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开幽谷,不悲;兰开闹市,不喜,这便是生命的常态,用安详恬静的姿态纯粹着生活的意味,用清雅恬淡的芳香演绎着生命的内涵。人们喜爱用兰比喻君子,大明朝的君子,正是王阳明。
此心光明,阳明天下
人们总是在黑暗的世界里向往光明,在虚伪的世界里向往真实,在虚情假意的世界里向往情真意切的美好。只要心存光明,阳光终有战胜黑暗的一天,事实会赶走虚伪,虚情假意也终将被真实的情意所覆盖。
王阳明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等待朝廷的批复了,如果不赶快回家,自己也许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日出,再也无法听到儿子喊自己一声父亲。落叶都要归根,王阳明乘上一条小船,顺着漓江东去,永远地离开了这个陌生的地方。船夫担心王阳明的身体忍受不了颠簸,故意将船速放得很慢。但王阳明归心似箭,再美的景色也无暇欣赏,但船行至伏波山,王阳明还是让船夫停了下来。伏波山中有一座伏波庙,是为了纪念汉朝的将军马援而建,想起四十年前自己曾经在梦中梦见过来伏波庙的场景,王阳明不禁感叹,人的一生,何尝不像一场梦。
当年的梦境如今化作真实的场景呈现在王阳明的眼前,马援的塑像依然在伏波庙中巍然挺立,它也在看着王阳明,它知道,面前的这名老者,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早已超越了当年的自己。
卷甲归来马伏波,是王阳明四十年前创作的诗句,如今眼前似梦幻一般的场景,让他忍不住再作诗一首,取名为《梦中绝句》:
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
徂征敢倚风云阵,所过须同时雨诗。
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
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兵戈定四夷。
王阳明将这首诗刻于庙中,让自己的诗作陪伴马援将军。越是急于回家,路程就显得尤为漫长。船行至增城,这里是湛若水的家乡,他参拜了为六世祖王纲修建的庙宇,并题诗于壁上: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他是在想念湛若水,相交几十年,如今只能用一首诗来祭奠他们曾经的友谊。
王大用是广东布政使,也是王阳明的学生。听说老师要返乡,他特地派出一队士兵来护送。前面不远就是气候恶劣的梅岭,高高的山峰仿佛直入云端,大风时不时吹来一阵阵雾霭毒气,夹带着刺骨的寒冷。王大用派人用竹椅抬着王阳明爬山,王阳明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关注周围的情形,一路上他都处于近乎昏迷的状态。偶尔清醒时,他会抓住王大用的手,问他知不知道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出山前托姜维的故事。他已经猜测到,自己也许无法熬到回乡的那一天,如果自己客死途中,他希望王大用将自己的灵柩送回余姚,王大用只能含泪应允。
一行人在漫天大雪中前行,知道王阳明回家的心情急迫,王大用一路上没有做丝毫停留。翻过了险峻的梅岭,便到了江西南安府,南安推官周以善、赣州兵备道张思聪都是王阳明的学生,他们一直在等待老师的到来。见到两位学生,王阳明竟然问起他们最近的学业如何,学生告诉老师,自己一直没有忘记刻苦攻读,但他们此刻更加惦记的,是老师的身体。王阳明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无药可救,只是还没有回到家乡,哪怕就这样闭上眼睛,也走得不甘心。两人见王阳明已经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便建议他在江西养病,等身体恢复之后再回家乡。
王阳明的生命只剩下最后的一点余晖,即便是当地最好的医生为他医治,他的病情也不见丝毫起色。两天后,王阳明执意要动身继续赶路,学生们只得将他送上了回乡的木船。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每一处足迹,都是值得欣赏的风景。在生命完结之时,用一份淡雅的清丽欣赏曾经的自己,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
