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江驻守了一段时间,王阳明依然不急于出兵攻打宁王,反而是他的学生伍文定急了,劝王阳明出兵,王阳明却教他懂得示弱的道理。这是王阳明兵法中的一招——“诱敌出洞”。在他赶往临江之时,他用计让宁王留在南昌城内,如今,一切准备就绪,他需要再次用计,让宁王主动离开南昌,向临江出兵。
伍文定不懂老师的谋略究竟是何含义,王阳明继续向他解释:“如果宁王当初直接攻打南京,凭借他刚刚起兵的士气,很可能无往而不利,屡战屡胜,轻易将南京攻下。如果这样,我们想再去打败他,则是难上加难。而如果将他拖在南昌,兵士的士气就会因此而搅乱,军心也会动摇,利用这段时间,我们也刚好能够召集兵马,毕竟吉安府的兵力有限,如果没有他人援助,很可能一击即溃。”
听到这里,伍文定似乎理解了一些,可他依然不明白,为何如今到了让宁王发兵的时刻。王阳明再次讲道:“虽然我们已经集结了兵力,但与宁王的兵力相比,还是微不足道。如果硬拼,很难取胜。但是如果我们不动,宁王会觉得我们被他的兵力所震慑,他的信心会再次膨胀,从而出兵攻打南京。如此一来,南昌的兵力必然薄弱,我们趁此机会猛攻南昌,宁王担心自己的后路被断,必然派兵返回来救。这样,我们并不用过于奔波,而宁王的军队却会在一住一返之间消耗掉大部分精力,此时我们的胜算就会大很多。即便宁王此时已经攻打下南京,但他也不会舍弃自己的家乡。我们只需要等待,便能迎来胜利的一刻。”
果然正如王阳明所料,宁王朱宸濠上当了,自从见到第一封“密函”,他便只顾着留在南昌,担心朝廷派出的狼兵来犯,可是苦等了半个月,依然没有见到任何风吹草动。宁王毕竟不是愚蠢之辈,此刻他已经醒悟,这些都是假象,猛然惊醒过来的宁王终于决定向南京出兵。他让自己的三儿子和四儿子带领一万兵马驻守南昌,自己则带着长子和谋臣、武将,统领着十万精兵、数百艘战船,一路向南京进发。
欲到南京,必先路过安庆,这是此次出兵的第一站,也是第一个重要关口。谋臣们劝朱宸濠不必攻打安庆,应该直接向南京挺近,可朱宸濠膨胀的自信心却让他吃了第一个大亏,他认为安庆对自己构不成威胁,只要派人去劝降,就一定可以拿下。他再一次低估了朝廷官员的心术,虽然安庆知府张文锦与宁王派去劝降的官员潘鹏是同乡,但张文锦却丝毫不买账,不仅拒绝投降,还将潘鹏的人头砍下,挂在了城墙之上。也许张文锦也懂得战争即是心战,他打算先扰乱朱宸濠的内心,就派人写了许多辱骂宁王的条幅挂在城墙上,又派出士兵轮番对宁王进行辱骂,污言秽语,极其难听。朱宸濠果然被激怒了,他决定派兵猛攻。可布防严密的安庆,让宁王苦苦攻打了七天,也没有丝毫进展。张文锦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是要将宁王困在安庆,让他去不成南京。
正在宁王苦战不下之时,王阳明已经带兵赶到了南昌,十三路士兵将南昌团团围住,只是留了一条出口用来给宁王报信。听到王阳明领兵二十万攻打南昌的消息,宁王的心如同放在烧热的铁板上一般煎熬,南昌是他自幼生长的故乡,他怎么能弃之不顾?他决定退兵营救,谋臣们极力劝他,只要攻打下南京,南昌便微不足道,可宁王的两个儿子还在南昌驻守,他怎么能对自己的亲生骨肉置之不顾?他决定,放弃安庆,返回南昌。
没有平常而淡定的心,就体会不到生活的真谛,不珍惜平常的人,也就不会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与荣耀。王阳明的策略,便是搅乱宁王的内心。在出兵之前,他定下了如下战略:第一通战鼓响起,所有的士兵都要兵临城下;第二通战鼓响起,所有的士兵都要向城墙上爬;第三通战鼓响起,所有的士兵都要攀上城楼;第四通战鼓响起,战争就要结束,如若此时还没有达成任务,立斩主将。还有一条是重中之重,队伍不听命令的,斩队将;队将不听命令的,斩副将;副将不听命令的,斩主将。
天亮之时,便是攻城之时,王阳明号称二十万的精兵,其实只有两万,并且盔甲和武器都不够精良。可是受辱,集体放火自焚,而宁王的三儿子和四儿子并未死于火海,而是被官军俘虏。
决战鄱阳湖
人的一生来去匆匆,过程中会经历多少无可奈何,邂逅多少恩恩怨怨,几十年后,一切终都会烟消云散。曾经一心想要抢夺的,也终将化为过眼云烟。
