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的帝王之乱
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都将成为历史的遗迹,只有一样东西是永存的,那便是智慧。只有智慧是永恒的能源,它像一双永不折损的羽翼,背负着人类飞向美好的天堂。
一个王朝从创立而至中兴,中间必将经历无数次战争,而最为激烈也最为惨痛的,往往是皇室内部的战争。哪怕是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样步步算计,依然没有算计到六百年之后,他的子孙后代将经历怎样的皇室争端。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朝之时,将皇子朱权封为宁王,属地为位于边陲内蒙古的大名城。许多年后,朱权亲眼看着自己的四哥朱棣将外甥朱允炆赶下王位,其中也少不了他的作用。
当初朱棣许诺,天下与他平分,但以反对削藩的名义夺下皇位的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偏偏就是削藩,而第一个削的,恰恰就是在登基时助自己一臂之力的宁王朱权。眼见平分天下早已化为一场梦境的朱权,请求朱棣让自己离开条件恶劣的内蒙古,转去江南繁华的苏州或杭州。这看似小小的要求,却被朱棣一口回绝,朱权带着脑海中的那句承诺,被朱棣赶往了江西南昌,曾经的誓言如同飞灰般烟消云散。被严密监控起来的朱权,表面是风光的宁王,其实不过是一名衣着华丽的囚徒,他只能一边向晚辈讲述当初被欺骗的经过,一边郁郁寡欢地了此残生。
每位朱权的子孙,都被他在身体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朱权的玄孙朱宸濠,虽然比朱权小了整整一百岁,但在祖祖辈辈对皇帝的控诉下,他那颗不安分的心蠢蠢欲动。虽然按辈分,正德皇帝朱厚照是朱宸濠的侄孙,但皇帝面前不论辈分,只论尊卑。在皇帝面前,朱宸濠永远是那个卑躬屈膝的宁王,这样的日子,他过够了。年近三十的朱厚照没有子嗣,更加给了朱宸濠一个想要登堂入室的借口,他做了几十年的皇帝梦,如今愈发地强烈。刘瑾的执政,似乎让朱宸濠看到了能让自己当上皇帝的一线曙光。没有心机的正德皇帝,同样也没有治国的能力,为了让大明朝的江山更加稳固,朱宸濠在心中鼓励了自己成千上万遍,他告诉自己,他可以比朱厚照做得更好。他一面打造兵器,积蓄粮饷,一面用重金将刘瑾拉到自己的阵营。
老天似乎有意让朱宸濠经历从希望到失望的巨大落差,刚刚见到的一线曙光,随着历史之门向他狠狠地关上,砰的一声又变成了一片黑暗。掐灭曙光的人,正是他努力拉拢的刘瑾。随着刘瑾的倒台,朝中的大臣似乎嗅到了朱宸濠的风吹草动,在御史们的参劾下,朱宸濠的护卫队被取消了。在宁王开始打造兵器的最初,朝廷生怕万一,曾经取消他了他的护卫队,但在刘瑾的努力下,护卫队一度被恢复。随着刘瑾的倒台,他造反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生命的历程就是这样讽刺,刚看见了一盏希望的灯光,黑暗的风暴马上就会降临,覆盖了希望。人们总是在梦中希望,却在现实中失望。经历了一次失望重创的朱宸濠,渐渐学会了低调做事,他将赌注压在了两个文人身上。也许。从投下赌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日后的失败。
这两个文人分别是李士实和刘养正。一个是被罢官的御史,一个是志大才疏的举人。不甘心碌碌一生的两个人,似乎将朱宸濠当作了自己发迹的机会,一番口舌之谈,就让朱宸濠对二人深信不疑,将他们封为了自己的左右丞相。朱宸濠也许是被失望冲昏了头脑,所以将希望放在了鄱阳湖的盗贼和江西的地方官身上。虽然李士实和刘养正二人不断地煽动这些人策反,可盗贼们似乎并不买账,江西的地方官甚至还将朱宸濠策反的消息,直接传到了朝堂之上。虽然朱宸濠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监视之下,可不断努力寻找机会的他,终于用重金买通了吏部尚书陆完。凭借着自己在朝中的权利,陆完不仅将参劾朱宸濠的奏折全部扣下,还再一次恢复了朱宸濠的护卫队。
