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学生气象知识丛书-气象与体育
48298500000015

第15章 北京奥运与气象服务(3)

这对包括田径比赛在内的众多奥运比赛项目的正常进行、运动员发挥水平、创造成绩带来不利影响。气象部门表示,为了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使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天气,正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和科研开发的进度,为备战奥运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

从2002年开始,气象部门已连续五年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开展了微气候观测,进行大气边界层科学试验,使我国成为提前积累奥运气象资料最早的国家。

北京奥运需高水平气象服务保障

2005年7月,中国气象局向世界气象组织(WMO)提交了关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执行天气预报示范和研究开发计划的建议书。同年10月,世界气象组织天气研究计划(WMO/WWRP)科学指导委员会第7次会议正式批准,由中国气象局牵头组织《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际天气预报示范和研究开发计划(B08FDP/RDP)》的实施,这就意味着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将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天气预报系统为奥运会服务。

奥运会需要高标准的气象服务

北京市气象局通过分析表明:奥运会期间,平均2到3天就有一次降雨、每4天就可能发生1次雷暴,发生雾、暴雨、大风、高温闷热等灾害性天气的概率仍然较高,这可能会对室外赛事的正常进行带来不利影响。北京奥组委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运行纲要》中,对气象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射击、射箭场馆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为例,要求提供每三小时的预报;每小时风向、风力预报和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以根据不同比赛项目特点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合理安排比赛时间,保证比赛能顺利进行。

从气象科学技术角度看,上述要求实际上涉及到常规的中期天气预报(3至10天预报,如雨、大风和持续高温过程等),时效为24至48小时的短期预报(如雨、高温、雾、雷雨、冰雹等),以及临近预报(0至2小时)。这几乎包括了全部天气预报业务。而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正值雨季,天气复杂多变,由于局地性的持续高温、阵性降水、阵性大风等天气发生频率高,时空分布不均等天气预报不确定性因素多,对于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具有相当的难度。

集中力量开展中小尺度天气预报攻关

这里的中小尺度是一个空间范围的概念,大概在200公里空间范围内。从奥运会的需求可以看出,其核心内容是针对中小尺度天气的监测、预报和服务。而中小尺度天气及其预报恰恰是气象科学技术的难点,尽管中尺度天气动力学与数值模拟、中尺度的短期、甚至短期预报技术等领域在最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其预报水平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对于不少突发性的、局地的强烈天气还很难预报出来。据介绍,这个尺度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消散的时间很快,而往往由于运营成本、观测手段的限制,很难采集到有效的数据。因此对其物理机理过程也很难掌握。就像很多心脏病病人,平时不会表现出多少状况,但何时发病很难预测到,发病时间很快、很短,又总不能每天都携带着监测仪。据了解,在中小尺度天气预报水平较高的美国,对典型的中小尺度天气如龙卷风、雷暴、冰雹等的预报时效也只有10分钟到几个小时。

因此,气象部门在不断总结预报经验的基础上,正在抓紧对奥运气象服务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联合攻关,开展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技术方法研究,以及相应的奥运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在中国气象局的统一部署下,北京气象部门正在建设北京及周边地区中小尺度观测网,用于中小尺度天气的观测,将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提供服务的新观测手段主要包括:高时空密度的地面自动气象观测,探空站的加密观测,新一代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连续监测中小尺度系统云系演变和移动的同步卫星观测,对流层以下风垂直风廓线连续监测仪器,以及微波辐射仪等试验观测等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重点解决一些与奥运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有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使得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高影响天气出现之前,能够迅速调动一切气象探测和气象数据收集分发工具进行跟踪,监视其发展趋势,并由气象部门高效、快捷地发布气象服务信息。

多方合作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气象服务

根据《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际天气预报示范和研究开发计划》,届时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多个成员分别携带其先进的天气预报系统,在北京气象台移植、安装和业务化运行先进的天气预报系统。

历届奥运会都集中应用世界最先进的天气预报系统为其提供服务。为方便工作,参加上述计划的气象组织将在北京气象局建立临时工作室,由各自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运行各自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来制作10分钟更新一次的北京地区未来30分钟到6小时的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内容包括雷暴生成、发展、移动和消散,以及相应的天气如阵雨强度和持续时间、阵风风速、冰雹等。北京气象台的预报人员将根据这些系统的预报信息,结合本地预报经验进行修正,向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供临近预报服务。实际上,这也是奥运赛场外的一场竞赛。因为,根据实际发生的天气,可以看出谁的系统预报更准确,方法更先进。

此外,北京市气象局正在组建天气自动观测站网,规划建设的近140个观测站,现已经建成了102个。在城区范围内,平均每5平方公里将有一个观测站。在奥运会时,这些观测站网也将提供实时天气报告。

国家气象部门为奥运提供保障

为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中国气象局将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发建设综合性的、现代化的奥运气象预报业务服务系统,以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信息。

中国气象局将重点在以北京地区为主的奥运气象服务区内,建成科学合理的气象与环境监测网;开发综合、先进的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建立多功能、多媒体、可视化,适合奥运气象服务的工作平台;发展多种语言气象服务因特网站等。

据介绍,奥运会不仅要求准确的大范围气象预报,一些野(室)外比赛项目还需要赛场内外精确的微环境下的气象数据,如赛场内的气流状况、风速、气温、湿度、光线尺度等。这要求在赛场周围布设精确的实时气象观测网。

为此,中国气象局将优先发展室外赛场的气象观测网,提高中小尺度天气预报准确率,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更精确更全面的气象服务。今年完成“2008年奥运会气象服务行动计划”的编制后,中国气象局将加强中小尺度天气预报技术开发和人员培训,为奥运会野(室)外比赛项目提供微气候观测数据。

在2002年年内,中国气象局在青岛一赛场开始布设了地面观测网;2003年完成了所有奥运室外赛场的观测网建设,并采集资料进行试验;2007年将全面建成并试运行,到2008年投入业务化运行。

这一系列工作将由国家气象中心以及北京、天津、山东、上海、辽宁、河北等省市气象部门相互合作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