木船行驶了一夜,随着初生的太阳一同来到了大庾县的青龙铺,眼前的美景似乎让王阳明的精神振奋了许多,面色也比往日更加红润。他将周以善叫到身旁,平静地告诉他:“我要去了。”周以善仿佛遭受当头一棒,强忍着心中的悲痛问道:“老师还有什么话想说?”王阳明的一生说过太多话,传道授业自然要以语言为根本,可如今,面对这个即将永别的世界,他只淡淡地说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公元1528年11月29日,明嘉靖七年,享年57岁的王阳明,结束了自己有着教育家、军事家、哲学家等诸多头衔的一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用一生的时间,实现了自己做圣人的理想。听说王阳明离世的消息,南昌的百姓如同失去了亲人般痛哭流涕,在王阳明生前所到之处,人们自发地搭起了灵棚,此情此景,就连天地都为之动容。
听说王阳明去世,他的弟子王畿与钱德洪放弃了参加会试,将自己老师的灵柩一路护送到严滩。当灵柩到达山阴,弟子们早已在那里搭建好灵堂,墓地就选在绍举府兰亭镇花街洪溪鲜虾山南麓,这是王阳明生前亲自选好的一块墓地。下葬的那一天,王阳明的千余名弟子为他披麻戴孝,扶灵哭泣,更有上千百姓前来吊唁。更多弟子因为路途遥远无法赶来,他们便在家中焚香,隔着遥远的距离祭奠自己的先师。
王阳明告别了生前的一切纷乱,独自在地下享受难得的清净。可是活着的人,并不甘心于让世界如此太平,桂萼在王阳明生前就多次排挤他,即便是王阳明死后,他也不想让王阳明安宁。当初王阳明并没有按照他的指令出征越南,而是从广西返回家乡,他要在王明死后,对他进行报复。他甚至为王阳明列出了四条罪状:其一,对思恩州和田州的处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其二,自作主张去八寨和断藤峡平叛,不受朝廷指挥;其三,未经朝廷允许,擅自离开两广巡抚的岗位,擅离职守;其四,自创心学,不将朱熹放在眼里,门下弟子众多,又形成帮派之势,定是图谋不轨。
同样落井下石的还有嘉靖皇帝,对于王阳明的死,他不仅没有追封谥号或是奖励封赏,而是剥夺了他的新建伯爵位,让王家从官宦人家变为平民。王阳明耗尽一生创办的心学,被嘉靖皇帝一句话定为了伪学,禁止世人对王氏学说进行传播。
人生如同一盘棋一样短暂,却并不像下一盘棋那么简单。即便在一片大好之时,落错一子,也可能导致满盘皆输。人生也是如此,处处防御,只是为了在走错之时也能挽回败局。王阳明是位圣人,却也是人世间的一枚棋子,他将自己人生的一盘棋下得如此圆满,哪怕是皇帝也改变不了他必胜的结局。王阳明的心学已经在世间传播了几十年,哪能一朝禁止?嘉靖十年,礼部尚书方献夫与四十多名官员一起,公然讲授阳明心学,这便是对皇帝的第一次挑战。有了这一次,接下来的挑战便一发而不可收。嘉靖十三年,邹守益与欧阳德,两位王阳明的得意弟子,以国子监的身份讲授阳明心学;嘉靖二十七年,大学士徐阶,在灵济宫与上千名学子公然讨论心学,这些都是王阳明胜利的标志。
直到嘉靖皇帝的儿子隆庆皇帝即位,心学终于再一次得到正名。王阳明被隆庆皇帝追封为新建侯,谥号“文成”。朝中的官员,也渐渐地都站在了王阳明一边,他生前的功业,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肯定。
正是因为有了王阳明,历史才得到天翻地覆的改变,人们从心学中才能领悟,人格竟然可以如此独立,权威的言论,并非值得一味跟从,也许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圣贤,但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颗想要成为圣贤的心。
清朝末年,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上中国的大地,统治者们终于彻底摒弃了落后的程朱理学,将王阳明的心学作为了反抗的武器。精通王阳明学说的梁启超,曾经撰写过《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书,对革命的探索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接受了欧美教育的孙中山先生,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归纳出了自己的“知易行难”理论,甚至毛泽东主席也曾经读过《王阳明全集》和《传习录》,并逐一加以批注。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曾经被看作异端的阳明学说,在日本教育者的努力下,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阶层,无论是农民还是医生,都深深了解阳明学说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日本的统治者更是用阳明学说来治理国家,将阳明学说与日本的经济、政治结合起来,日本很快便有了质的飞跃。
当传教士弗胄德里克将《王阳明年谱》和《传习录》带回美国时,瞬间在欧美风靡一时。一句简单的话,往往蕴含着大彻大悟的道理,这是世人对王阳明的肯定,这才是圣贤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