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多年之后,王阳明重游金山寺,那里虽然经过重修,但是王阳明对这里的一切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受,冲击着他的心。
他在一间贴有封条的禅房前忽然停住了脚步,便要求僧人打开房门。但是僧人说,房中曾有一位老僧人在此圆寂,而且老僧人的尸身还停留在房中,所以不便开门。
但是王阳明却觉得那是自己的卧室,所以再三恳求。最后,僧人见王阳明意念坚定,迫于无奈,打开了房门。
可眼前的一幕,却让所有人惊诧不已。破旧的禅房里,一片寂静,连尘埃也寂然地附着地上。禅房内,老僧人的容貌并未腐烂,而他的面容和王阳明一模一样,只是没有头发。更令人称奇的是,一面墙壁上还有一首诗作,这样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
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
始信禅门不坏身。
这个关于王阳明前世今生的故事,玄妙而离奇。
虽说让人难以相信,但是王阳明的一生,本就是一个离奇的传说,虚妄与真实,在这样一个奇人身上,更是让人难以辨认。
祖父将自己对书籍的一腔热爱全部传给了王阳明,不仅有孔子的《论语》、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更有唐诗宋词,以及儒家、道家的教义,这些全部都是王阳明童年的开蒙读物。也许正是因为博览群书,让王阳明从书中了解了世人的思想,但他从没有因为自己一点小小的才学而扬扬自得。这样一位睿智谦和的少年,注定不会成为一位庸人。
虽然自幼就显露出诗人的天赋,但最让王阳明感兴趣的,却是兵法。《孙子兵法》是王阳明爱不释手的书籍,他收集了许多果核,照着《孙子兵法》中说的那样,把果核当作士兵来排兵布阵。小小年纪的王阳明便已经懂得用八卦阵克龙门阵,用一个阵克另一个阵。这是他最大的乐趣,同龄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奥妙,因此,每当家中有父亲的朋友来做客,才是王阳明最快乐的时候。他不吵不闹,学着父亲的样子为客人倒酒,只要客人有空,他便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果核,与客人做起排兵布阵的游戏,只要客人摆一个阵,王阳明稍加思索便能想出攻克的阵形,如果想不出来,他会更加开心,缠着客人学习各种奥秘。兵阵的来历、制法、优势,他都要研究得一清二楚。父亲嫌他打扰客人,因此也没少责备他。
有些人天生就注定与别人不同,这种不同就像一枚酝酿在身体里的酒种,时间越久,便越是醇香。即便是在与小朋友的游戏中,王阳明也能处处显露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小朋友们都叫他“智多星”。王阳明看的书多,知道的故事也多,每次他讲的故事,总是能引得小朋友们认真倾听。孙子是他最敬佩的人,他讲得最多的也是孙子的故事:
孙子和庞涓是同门的师兄弟,他们一同跟随师父鬼谷子学习了四年,在山中久了,难免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他们二人商量了一下,一同去向师父请求,希望师父允许他们下山。鬼谷子听了两位徒弟的请求,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而是微微一笑,说道:“你们跟着我学习了四年,是否学有所成呢?我出个题考考你们,谁通过了就可以下山。”庞涓听了很开心,不就是答题吗,一向自以为是的他觉得这简直是小菜一碟,一边兀自高兴,一边还不忘催促师父快些出题。而孙子在旁边低头不语,谦虚的他知道,师父出的题绝不会那么简单。鬼谷子说道:“我现在就坐在屋内,你们二人如果谁能让我走到屋外,谁就赢了。”还没等师父说完,庞涓就施展开了自己的“才能”,他骗师傅说着火了,师父纹丝不动。庞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拿走了房间里的全部食物,说师父如果饿了就自然会出来,可师父还是不曾踏出房间半步。庞涓试了一个又一个计谋,都没有得逞,他再也想不出好的计策,终于认输了。
一直没有出声的孙子终于毕恭毕敬地对鬼谷子鞠了一躬,说道:“弟子浅薄,学业不深,未能想出妙计来。但是如果让师傅从屋外走到屋内,弟子倒有个办法。”鬼谷子听到他这样说,心中也思忖了一番,从屋外走到屋内,这又有什么区别,干脆试一下,看看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有什么妙计。想到此,鬼谷子便朝屋外走去,双脚刚迈出门槛,鬼谷子一下子醒悟,这就是孙子的计策啊,让别人中计于无形,这个徒弟还真是了不起。
