日举行;2000年第27届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在9月15日至10月1日举行;2004年第28届希腊雅典奥运会在8月13日至8月29日举行。
就上述几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来看,北京的气候条件比较接近于美国亚特兰大,只不过气温稍低而湿度稍高。
用国际奥委会官员对北京奥运会日期推迟的原因解释是:过去都是由申办城市提出奥运会的举办日期,然后由国际奥委会认可。但后来国际奥委会通过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协商,从整个国际体育赛程的安排考虑,从第29届起,奥运会会期由奥委会决定。国际奥委会希望,奥运会和其他单项世界比赛一样,有个比较固定的日期。这也有利于全球电视转播方面的安排。但是由于为了避免和许多已经固定的单项赛事相冲突,赛事最晚的7月底8月初(即7月末周和8月头周)便是很自然的选择。对此,国际奥委会已在2008年奥运会申办开始就提前明确了这一日期。但在这期间北京的气温较高,不少人担心运动员的比赛状态会受到影响。北京奥组委在申办时就表示,这并不是北京奥运会最好的举办日期。当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和北京奥组委会谈时,北京奥组委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能否重新考虑奥运会的举办日期。经过协商,国际奥委会考虑到天气的因素,决定推迟两周主办。
由此可见,国际奥委会之所以将北京奥运会举办日期推迟,主要考虑到北京的天气因素。
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恶劣天气预测
北京奥运会期间,会是什么样的天气呢?大家当然都很想知道,不过,目前要准确预报还很困难。但是回顾历史上每年8月8日至8月24日发生过的天气,可以使我们了解很多情况和得到很多有用信息。
北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西、北、东北三面环山,东南距渤海150千米,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降雨量5651毫米。8月8日至24日,正是北京由盛夏向初秋的过渡季节。从气候上讲,是北京户外活动和旅游的最好季节。
由于北京位于西伯利亚之南,冬季风特强,秋季冷空气南下在同纬度地区比较是发生最早的,一般8月中旬就开始明显降温。8月中下旬,特别闷热的天气已不再发生;强对流天气虽开始迅速减少,但强冷空气又不会下来;雨日迅速减少而日照时间仍长,又使北京夜间和早晚出现贴地逆温层而且时间短,从而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1988年汉城奥运会因会期晚至9月17日至10月2日,为保证大气质量,不得不暂停许多工厂的生产。
北京夏季降温开始于8月8日至10日,8月8日平均为258℃,到24日已降为242℃,共降16℃,平均每日降01℃,不过最低气温要比最高气温下降快得多。从8日到24日,午后最高气温从3052℃降到2948℃,仅降104℃;而清晨最低气温从2182℃降到1942℃,则猛降了24℃,这是由于夏末秋初天气晴朗,加剧了夜间气温的降低。
北京7月下旬至8月是上旬正是全年雨量最多的两个旬,旬平均雨量分别是945和849毫米(8月中旬633毫米),8月下旬只有387毫米。雨量的减少是因为天上的云少了,特别是能下大雨的乌黑低云。
对北京奥运会期间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下列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炎热高温的天气预测
北京夏季的高温,主要出现在6月,极值是1942年6月15日的426℃。奥运会比赛期间历史上的最高气温是1951年8月8日的381℃,不过北京夏季中出现35℃以上的高温日子不多,建国后(1950—2003年)53个会期中只出现了5天。
这种高温日子大都是晴天,午后虽然热而夜间凉。午后气温虽高,但空气湿度却不大。所以并不十分难耐。由于这种情形类似于新疆吐鲁番,人的皮肤烤火炉似的干裂感觉,可称之为“火炉”天气。
另一类有点类似江南的伏旱季节,即温度不是十分高而相对湿度却很大,可称之为“蒸笼”天气。最著名的一次就是2002年7月31日至8月3日的那一次,那几天最高气温只有34℃至35℃左右,而最低气温高,有两天达到了27℃至28℃,因此日平均气温都达到了30℃至31℃左右,由于这些日子午后相对湿度最低时也有65%至70%,所以常使人汗流浃背,如入蒸笼,十分难受。
2.暴雨或大暴雨天气预测
北京历史上奥运会期间日平均雨量才56毫米。即使把只够湿润地皮的微雨也算在内,运动会期间平均也只有675天下雨。对比赛有一定影响的小雨(日雨量10毫米)以上的日子,会期中平均只有233天,暴雨天气只有056天。从1949—2002年奥运会期间出现小雨2次及以下的年份超过了一半。历史上赛期中总雨量最小的1962年甚至只有02毫米。
但也有的年份情况特别。如1955年,赛期总雨量3141毫米,期间有雨10天,日雨量10毫米以上有7天;25毫米以上有5天;50毫米以上的暴雨还有3天,大部分雨下在白天,最长降雨历时达61小时22分钟之久。
3.强对流天气预测
北京市雷暴日并不多,奥运会期间平均有雷暴449天,也就是4天中才有一天有雷暴,不过北京雷暴大半发生在夜间。雷暴虽少,可一旦被击中就会造成伤亡。1984年8月22日约18时至19时,北京郊区一农民在路上行走时就被雷击死亡。1985年8月22日14时至18时,北京市电闪雷鸣,雷电击死南苑一男孩。1988年7月30日至8月6日8天内,北京市内曾发生了雷击事件,造成死3人,重伤4人的严重事故。1980年8月24日夜间,故宫博物院景阳宫(玉器陈列室)雷击起火,烧毁殿顶80多平方米。
雷暴时一般会有阵风出现,不过很少能达到大风(17米/秒,8级)的程度,但1984年8月6日18时39分南苑机场和石景山瞬间风速分别达36米/秒和39米/秒(12级以上)。全市近千间房屋被破坏,大树被刮倒6万余株。
雷雨大风之后,降雨以前,有时会有冰雹出现。北京气象台观测到的冰雹很少,年均不过11次。奥运会期间降雹峰季已过,雹更少见。气象台在建国后的资料中,会期共发生冰雹5次,年均才01次。北京冰雹个儿很小,直径几毫米,降雹时间也短,一般为1—2分钟,在高温地面上常很快就融化了。不过奥运会期间也有可能遭遇严重冰雹天气。建国后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69年8月29日19时。冰雹最大直径34毫米,紫竹院公园内的许多大树,约有三分之二被大风连根拔倒,天安门、西单和西长安街一带约三分之二的路灯被打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