似乎已经打点好一切的朱宸濠终于准备发难了,但他的一腔热血却突然被刘养正的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刘养正告诉他,想要成事,还要拉拢一个人,那个人,便是南赣巡抚王阳明。朱宸濠不知道的是,王阳明早就已经注意到了他的不轨行为;而王阳明不知道的是,在他之前,历任的江西巡抚,如果不肯跟朱宸濠合作,不是被他暗害,便是被他想方设法赶走,以致朝中官员谈江西色变,没人敢来江西做官。
江西巡抚孙燧是王阳明的同乡,朱宸濠或明或暗地收买了他多次,都被他婉拒于谈笑间。收买人心不成的朱宸濠,为孙燧送来了一个礼盒。孙燧打开一看,发现礼盒中赫然放着红枣、鸭梨、生姜、芥末四样东西。看似完全不搭边的四样东西,实际是在提醒孙燧“早离疆界”,但这反而让孙燧的信念更加坚定,只要自己在位一天,就绝不能让朱宸濠造反的计谋得逞。
王阳明的到来,让孙燧看到了一丝希望,两位好友静观其变,只等待朱宸濠揭竿而起的那一天。
但王阳明还没有迎来朱宸濠造反,倒先迎来了朱宸濠的两位说客——李士实和刘养正。他们先是夸赞了一番王阳明的丰功伟绩,然后又称赞他讲学的事迹,还告诉王阳明,宁王朱宸濠想拜入王阳明的门下,做他的学生。王阳明却一笑置之,不为所动。他反问两位说客:“宁王怎么可能舍得丢掉爵位,来做我的学生?”两位说客见王阳明不肯,索性直接将话题引入了正题:“皇上总爱出巡,不爱打理国事,这样怎么行?”一面说,一面抛出引诱之词:“世上难道就没有商汤和周武王一样的人才吗?”王阳明见话已说明,便说:“商汤和周武王也需要有伊尹和姜子牙那样的人来辅佐。”没想到两位说客还不死心,说道:“有了商汤和周武王,还怕没有伊尹和姜子牙吗?”王阳明依然淡定自若:“即便有了伊尹和姜子牙,还需要有伯夷和叔齐那样的忠臣来保卫国家。”
眼见游说不成,两位说客便要告辞。毕竟宁王还是皇室成员,王阳明虽不能擅离职守亲自去为宁王讲学,但可以派学生代替自己。于是他派去了自己的弟子冀元亨,私心想着,如果宁王果真存心造反,还可以让冀元亨去打探虚实。一入南昌,冀元亨便发现宁王想要造反的消息果然不是谣传,可是地方官却丝毫没有干预的迹象。朱宸濠对冀元亨好生招待,冀元亨也不客气,对好吃好喝的一概来者不拒地享用。
朱宸濠决定试探一下冀元亨,便拿着一本《西铭》,要他为自己讲解。冀元亨抛开书中细节,反复为宁王讲解“君臣大义”与“时事利弊”,明里暗里都在告诫朱宸濠放弃造反之心,安心做自己的宁王。在冀元亨那里依然没有得逞的朱宸濠,索性把冀元亨打发回了赣州,王阳明也从而了解到朱宸濠造反的心意已决,终有一天他将与正德皇帝朱厚照兵戎相见。
世间的亲情,无须用太多的文字加以点缀,轻描淡写读不出那份味道,更享受不到那份深深的触及永恒的爱。此刻,王阳明的亲情,都用在了惦念祖母的心意上。已过百岁的祖母,最后的遗愿便是见到孙子一面,刚刚平叛了南赣匪患的王阳明便将一纸辞呈递到了朝堂之上。见到王阳明的辞呈,内阁首府杨廷和很高兴,他向来不喜欢王阳明,如果他此番离去,等于拔掉了一颗眼中钉。吏部尚书陆完同样高兴,王阳明是朱宸濠造反的最大隐患,作为朱宸濠的同党,他当然希望扫除朱宸濠造反之路上的一切障碍。有人高兴,必定有人不高兴。不高兴的人是兵部尚书王琼,是他将王阳明举荐到赣州担任巡抚,日后江西如若再有叛乱,还要仰仗王阳明去平叛,因此他自然不希望王阳明就此辞官。灵机一动的王琼心生一计,他听说有人煽动福建的士兵哗变,正好借此机会,将王阳明派去福建,如此一来,王阳明请辞的计划彻底被打灭,带着朝廷的任务,他从赣州登上了去福建平叛的航船。
踏上无畏的征途
往事染双鬓,世事浮云;多少少年事,都付瑶琴。本以为可以就此放下,谁料征途未完,只得在通往晨曦的道路上,一路捡拾黎明。在那个悠远的角落,只有自己知道,心中仍然坚守着亘古不变的梦想。
王阳明的征途未完,他即将去福建平叛所谓的士兵哗变。得知王阳明要离开江西的消息,宁王朱宸濠似乎再无忌惮,不仅大力赶制兵器,甚至打死了江西都指挥使戴宣。可即便阵仗闹得如此之大,正德皇帝朱厚照还依然沉浸在舒适的美梦中毫不知情,因为围绕在他身边的,早已经全部是朱宸濠的人,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地替宁王说好话。好话说得多了,正德皇帝反而起了疑心,正好都察院御史萧淮对朱宸濠的反叛行径进行了参劾,一向以玩乐为生的正德皇帝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与内阁大臣们进行几番商讨之后,正德皇帝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看准机会再削了宁王的藩,让他手中再无兵权。