从出兵到打下江西省府,王阳明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场大火烧尽了宁王朱宸濠曾以为最稳固的根基,曾经投靠与他的官员们在大火面前重新回归朝廷。王阳明并未责罚,只是安抚,因为他们的本质并不坏,只是迫于宁王的胁迫,不得已成为他的同谋。王阳明懂得对生命的敬畏,杀人,并不是最好的处罚方式。大明朝还需要这些人做一些事情,只要他们肯悔改,就一定可以戴罪立功。
王阳明也知道,宁王朱宸濠一定不甘心于忍受这样的失败,他一定会找准机会,以求狠狠地报复。王阳明一向遵从知行合一,可此时,他的身体和心灵却陷入了两难。如果留在南昌城中,等待宁王的反扑,南昌必将重燃战火;如果主动出击,将宁王的军队拦截于半路,虽然可以保住南昌城不再受战火的波及,可要拦截住宁王,必定通过水路,这正是王阳明的弱项。他从未打过水站,并且军中没有一艘战船,有的只是商船和渔船,与战船相比,它们看起来是那么不堪一击。当身体与心灵相违背,如果顽强的意志能让心灵占得上风,那么成功,就只是个时间问题。王阳明的心灵赢了,知行合一再一次完美融合,他决定,主动出击,哪怕以弱攻强,也能打击宁王的士气。
家是避风的港湾,哪怕在外漂泊再久再苦,一声乡音也能消除一身的疲累。宁王朱宸濠不可能忍受自己的家乡被他人占领,他带着自己的船队用最快的速度向家乡的方向返程,可是刚走到鄱阳湖西面的黄家渡,便被王阳明用渔船和商船临时拼凑成的队伍拦住了去路。朱宸濠恨不得亲手砍下王阳明的头颅,可此时,他只能凭借他有限的谋略,思考王阳明接下来的一举一动。
此时正值七月,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个七月,鄱阳湖上曾经发生过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部队,在鄱阳湖上决战了整整三十六天,鲜血将河水染成了红色,也铺就了朱元璋登上皇位的路程。但并不是每一个朱家人都有着如此好运,也并不是每一个朱家人都能遇上容易打败的对手,而朱宸濠此时面对的对手,就是不可战胜的王阳明。
朱宸濠不敢鲁莽出击,他了解王阳明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在搞清楚他的战术之前,自己能做的便是防止王阳明的偷袭。他派了几百艘战船组成船队,每日在宽广的湖面上来回巡游,又派土匪出身的凌十一、闵廿四在大本营周围巡逻。果然,在一个深夜,他们发现了一队“偷袭”官兵。巡逻的队伍朝着官兵的方向猛发了几炮,几艘“偷袭”的船只随着炮声的余音迅速下沉,落水的士兵在水中发出凄惨的哀号,可在宁王的部队听来,这似乎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还没有被击落的船只掉头撤退,巡逻的士兵们打算乘胜追击,紧紧地跟在官军的身后。就这样一路追出了十余里水路,可“落荒而逃”的官军却依然将宁王的部队不远不近地甩在身后。
本以为能趁势大获全胜的宁王军队,被一声炮响从幻想中带回了现实。还没有看清眼前的情形,从四面八方冒出来的小船,顷刻间就将宁王的船队分成了三段。战船的优势随着官军登船肉搏的一刻荡然无存。凌十一在战争中丢掉了性命,闵廿四却有幸逃了出来。
一场本以为能大获全胜的战役,却让己方损失了一万多士兵,宁王愤怒了,他找来李士实和刘养正,想听听他们的退敌策略,谁知两个一向号称谋臣的人,给出的唯一策略便是弃船逃生。宁王再一次愤怒了,事已至此,哪里还有退路,他能做的,只有用重金犒赏勇士,准备发起与王阳明最后的决战。
宁王将战船用铁索连在了一起,浩浩荡荡地向王阳明的渔船、商船队伍发起了猛攻。几艘小船在战船的炮火下沉没,伍文定的船也被一颗炮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伍文定的头发和胡子被大火烧焦,身上冒着缕缕白烟,却依然坚定地举着宝剑,指挥部下进攻。见到伍文定如此阵势,没有人敢轻言撤退,连老天似乎都在冥冥之中助他们一臂之力,原本一路顺风顺水前行的宁王船队,忽然被调转的风向阻挡住了脚步,而王阳明则趁着风向逆转,派出几艘小船,将宁王的船队团团围住。小船上满载着浸过油的芦苇、干柴和硫黄,士兵们将芦苇和干柴点燃,齐心协力向战船扔去。风势助涨了火势,很快,连成一片的战船便被烧成了一片火海。
