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王阳明带领着两派人马激战正酣,孩子们却忽然原地僵住,正独坐阵中指挥大局的王阳明还不知怎么回事,缓缓转身,却见到了父亲阴沉的脸。父亲强压住自己的怒火,问王阳明:“我们家世代以读书为乐,你搞这些乱七八糟的名堂想干什么?”王阳明再一次将自己的镇定自若和条理清晰的口才发挥到了极致,面对父亲的责问,就像对待当初的私塾先生一样,缓缓地摇了摇头,道:“父亲中了状元,子孙后代不一定都能中状元。再说,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日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
这一次轮到父亲王华深深地震撼,这哪里是一个12岁的少年说出来的话?难得儿子小小年纪便立志要做“通儒”,王华惊呆了,他不知道是应该为儿子感到自豪,还是为自己感到悲哀。一丝隐隐的担心升上心头,他怕儿子将来闯出什么祸端。而王阳明的祖父王伦却乐观得多,他认为自己的孙子不是凡人,早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后有人评价说,幼年的阳明虽然道出了异于常人的读书之意,但是这只是一个孩童的懵懂幻言,而少年的王阳明,内心已经有光芒的闪烁,即便他的光芒看上去略有异样,似乎在同龄之中稍显耀眼,并且多年后这种骨子里的骄傲也让他尝尽苦涩,但骨子里的东西就是决定命运的精髓,而王阳明的精髓不仅仅决定了自己的人生,更直接决定了一个时代……
一个少年的梦想是一艘扬帆行驶的小船,行驶在红尘陌上,这艘船注定满载功绩与思想,只是,在当时,连王阳明自己都不知道,这艘小船何时才能起航。那时的他,还是一个有思想,却略显懵懂的少年。
一日,王阳明与同窗在长安街闲逛,王阳明看中了一只鸟儿,正在与卖鸟儿之人讨价还价,刚好一个相士从旁边经过,相士在王阳明身边停下,抓住了他的手,大呼福相,说他日后必定大富大贵,会建立不朽功勋。这让王阳明大吃一惊,相士说:“你是否愿意听我几句,我分文不取,只是怕你错过盛世。”说到此处,还把鸟儿买下来送给了王阳明。
王阳明听到此言,极为好奇,他当然也想听听这位相士的“指点”。相士仔细端详王阳明的面色,随后又让王阳明撩起衣袖,仔细摸索着他的骨质,随后配合着手指的掐算,口中念念有词:“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片刻后,只见相士睁开眼,对他说:“公子福相,终有一日必成圣人,但在此之前,必要经过苦难的磨难。”王阳明一听与自己的心思不谋而合,而相士口中的苦难,对于王阳明来讲,似乎不值一提。相士的话确实对王阳明产生了一些影响,他更加潜心向学,每当埋头苦读之时,耳边总能回响起相士的话:“你应当好好读书,立志高洁,我今天的话将会一一应验。”
在祖父、父亲的教诲下,王阳明这副稚嫩的身躯日渐成长,母亲虽然并无大的作为,但在王阳明的生命里,母爱是个不可或缺的温柔依存。王阳明始终在为他梦想的航船做着出行的准备,母亲则用自己的淡雅和纯净,悄悄抚平儿子面前的一切风浪。这位温柔的母亲本想在儿子成长的道路上默默守护全程,不料想年仅41岁的她,却早早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那一年,王阳明刚刚13岁。
母亲离世之后,父亲王华为王阳明迎娶回一位继母,这是一个胸怀并不坦荡的女人,对待王阳明非常不好,王阳明也暗暗酝酿着给继母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
一次逛街,王阳明遇见一位卖猫头鹰的人,马上心生一计,教训继母的机会来了。他将这只用绳子捆绑着的猫头鹰买了回来,又用银子收买了一位巫婆。回到家后,王阳明悄悄将猫头鹰藏在了继母的被窝中。继母一掀被子,猫头鹰呼地一下飞了出来,吓得继母惨叫一声瘫坐在地上,猫头鹰在房间里发出恐怖的叫声,四处乱飞。当时的人们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物,见到已经算是不吉利,藏在被窝中更是极大的忌讳。继母冷静下来以后,想到猫头鹰本来是野外的鸟儿,如今竟然在自己被窝中出现,一定是王阳明搞的鬼。面对继母的质问,王阳明假装毫不知情,还神乎其神地说了一番听到鸟儿怪叫的事情。
继母赶紧找来巫婆占卜,巫婆早已被王阳明收买,焚香祷告之后,假装王阳明的母亲郑夫人附体,厉声斥责王阳明的继母道:“你对我儿苛刻,我已向天神禀明,那只怪鸟就是我的化身,今日奉旨索你命来!”吓得继母赶紧下跪磕头,连声忏悔,表示再也不敢虐待王阳明了。以计取胜,王阳明的善用奇谋,此时已经初露端倪。
卷甲归来马伏波
《游灵岩记》有云:“虚明动汤,用号奇观。”乱世之中,必有英雄闪现,即便未能改写一个王朝,也注定会改写人心。
王阳明出生的年代,皇帝昏庸,对于朝政全然不顾,民不聊生,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求生的本性,让普通民众揭竿而起,刹那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色大变!
