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阳明天下:王阳明传
48289900000002

第2章 禀赋与天命在命运伊始勾勒传奇(1)

血脉里的荣光

灵秀的吴越大地之上,诞生过许多传奇。本是一块蛮荒之地,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在这里交战多年。几度兴衰的历史,让这片土地广为人知。就这样一代代发展下去,吴越成了一块钟灵毓秀的宝地,这里山水秀美,也有许多名胜古迹。而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就出生在这里。这一片美丽的大地滋养了他的情怀,为他的人生涂抹了一笔灵秀的底色。

成化八年(1472年),他来到了尘世,也缓缓开启了他的第一段传奇。而关于他的出生,也流传出了许多奇闻。

那一年,九月三十日,秋风裹着夏末的微温,拂过大地。此时执掌江山的正是明宪宗,九州大地自顾自地演绎着兴衰故事。而一代奇人王阳明就在那一日,来到了这世界上。

奇人出生,往往带有异象,王阳明也不例外。相传王阳明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郑氏已经怀了十四个月的身孕。当时,焦急与疑惑笼罩着王家府邸,他们不知道这个异常的胎儿,究竟是福还是祸。流言纷飞,叹息常常包裹着郑氏腹中的胎儿。

一日,王家的祖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有天神从云中飘逸而来,他们吹奏着乐曲,敲打锣鼓,像是在举行一场欢喜而神圣的仪式。在缥缈的乐曲声中,一位仙人将一个可爱的婴孩交付到王家祖母手中。老夫人又惊又喜,转而醒来。

此时忽闻一声啼哭,王阳明在老祖母这迷幻而神秘的梦里,包裹着传奇来到世上。

王阳明的祖父得知此事,非常惊异,更是感到无尽的荣耀。他相信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是得了神谕,是上天赐予王家的一个最好的馈赠,并以梦为依据为孙子起名为“云”。

潜藏在人性中猎奇的心理,让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迅速传开了。街坊邻里都以王阳明为奇观,甚至连他出生的地方都有了非凡的意义,人们把他出生的那座小楼叫作“瑞云楼”。

王阳明不仅出生在秀美之地,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祖辈们的荣光。名人辈出的王氏族谱,可谓世代显赫,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赫然在列,虽然他的时代距离王阳明已有一千多年,但是,在王氏祖先一族人中,王羲之的知名度无人可以比拟。

这样一位远祖先贤,为王阳明的人生更加渲染了一抹传奇的色调。王羲之的一部《兰亭序》,让兰亭遗址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这个当年王羲之与文人雅士们把酒吟诗的处所,不远处便是王阳明这个“天降祥瑞”的婴儿的降生之处。

穿越千年轮回,兰亭深处,一种人们还叫不出名字的“精神”似乎若隐若现,当年的滴水成诗如今已经凝结成一坛墨黑。清冷的月光下,这种“精神”在青石板上如过客般回荡徘徊,透过隔世的月光,依稀可见兰亭曾经的美。

一帖缱绻上千年,数百年来,《兰亭序》脍炙人口,墨香不退,连淤泥都有余味。弹指岁月,轻唱清歌净绵延,距离它“不远”的王阳明,却丝毫不逊色地流芳百世。后世的人们仰慕王羲之的风流才学,每到兰亭遗址,必会顶礼膜拜;也有人为了证明自己是王阳明首创“心学”的正门正派,争先到王阳明的故乡凭吊。

如今,隔了千年的时光,传奇换了笔调,再一次谱写出新的故事。在王阳明的族谱上,官至迪功郎的王寿是王羲之的第二十三世孙,王寿再往下五代,便是王阳明的六祖王纲,这似乎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始祖”,虽是文武全才,却避世于山水之间,他有一位了不起的好友——明太祖朱元璋身边的重臣刘伯温。当时的刘伯温还未出江湖,王纲曾对刘伯温说:“你是个有抱负的人,而我只喜欢隐于山水之间,不喜欢被官场所累,如果有一天你官场得志,希望你不被官场所累便好。”

人生如花,淡者香,花色越浅,香味便越浓,守一抔纯净的灵魂,笑看人生,坦荡心灵,心态淡然方能修炼出平静与优雅,这份自在,不仅悦己,更能悦人。

王纲虽淡泊一生,却未能到头,年迈七十,却被刘伯温引荐给朱元璋,在朝中担任了兵部郎中。虽然已至耄耋之年,却“齿发精神如少壮”,连朱元璋见到也倍感惊奇。当时正赶上广东潮州地区爆发农民起义,王纲便以广东省参议的身份前往督管军粮。也许自知此行是以生命为国家效力,他留下了一封诀别信后,便带上年仅16岁的儿子王彦达奔赴广东。可惜还没到增城,父子二人便被流寇的首领曹真抓获,威逼利诱不成之下,曹真将王纲杀害。王彦达用羊革将父亲的尸身背回老家下葬,从此对朝廷的召唤概不应召。父亲的惨死让王彦达过早地看破了名利的虚妄,从此他与父亲一样,躬耕农家,侍奉母亲,照顾孩子,与书为伴,归隐田中。