宁王的军队被大火彻底打乱了阵形,士兵们顾不得打仗,只顾着逃命。王阳明的军队随即赶来,用钢刀一个一个地结果掉叛军的性命。对付朱宸濠本人,也许不需要动用武力,只需要一点小小的心战,便能轻易取胜。开战之前,王阳明让人做好了一批小木牌,“免死牌”三个大字,赫然刻在木牌的正面,背面刻着几行小字:“宸濠叛逆,罪不容诛,胁从人等,弃暗投明。手持此牌,既往不咎。”在激战正酣之时,王阳明派人将小木牌放入河水中,让其着河流向宁王的方向缓缓漂去。士兵们放下武器,纷纷跳入河中,去抢夺那块能让自己保全性命的免死牌。见到此情此景,朱宸濠知道,大局已定,他输了。远处的官军,大喊着“活捉宁王赏万金”的口号,朝自己的方向而来,他早已预料到自己的下场,可当现实到来的一刻,却依然让人无法接受。
生命中有太多无法抹去的回忆,此刻的朱宸濠,多希望能重新回到那些温馨动人的场景,身边围绕着别样的暖,置身在醉人的恬静中。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船外的阵阵喊杀声才是现实。眼看着身边的侍卫和女眷一个个死去,朱宸濠多想就此了断残生,如果地下有灵,对他们亲口说声对不起。可是逃生的欲望在危难关头占领了他的思维,他独自逃上一只小船,却因为不会划船,迟迟逃离不出险境。眼见前面有几艘渔船,以为自己抓住了救命稻草的宁王赶紧大声呼救,对“渔民”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渔民”们将宁王搭救上船,还没等他坐稳,几名士兵便用绳索将他牢牢地捆了起来。
三天可以做些什么?是读一本书,还是学一首歌?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三天的时间似乎也无法对世界作出太多改变。可在几百年前的大明朝,王阳明只用三天便完成了鄱阳湖之战,生擒宁王,从此改变了历史的步伐。
说来可笑,经历了大小几次的战役和无数的心战,王阳明与宁王朱宸濠终于才见上了第一面。也许从王阳明没有赶上宁王寿宴的那一刻,便注定了宁王今天的失败。他向王阳明请求,将身边的护卫削去,把自己贬为庶民。从国法考虑,起兵反叛者必定人人得而诛之;从家法考虑,同是皇室宗亲,却要谋害自己的亲人,想让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无论从任何一处考虑,朱宸濠似乎都难以活命。
也许是终于认清的现状,朱宸濠放弃了求生的欲望,他只求王阳明能找到娄妃的尸体,将她厚葬。这位娄妃,便是王阳明的忘年交娄一斋的亲生女儿,娄一斋掐指间能洞悉世事,却没有算出女儿如今的下场。王阳明答应了宁王的请求,将娄妃的遗体安葬在湖口,百姓称之为贤妃墓。
此时的王阳明,百感交集。战胜胜利的激动与失去故人的悲切,其中也掺杂着对宁王失败的哀悯,种种复杂的情绪只能通过一种方式表达,那便是写诗,他在《鄱阳战捷》中写道:
甲马秋惊鼓角风,旌旗晓拂阵云红。
勤王敢在汾淮后,恋阙真随汉江东。
群丑漫劳同吠犬,九重端合是飞龙。
涓埃未尽酬沧海,病懒先须伴赤松。
宁王大势已去,王阳明在短短数日内让一场本可能大肆爆发的叛乱平息,他向朝廷奏报了战况,却将从宁王府中搜出的一个大箱子烧为灰烬。箱子中装的,尽是与宁王私通的大臣与宁王之间的往来信件,王阳明不想揭发他们,只想用此举唤醒他们的良知。
我用君子心待天下人,只求天下人不负我。可是天下之众,又有几人能真正不做出让人寒心之事?
南昌城里的故事续集
人的一生,要活得轻松洒脱,一定要将一切不该记住的东西统统忘掉。显赫与平庸,不过是世人附加给自己的定义,没人知道究竟有没有来世,能拥有这一生,便是幸运。
遇到王阳明,是朱宸濠一生中最大的不幸,而有着朱厚照这样一个皇帝,不知道是不是整个大明朝的不幸。擒获宁王后,王阳明将战况写在奏折中,派信使送往京城,没承想,走到半路,竟被拦截了下来。拦截奏折的人是许泰,他率领着军队正赶往平定叛乱的前线,可战功竟然先被王阳明这样一个文人抢了,他心中不悦,决定捉住信使,将王阳明胜利的消息封锁起来。
与许泰一同出发的,还有大明朝的皇帝朱厚照。明朝的皇帝不能随便出京,朱厚照做了十五年的皇帝,从来没有下过江南。这一次,他要打着平定叛乱的旗号御驾亲征,到江南去感受一下身为皇帝极难享受到的自在。他带着十万精兵和将帅,一路骑马,从京城赶往江西。
八月骄阳似火,一行人每日暴晒在阳光之下,即便是能走到江西,恐怕也没有了力气打仗。大臣们建议皇帝放弃陆路,改走水路,可以免掉一些舟车劳顿之苦,也许是皇帝也受不了每日暴晒的苦,便欣然应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