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道,生命不能像期望中那样有着平淡的禅意,还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在等着他去剿灭,一些瑶民聚集在西北方向一百里外的断藤峡作乱,四处劫掠百姓,之前朝廷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了思恩州和田州,如今,到了该惩治这些山贼的时候了。
血色夕阳里断藤峡
当一切曾经走远,当流年远逝,当所有的人和事,随着渐渐行走的时光,不断苍老出最后的模样,叹息的语调,无论如何去轻描淡写,终究还是不回到从前。
王阳明老了,哪怕他曾经创造出无数神话。他以一个文人之躯,剿平南赣的匪患;只用十四天,生擒了造反的宁王;兵不血刃,让广西起义的百姓归顺朝廷。但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住时间的脚步,岁月让本就瘦弱的王阳明变得更加伛偻,只是,时间能带走青春,却无法带走王阳明目光中的精神。他还有未完成的事业,哪怕没有收到朝廷的旨意,但活跃在断藤峡的一股叛军的所作所为,屡屡传到王阳明的耳中。他知道,如果这些叛军不能得到处置,会造成比卢苏和王受更加严重的后果,只有解决掉这些叛军,广西的百姓才能重新获得一方安宁。
朝廷原本的意思,是希望王阳明在平定思恩州和田州的叛乱以后,趁势攻打下越南,让那里成为大明朝的第十四个布政使司,可王阳明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及敏感性判断,断藤峡的叛军不得不除,否则必酿成大祸。
断藤峡之所以得名,完全来源于近百年前的一次瑶民叛乱事件。那里原先叫作大藤峡,毗邻黔江下游,一条大藤横跨黔江,有着险要的地势。几十年前的那一次叛乱,瑶民借着复杂的地形与官军反复周旋,但是最终也没有成功,他们被韩雍带领的官兵彻底剿灭,一个不留。为了从此断掉瑶民造反的念头,韩雍派人烧掉了横跨江面的大藤,又将这里改名叫作断藤峡。
然而瑶民造反的精神,并没有随着大藤的断掉而去根,造反的情绪如同一颗种子,在断藤峡内经过几十年的酝酿,终于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到了嘉靖五年,这可反叛的大树终于到了要结出果实的时候。大批的瑶民在断藤峡聚集,渐渐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除了抢夺百姓,强抢民女,甚至连官府也敢抢占。他们将朝廷视若无物,动辄就有官员丧命于他们的刀下。
王阳明用毕生的经历教导千万学子知书识礼,知行合一,可对于这些造反的瑶民,他却罕见地抱着强硬的态度,他评论他们:“窃发无时,凶恶成性,不可改化。”圣贤的教导,根本无法让一些骨子里流淌着反叛血液的瑶民改邪归正,只有武力才能让并不平静的大明朝换来一时的安宁。
可是,生活在深山中的瑶民,全都有着矫健的身手和凶蛮的个性,走山路对他们来讲,比走平路还要流畅,每一支弓箭,都被他们用当地特产的毒药浸泡过,只要被它擦伤,则必死无疑。当地有八座村寨聚居在一处,叫作八寨,那里的瑶民不仅凶蛮,更堪称狡猾。每当官军过来平叛,他们便谎称接受朝廷的招安;一旦官军离开,他们又恢复造反的本性,烧杀抢掠,为害一方。
所谓励志,并非豪情满怀地向全世界宣誓,而是在一点一滴中,将每一件事渗透进自己的智慧。太多的官员们领教过这些瑶民的狡猾,官员换了一个又一个,瑶民们的日子却还像往常那样自在。再也没有哪个官员想要与这些瑶民对抗,也许老天也在等一个机会,一个王阳明再次出山的机会。
在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朝廷几乎已经对治理瑶民绝望了,唯有王阳明决定,一定要除掉这个祸害。一旦决定,便势不可挡,这便是王阳明精神的魅力,与决定同时出现的,还有平定瑶民叛乱的计策。