每当讲到此处,王阳明便一脸崇敬的表情,他佩服孙子,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他那样的人。
读书做圣人
少时岁月,拥有欢乐与梦想。那一段光阴,他留下了快乐的记忆,也埋下了梦想的种子。传奇渐渐苏醒,只待主角一步步走来。
王阳明在祖父的启发下渐渐地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品读着先贤的智慧结晶,恨不得读遍天下之书,将世人的思想精华全部吸收。成年后的王阳明在悟道时曾得出一句话:“良知天然现成,却被闻见习气给遮蔽了。”此时的王阳明,心灵还保持着最原始的纯净,“千古圣贤相传一点真骨血”,在祖父古典的教育方式下,王阳明还不曾经受心灵的污染。
王阳明十一二岁时,随父住在京师,身处人才汇聚的中心,通晓天下的便利,让他的眼界大开。在他的家庭,读书这件事情并未被并当时社会的普遍思维所影响、所捆绑。《四书》这样权威性的著作,在他们眼中也并不是真理般的神圣,他们会去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感触,讨论。《四书》在他们眼中也不是通向高官厚禄的秘籍,无须如天地般崇敬。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头脑中竟装满了天下苍生、国家命运,京城中功绩显赫的文武官员,成了少年王阳明又一批崇拜景仰的对象。
王阳明最喜欢跟父亲一起去拜访这些有所作为的人物,他听说陈泰的父亲是一位善用兵法、大名鼎鼎的功臣,屡次用奇谋在战争中获得胜利,便迫不及待地想听到这位奇人的详细事迹。可惜父亲外出,不能带他一起拜访,这位传奇人物的传奇事迹好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住了王阳明的好奇心,他不顾自己身份低微,竟然独自到陈泰府上拜访,请陈泰详详细细地讲了一通父亲的事迹。王阳明听了以后似乎觉得还不过瘾,又一个人去拜访了陈泰父亲的故居,把故事中许多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彻底了解个明明白白,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功名利禄在尘世间兀自发着光,可在王阳明一家人的眼中,再多的铜臭也比不上一缕书香。恭俭庄敬的《礼记》、属词比事的《春秋》、叙事详尽的《春秋左氏传》……这些用天地间的故事,讲述人世间正道的书籍反而被他们所青睐。他们不愿被功名利禄所牵扰,不愿被陈规陋俗所束缚,他们希望踏过竹简笔墨的清香,留给自己如莲般的意味深长,久久余香。这样的他们,当然也不相信飘浮于世间里的所谓神鬼,他们只相信用生命的探索。
一次,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想为家中修建一座小楼。筹建之时很多人建议他要多方祭拜,以求平安,毕竟安家动土之事不可小视,而王阳明的父亲并未理会。辛勤地劳作多日后,小楼即将竣工,但就在此时,不知何故突然一场火灾将他们多日的辛苦化为了灰烬。亲友得知此事,均前往王家探望,实则是责备王阳明的父亲,说这一切源于没有供奉神灵,轻蔑了世间,大火就是报应的开始。而此举还会给王家带来更大的灾祸。亲友多次来访劝告,王阳明家里人听过后,惶惶不可终日,坐卧不安,每每有人提及神灵报应之事,王阳明都在偷偷看着父亲,毕竟神灵之事被世间渲染得如此严峻,年少的王阳明或许也陷入了疑惑。
而王阳明的父亲始终没有祭拜,在安顿好家人之后,他便重新开始了修建。近一年的修建中,王阳明与他的家人们心里,对大火的迷茫始终未消散,但当崭新的小楼拔地而起之时,迷雾被冲破,而那小楼在暮光之下的闪耀,似乎也给予了王阳明看破迷茫的指引。
《尚书》有云:“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远方,因为有光的指引,即便是跋涉的寒夜,也会被火光照亮。大明朝的山河岁月里,王阳明与生俱来的光芒并未被长久隐匿,他的力量,在帝王的脚下被唤醒。
搬入京城之后,父亲对于王阳明的指引并不仅局限在日常中的潜移默化,为了让王阳明的天资聪慧得到发展,也为了让他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王阳明12岁的时候,父亲王华便几经周折,将他送入了当时极其著名的一家学堂。而王阳明也不负父亲的一番苦心,很快成长起来。