岁月难得沉默,秋风也会厌倦漂泊,山林中的一缕清泉从险壑中哗然而落,观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心如白云缓缓眷属,怎逍遥二字了得。

王彦达的儿子王与准,与祖父和父亲一样,是一个天资聪颖又淡泊名利之人,他饱读诗书,信奉儒家“遁世无闷”的信条,从不参加科考,也不接受别人的引荐。朝廷为了吸纳人才,也为了将不愿与朝廷合作的人士收拢,特来召他入朝,他却躲入山中石室,并告诉朝廷派来的官员,自己的祖父曾经死忠国家,却未曾得到朝廷的厚待,他与父亲发誓,终生不入朝为官。朝廷官员一听大怒,抓了他的三个儿子,又继续到山中追捕王与准。

在逃避追捕的过程中,王与准不小心摔下山崖,脚部重伤,终于被带出了山中。官员见王与准确实伤得严重,又不像是个叛乱之人,便放了他们一家。只是,官员对王与准说:“你不愿做官,早晚都会招来祸端,不如让你的二儿子世杰代替你如何?”不得已之下,世代淡泊名利的王家终于又出了一位朝廷任命的秀才。而王与准为了感谢让自己摔伤从而脱离仕途的石头,为自己取名“遁石翁”,从此逍遥终老一生。

天下便是脚下,五湖四海皆可为家,在王家人眼中,世上的苍生不过是空荡的来与去,歌舞升平与醉生梦死的日子,才是真正的阴霾笼罩,如果不能放任逍遥,自己在世上也不过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黑影。

“秀才”王世杰,便是王阳明的曾祖父,当了秀才便要参加大考,按照惯例,所有考生都要散开头发,脱掉衣服接受检查,防止夹带作弊的东西。王世杰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侮辱,干脆连考场都不进,转身回家。后来又有两次当贡生的机会,他又以父母双亲年老需要侍奉为借口,让给了别人。不过,只靠种地教书,他的日子过得相当清苦。王世杰的母亲临终前对他说:“家里已经越来越穷,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听我的话,去当官。”可惜,当王世杰终于想通,也有人举荐他到南京做官时,他却客死异乡,留下儿子王伦,也就是王阳明的祖父。

王世杰没有做成官,只为儿子留下了几箱书籍。王伦将这几箱书籍视若珍宝,每次开箱,都无限伤感。刚成年的王伦,就被人争相聘请做塾师,经过他教导的学生,不论是品德还是学业都有一定的造诣。王伦也没有做过官,他酷爱养竹,住所的四周种满了竹子,经常在里面吟诗赋词。他善于抚琴,每当月朗风清,他便会抚上几曲,琴声落下,他还会和弟子们一起吟诗填词。月影摇曳,采集一束寂静的心曲,所谓清雅,便是如此。

王阳明遗传了祖父“细目美髯”的容貌,也遗传了待人谦和的个性,以及敏捷练达的才智。王阳明被祖父一手带大,也许正是从祖父身上,王阳明学会了尊严不可侵犯,以及用仁义来回报不公的心境。终于王阳明18岁时,这位平和又严肃的老人告别了这个他淡泊一生的世界。

王伦没有做过官,却教出了一个状元和新建伯,这便是王伦的儿子,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过目不忘的读书天赋似乎是与生俱来,更像是家族遗传,6岁的王华在水边玩耍时,曾经捡到一袋金子,他怕失主来找时金子被别人拿走,就把袋子藏在了水中。失主果然来找,见到失而复得的金子后,拿出一个金锭作为谢礼,王华却头也不回地走了。成年后的王华,言语直接,经常当面斥责一些不公之事,经常得罪人,但人们也知道他并无恶意,因此并没有结怨。

一次,王伦的书馆中来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自称是豪绅家的小妾,主人多年膝下无子,特奉命前来借王华的香火。说到此时,还打开一面扇子,上面写着“欲借人间种”,王华嗤之以鼻,随手在扇面上写下“恐惊天上神”,严词拒绝。

考取了状元的王华,官拜南京吏部尚书,后被封为新建伯,他将自己极强的组织能力、危难时的从容淡定、慌乱时期的应对如流全部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王阳明。岁月无法掩盖一个家族的荣光,时间越久,却越是清晰如昨。先祖的荣光,照耀着王氏一族,而王阳明也秉承着祖制家训,开拓了属于他的非凡人生。