在卢苏和王受宣布归顺朝廷的一刻,思恩州和田州的叛乱正式宣告平息,王阳明再一次向朝廷递交了辞呈,辞呈中说,自己身体一向不好,年老多病,祈求回家养老,可朝中的官员们却一致希望王阳明继续留在广西。他们有着自己的双重打算,如果王阳明留在广西,既可以对广西的叛军起到震慑作用,又不会威胁到京城中官员的地位。没有人知道,这是王阳明平叛的又一个计策,他是想让瑶民知道,自己即将离开广西,如此一来,他们才能放松对自己的警惕。
瑶民们并不知道朝廷对王阳明的安排,王阳明故意让湖广两地的军队撤退,彻头彻尾地做出了一副即将班师回朝的假象。此外,他又将刚刚招安于朝廷的卢苏与王受叫来,问他们愿不愿意戴罪立功。一条天衣无缝的完美计策,已经在王阳明心中酝酿而成。
按照王阳明的指示,已经成为朝廷官员的卢苏和王受解散掉了自己曾经的军队,连隐藏在断藤峡中的瑶民都知道,他们手下的兵士被一批一批地裁掉。所有人都以为,卢苏和王受的手下再无兵士,可只有王阳明知道,裁掉的兵士都是老弱病残,留在他们手下的,还有一批真正的精兵。
想要制服造反的瑶民,第一个要攻打的地方便是一个叫作思吉的寨子。瑶民们正像平日里一样喝酒聊天,一声炮声夹着满天的大火,彻底打破了寨子中的宁静。瑶民的房子被熊熊的大火点燃,他们还来不及跑回家救火,一排排的官军已经出现在他们面前。每一个官兵的手中都拿着弓箭,每一支弓箭上面都燃烧着熊熊的火焰。有人一声令下,一排排的火箭再一次射向瑶民的房子,在炮火中幸免的房子终于也燃成了一片火海。
来不及反抗的瑶民们被官兵们用钢刀一个一个地结果掉性命,手无寸铁的他们四处仓皇逃窜,与当初被他们抢掠的百姓一模一样。上天是公平的,做恶的结果便是遭到更加严酷的命运惩罚,曾经用杀人换来财富的人们,如今变成了官军手中的战利品。
前世今生,生死轮回,躯壳随着沉入泥土而腐朽,污浊的灵魂被一并埋入地底,无法换得他人的一丝怜悯。
剿灭瑶民的,正是卢苏和王受留下的军队。王阳明曾经吩咐撤退的湖广两地军队,也早已悄悄地返回了广西,紧跟在后,向瑶民发起了另一次袭击。曾经被瑶民们引为优势的复杂地形,再也无法成为他们掩护的屏障,因为他们面对的敌人是王阳明,即便是上天入地,也无法改变自己失败的命运。
没过多久,朝廷便收到了王阳明剿匪成功的捷报,一同收到的,还有一份如何实现少数民族自治区长治久安的策略。这下,不仅朝中的官员们对此不敢相信,连嘉靖皇帝都被如此轻而易举的平叛表示怀疑。先是不用一兵一卒招降了卢苏和王受,接着又将朝廷万般无奈的瑶民彻底清理干净,嘉靖皇帝朱厚熜认为,这也许是一个阴谋,他对王阳明的能力表示担心,如果让这样一个兵法如神的人回到京城,也许自己的地位都会受到威胁。与皇帝有着相同忧虑的还有桂萼等一干大臣,有了王阳明,自己的地位就显得无足轻重,他们频频向皇帝上疏,认为王阳明的捷报带有欺骗因素,尽管黄婉在朝中极力为王阳明辩白,但似乎无法消除嘉靖皇帝的怀疑。
有人每天忙碌,也有人每天平淡,只要心中踏实,即便是把心低到尘埃,也能开出一朵花,这朵花叫作幸福,这便已足够。
无论朝廷作出什么决定,在王阳明眼中都不如回归家乡更有吸引力。皇帝派出特使,对王阳明进行了嘉奖——五十两白银、四匹丝。圣旨中对平叛之事却只字不提,就连派出的特使,都只是一个身份普通的官员。
朝中再多的争论,王阳明已经无暇理会,他累了,甚至曾经在衙门中昏厥过去。他知道,也许生命的尽头,就在不远处等待着自己,在病榻上,他拖着病体写下了《乞恩暂容回籍就医养病疏》,折磨自己大半生的肺疾终于再也不甘心寂寞,在王阳明轰轰烈烈地再一次创造了丰功伟绩之后,它终于在南方湿热的气候下一举爆发,连多停留一天,都成了一件让王阳明煎熬的事情。可是朝廷对他的辞呈久久不肯回复,朝廷想让王阳明继续留在广西,发挥他剩下的余热。可王阳明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在有生之年,他还想再见一见自己的妻儿,再与自己的弟子说说话,再看一眼家乡的山水和风景。广西,绝不能成为自己的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