此时的王阳明才气逼人,从幼年时就显露出的聪明程度,此时更加光芒毕露,对任何学问都能做到举一反三,让私塾里的先生们也倍感惊讶。可王阳明此时毕竟仍是个调皮的少年,生性不羁的他常常会逃学,和一群孩子玩耍。他们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排兵布阵。他们常常制作许多大大小小的战旗,伙伴们会围绕着王阳明四散奔跑,就像真的战争一样。而王阳明则是在这样的战场里扮演大将军的角色,指挥伙伴们作战。他威武的神态,格外逼真。多年后,游戏变成了现实,他果然成了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王阳明在私塾中带领着一群少年们一起舞枪弄棒,一起读兵书,有时还会一起讨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见儿子如此调皮,不知进取,父亲王华非常懊恼,总是担心王阳明会闹出什么事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祖父王伦并不如此认为,他总是却对孙儿的许多行径给予慈爱的默许。
不久以后,有人发现一首王阳明写的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这便是王阳明当年在金山寺代祖父作的那首诗,只是在别人看来,并无法读懂诗中的深意。私塾先生正准备把他叫来问话,没想到王阳明自己主动找到了先生,他问了先生一个问题,一个连成年人都很少思考的问题——“何为第一等事?”
有多少人从十一二岁起就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许有人终生都不曾思考过。王阳明带着一腔认真向先生郑重地提问,可先生却让他失望了,先生回答他:“唯读书登第耳。”也就是说,读书考试、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才是先生眼中最重要的事。从思想上,这名先生已经被王阳明这位十一二岁的少年狠狠地落在了身后,只知人云亦云,却丝毫没有自己的思想。
也许一般的孩子对于先生的教诲会深信不疑,可面对先生的回答,王阳明只是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说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看似荒诞不经的一问,却在遥远的未来,延伸出了“心外无物”的结论,这便是王阳明一直在生命中追寻的“良知”。这一句“或读书学圣贤”,彻底地震撼了私塾先生,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立志要做圣贤,这样一个孩子,日后将成就怎样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这一回答也惹恼了先生。因为当时王阳明所在之地可谓“科第最多”的地方,考试升官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于是他大加斥责王阳明,而这似乎更加坚定了王阳明“读书,做圣人”的想法。
即便有人认为王阳明的想法与这个时代是不相配的,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思维是异于他人、广于他人的。
王阳明的理解能力极强,在学习过程中,他并不同其他人一样只是一味追求书中所表达的含义、所谓精准的解读。他习惯于将听到的与自己所知道的结合,并去探索,去求证,去将其变成自己骨子里的东西。
有人说那个时代的教育,是在用书籍改造甚至去征服一个人,而王阳明却将书籍真正收纳为自己的东西,被指导,但绝不被左右。
周围的人对王阳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阳明的塾师上虞人许璋,非常精通兵法,常常教给阳明一些诸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贵胜,不贵久”等孙子的兵家思想。
对于年少的王阳明来说,也许用思维、知识哪怕是理念这样的词语,都无法去形容他正在闪烁的内心之光。
少年心中的光芒,若仅仅是以知识和思维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那是力量的闪烁,是真正的王者之光。它不局限于纸上,不停留于言语之间,而是看准了这个时代。
随着学习的深入,王阳明慢慢有了不少顿悟。塾师许璋是一个道家色彩极其浓重的人,他告诉王阳明要“上善若水”,做人平时要像水一样善良、柔弱,遇到困难就要变得坚强,且要像水一样绝不轻易止步。
也许是受了导师的教诲,也许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领导能力,在同学们中间,王阳明成了那个最有威望的人物。课堂已经再也不能让这个胸怀大志的少年安分下来,他经常趁着先生不在,带领着一群同龄的学生跑到私塾外面玩耍。学生们被王阳明分成两派,每派都精心制作了一面专用的旗帜,而这两派的总指挥,就是年仅12岁的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