悠悠岁月如同微风拂过,温润地改变着世间的一切。这个带有一种神秘色彩的天才在众人的期许中渐渐成长起来,所有的人都等着他展现异于常人的禀赋。但是,这个孩子却迟迟不肯说话,这样的境况一直持续到他5岁的时候。于是各种猜测如被风吹过的尘埃一般,四处纷飞,王家人更是十分心急。然而,一个偶然的际遇,这个谜题终于被解开。

一日,王阳明正在门外和一群孩子玩耍,此时一位僧人经过,看见了王阳明,便叹息着说了句:“好个孩儿,可惜被道破。”

这一句话,被王阳明的祖父王伦听到,他忽然醒悟,许是自己起的名字道破了孙子的来历。于是他连忙给自己的孙子改了个名字——王守仁。而就在这时,五年不说话的王阳明竟然立刻说话了。

全家人大喜,所有人都觉得,这孩子开口晚,正是应了那一句“贵人语迟”的说法,一时间,王阳明的传奇又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金山寺里的前世轮回

年少的光阴里,充满着欢欣与成长,又一点一滴地熬成生命中的智慧,只待时机成熟,绽放出炫目的光芒。

虽然开口迟,但是王阳明极为聪慧,他有异于常人的禀赋也渐渐显现出来。他才智的成长,要远远超过寻常同龄孩子。

一个看似像每天一样寻常的午后,却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小王阳明的母亲郑氏和以往一样在房间里做针线活;父亲王华正在用功苦读,准备科考;祖父王伦则诗兴大发,铺陈好纸张,拿起笔来挥毫泼墨。只有年幼的王阳明似乎无事可做,他环顾四周,见大人们都在忙着各自的事情,自己显得有些无聊。他就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安静了一会儿之后,忽然大声朗诵起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五年不曾开口的王阳明,似乎在心中储存了太多想说的话,如今,他“开闸泄洪”了。

一开始,祖父只是听见王阳明在屋中念念有声,感到很奇怪。仔细辨听才知道,竟然是自己常读的文章,而王阳明竟全然当作嬉戏玩耍一般,一字不差地背诵了下来。

祖父惊喜又疑惑,佯装生气,问王阳明何时偷读了自己的书。王阳明答道:“我没有看您的书,只是听着您读的时候慢慢记下来的。”

听到了这样的回复,三个大人无比惊奇,祖父王伦料想道,如此下去,王阳明长大后,必定会有一番大的作为。从此后,他便更加悉心教导他读书。一代圣贤惊人的记忆力,在此时便已初露端倪。

时间总是悄然无息地行走,谁也无法描绘它的脚步。它似一把神奇的雕刻刀,把稚嫩的幼童精心雕琢成翩翩少年的模样。

成化十七年,王阳明的父亲考上了进士,奉召进京做官,第二年便要接自己的父亲和儿子一起到京城。于是,祖父带着王阳明踏上了美好的旅程,此时的王阳明已经是一位11岁的翩翩少年。

沿途风光秀美,一路上祖孙甚为欢愉,览尽名胜。夜间,他们在镇江的金山寺夜宿,祖父王纶因此结识了同宿的路人。晚风清凉,徐徐吹拂。夜晚寂静幽深,惹人无限怀想。

同为文人的二人志趣相投,兴致所致,又饮酒共叙佳话。两位文人兴致大发,便约好赋诗达情。客人请王阳明的祖父王伦赋诗一首来助兴,王伦虽有满腹才学,但如此即兴之间,也难免词穷。正在祖父冥思苦想之时,一旁的王阳明看出了祖父的为难,主动开口道:“平时祖父教过孙儿,这样的诗句还是让孙儿来吧。”紧接着,一首诗便脱口而出: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祖父和客人见王阳明才思敏捷,妙语连珠,都感到非常惊讶。小小年纪,便能吟诵如此佳作,让人难以置信。而这在祖父王伦的记忆里,也是从未有过的。于是,他们便又拟了一题《蔽月山房》,想考考王阳明,思考片刻之后,在祖父期许灼热的目光下,王阳明又即兴赋诗一首: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虽然从诗人的艺术眼光看来,这两首诗尚显稚嫩,但对于一个11岁的少年来说,能作出这样的诗,已经实属不凡。

诗句,意象高远,豪迈不凡,将人比作天,还要登高台吹箫赏月,诗句中有着气吞山河的壮阔气息,又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就这样,王阳明小小年纪,就已经展露了诗人的天性。

而祖父王伦更是深切地感到,孙儿王阳明“麒麟并非池中物”,他早晚会成就非凡。那一夜,一切情绪在祖父王伦的心中盘旋,他对孙儿未知的人生,充满了光明的期许。

这件事,被王阳明的信徒恭敬地记录下来,堪称奇谈。然而,金山寺与王阳明的传奇,并未由此息止,后来的故事,更加玄妙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