“与其取于山,劳而不获,孰若取于人,一举而有余”,叶宗留这位武林中人,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带领义军打出矿区,攻陷了政和县城和各大乡镇。随后,叶宗留与邓茂七相逢,两人破云而出,写下了旷世的壮丽,激起了乱世的巨浪。而这巨浪不仅仅打醒了朝廷的昏庸,更打翻了民众苦不堪言之下的平静。
恰逢乱世之中,北方的蒙古族也乘虚而入,此举对大明朝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英宗正统年间,瓦剌部落部长脱欢向明朝发动大规模进攻。这个虚弱至极的国家,竟被直取皇都,俘获了当时的英宗皇帝。最终明朝赔偿了数以万计的金银珠宝,脱欢才答应退兵。这动荡的朝廷,在王阳明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而一颗重振大明朝的种子也被少年内心的光芒唤醒,缓缓萌发。
自从算命的相士对王阳明说:“你记住我的话,当你的胡子长到衣领那儿时,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长到心窝时,你就结了圣胎;胡子长到肚脐时,你就圣果圆满了。”从那一刻起,一直萦绕在他脑海中的疑虑似乎迎刃而解。人生短暂,王阳明总是在想,人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死亡又究竟有多么可怕?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宇宙的概念,可每当面对茫茫星空,王阳明总是不自觉地陷入深思。
王阳明14岁的时候,就开始了骑射技术的学习,并研读兵法。他曾说道:“读圣贤书的儒者应该以不会用兵为羞耻。孔子也曾在《孔子家书》中说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现在的很多儒者,往往以文章和词句欺世盗名、获得富贵,以华丽辞藻粉饰太平。国家出现危机重大变故时,则畏首畏尾,束手无策。实在是儒者的羞耻!”
王阳明15岁那年,随同父辈,私自出游居庸关。那时的长城内外,硝烟四起。驻足万里长城,一览疆土,这一刻的王阳明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铁马铮铮,正在为国效忠。
居庸关是北京的咽喉要塞,正是因为此地的凶险与重要,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才不惜用重金,派遣徐达和常遇春修建了面前这座守卫着京城安全的边关要塞。王阳明隐藏在心中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在巍峨雄壮的居庸关面前彻底迸发,这里是他远大志向的现实写照。闭上双眼,仿佛还能看见当年战旗飘扬、兵勇激战的场面,耳边似乎还能听到战鼓声声、厮杀阵阵。王阳明的心彻底沸腾了,明朝已经开国百年,这百年的明朝似乎风云迭起,异常精彩,谁又知道,拥有着王阳明的大明朝,又将经历怎样的异彩纷呈?
眼前的壮阔逐渐衍生出内心的激动,这份激动愈演愈烈,王阳明的心动了,随即他也开始了行动。王阳明只身接近蛮夷腹地,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王阳明主动接近明朝将领,听取他的战术战略,并详细记录。此时的王明阳所做的一切,正是在为日后时机成熟之时能够率兵重振山河所做的储备。史书记载,王阳明曾经偶遇胡人骑兵,他搭箭怒射,并一路奔袭试图擒获对方,胡人骑兵出于多种原因,竟不敢回击。
在苍茫边塞思考御边之策,登顶长城遥想万马奔腾,遍访乡间贤士,一番报国志在胸中酝酿升腾。王阳明就这样“奔波”了近一个月,最终意犹未尽地返回北京。下山途中,两个鞑靼人骑着马与王阳明迎面相遇。他们眼中的王阳明,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少年,完全不值得放在眼中,态度嚣张傲慢的他们,似乎想要感受下王阳明落荒而逃的有趣场景。他们太过自信与狂妄,在王阳明眼中,这两个鞑靼人分明就是两团让人愤怒的火焰,回想当年,正是鞑靼人让王阳明的偶像于谦落了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回想于谦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身影,王阳明心中愤怒的火焰燃烧得更加旺盛,他举起随身携带的弓箭,手指勾动,两支离弦的箭朝着鞑靼人的方向应声飞去……正在自顾嚣张的两个鞑靼人,从没想过如此一个少年竟然敢朝自己射箭,猝不及防之下双双中箭。但少年的力气毕竟有限,两个鞑靼人并没有死,只是受了伤,惊恐的二人来不及思考,骑马转身就逃,王阳明在身后策马狂追,一边追还一边大声呼喊,箭一支一支地射过去。
王阳明从小熟读兵法,他懂得作战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也深知“穷寇莫追”,在两个鞑靼人后面追了一段,王阳明似乎已经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看着二人越跑越远,王阳明放弃了追逐,转身向家的方向走去。
这天夜晚,王阳明梦见自己来到了伏波将军的庙堂中拜谒。伏波将军是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伏波意为降伏波涛,历朝历代中曾出现多位被授予伏波将军的人物,最著名的伏波将军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马援。梧州建有庙宇,供后人怀念马援,随即人们将其称为伏波将军庙。
王阳明在梦中竟吟诗一首:
卷甲归来马伏波,
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
六字题文尚不磨。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王阳明梦到伏波将军马援绝非偶然,他始终坚信,有一天,这平日之中的积累定能助他血战沙场,建功立业。
繁华的背后总是偷偷隐藏着阴影,曾经最珍惜的美景,也总有一天会萧瑟成遍地清冷。王阳明也许想过,人追求幸福而生,但必须伴随痛苦而活。当时的明朝皇帝朱见深长期不理朝政,导致了奸人汪直专政。皇帝昏庸,大臣无能,大明朝这辆大车在下坡路上快速前行。对大明朝当时的状况,有人戏称:“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言下之意,满朝的文武官员竟没有一个有思想的血肉之躯。
朝廷中的官员已经混乱不堪,地方的官员则更是日益腐败,百姓受不了官员的压迫,纷纷揭竿而起。
正值祸不单行的多事之秋,很多地方水旱灾害接踵发生,盗贼也趁机兴风作浪。王英、王勇一帮盗贼在京城不断地群起滋事,石和尚、刘千金等在陕西一带兴风作浪,屡次攻占朝廷城池,掠夺府库金银军饷,迫害平民。而朝廷对于这些灾祸竟然是无可奈何、无计可施。
王阳明见此境状,多次试图上书给朝廷,献出自己平定叛乱的计策,表明自己要如前汉的名将那般冲锋陷阵,率领精兵一万人马,征战沙场,势必攻破敌人城池,铲平逆贼的巢穴,还大明朝太平盛世。
而其父王华得知此讯后,马上出面制止。父亲斥责王阳明太过狂妄,竟敢如此不羁地胡言乱语,这样下去只会是死路一条。
一个15岁的孩子,竟然敢给朝廷写信,确实让常人难以想象。无论是对王阳明的教育,还是对王阳明视野的开拓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父亲,如果不是在这次上书事件中极力阻拦,极有可能酿成大祸。
诸葛瑾曾说:“恪性格急躁、刚愎自用,而且太喜欢表现自己,锋芒过于外露,终将引来祸端。”此时的王阳明就是如此,锋芒毕露的他忽略了未知的风险。年少时的迸发,总会因积淀的薄弱而轻易燃尽,待到成熟之时的闪烁,才会更加耀眼持久。
自此,王阳明才对此事死心,最后全心全意投入到读书求知中去了。
有多少才华失落在时间,多少暮年的老者独坐于僻静的角落,安详地独想,空有曾经的作为与抱负,如今却只能静静地坐看夕阳。不论前世如何繁华,或是如何悲凉,都只能留与后人,自己只留下无限的静默与冷寂。
王阳明是幸运的,这样一个胸怀报国志的少年,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修为。叔父王德声曾与王阳明一起研习学问,王家人时代的淡泊名利,在叔父身上似乎再一次找到的踪迹,他喜欢独坐房中冥想,王阳明曾尝试邀请叔父一同去游学做官,叔父笑着回答:“古人都崇尚孝养双亲,拿再高的官职也不会交换。我又怎么能抛弃老母而博取一个儒学的头衔呢?”于是,叔父决定回乡赡养父母。
叔父是王阳明的知己,他了解王阳明的思想,也明白他的志向。后来当王阳明在江西为官时,叔父曾经来探望过他,只住了三个月便要返乡,王阳明苦留不住。叔父对他说:“秋风菁鲈景色宜人,但是我了解你的志向。然而今日世事如此,我知道你不能离开官场独善其身,我也不能强拉着你一起回余姚。这样吧,我先回去,为你的阳明学先去做最基础的工作,你觉得如何?”临行前,叔父要王阳明写首诗送给自己,王阳明强忍离愁,写下这样一首诗:
犹记垂髫共学年,于今鬓发两苍然。
穷通只好浮云看,岁月真同逝水悬。
归鸟长空随所适,秋江落木正无边。
何时却返阳明洞,萝月松风扫石眠。
此时的王阳明已经进入官场,努力施展一身的抱负。而当年15岁的王阳明,依然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与生俱来的率真与粗狂,让他的爱好异于常人的广泛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