此时的宁王,正在筹备自己43岁的生日宴,虽说王阳明的离开为他解决了造反之路上的最大障碍,但只要王阳明活在世上一天,便是他一生的隐患。于是他决定除掉王阳明,机会就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王阳明临行之前,接到了宁王朱宸濠大寿的请柬。
极少听说世上有一帆风顺的圆梦旅程,实现梦想,如同独自一人穿越大漠,跋涉过连绵的山峰,蹚过冰冷的河水,即便如此,也可能失足坠入山崖,一无所获。
宁王朱宸濠一直幻想着,自己的圆梦之路能够走得无比顺利。在他生日那天,江西的大小官员纷纷带着礼物前来贺寿。虽然宁王想要造反的消息已经人尽皆知,但面对宁王的邀请,谁也没有推脱的理由。每个官员的心,自始至终都提在嗓子眼,生怕此去再无归期。
宁王寿辰的排场很大,一夜歌舞升平。众位官员的心,随着袅袅的乐声渐渐放下,因为四周都是一派祥和的景象,丝毫没有策反之前的异动,他们甚至觉得,是他们多虑了。按照惯例,藩王寿辰宴席的第二日,前日参加的人员要前来答谢。这一次的气氛与昨天相比,似乎有着天壤之别,众人刚一进门,便被层层重兵围了起来。
朱宸濠并没有动武,反而一脸愁容地告诉众人:“太后告诉我,如今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并不是孝宗的亲生儿子。当初的太监李广,不知从哪里抱来一个野孩子,冒充先皇的龙种,天下之人都被整整欺骗了十四年。太后刚刚向我发来密旨,要我速速起兵,讨伐朱厚照,驱逐正德皇帝。”
根本没人相信他的鬼话。人人心里清楚,朱宸濠编出这样的谎言,无非是为了让自己造反师出有名。可与朱棣相比,这个“名”实在是编得不够高明。当年朱棣起兵靖难的借口,是“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之恶”。这是一个高明的借口,他让众人以为,一切的起因,是一位叔叔要发兵拯救自己遭受小人蒙蔽的侄子。即便是几年前造反失败的朱寘鐇,也是打着诛杀刘瑾的称号发兵进京,相比之下,朱宸濠的谎言,实在是有些难以服众。
孙燧厉声叱问:“太后的诏书在哪里?你若拿不出,便是谋反。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你要自寻死路去谋反,我不会陪着你殉葬。”说着便向宁王扑去。一旁早有人将孙燧死死按住,面对死亡的威胁,孙燧再一次大声怒喝:“你能杀我,天子就能杀你,你这反贼,将来必定被碎尸万段。”恼羞成怒的宁王,将孙燧押出门外,斩首示众。按察副使许逵、布政司参议黄弘、马思聪坚决不肯随宁王造反,也惨死在宁王府中,其余的官员都加入了朱宸濠造反的阵营。
这一年是正德十四年(1519年),也是农历己卯年,而朱棣起兵靖难的那一年,同样也是己卯年;朱宸濠已经做了整整二十年宁王,当年起兵靖难的朱棣,也同样做了整整二十年燕王。朱宸濠即将年满43岁,登上皇位的朱棣同样也是43岁。这一切的巧合,被朱宸濠视作上天的旨意,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忧心忡忡,因为虽然解决了大部分官员,但有一个人还没到,身边这些官员全部加起来,也许还比不过他的一人之力,这个人,便是王阳明。
虽然曾经在山中修道,王阳明也并没有算出宁王心里的真实想法。接到宁王寿辰的请柬,他本打算准时赴约,谁知船行到吉安,左副都御使龙光突然告诉王阳明,他的官印被遗忘在了赣州,无奈的王阳明只得在吉安停留,派下属回赣州去取官印,如此一来,便耽搁了行程。
宁王寿辰的第二天,王阳明赶到了丰城,这里距离宁王的驻地南昌只有一百多里,他本想继续向前,可丰城知县顾佖将南昌昨日发生的一切悉数告诉了他。王阳明感叹,短短一天之内,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忠臣义士死于非命,国家很有可能就此陷入危难。冷静思考后,王阳明忽然恍然大悟,宁王如此精心布局,想杀的并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啊。龙光误将官印遗忘在赣州,却在无意间救了自己一命。老天将自己留在世上,也许正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
宁王朱宸濠深知,如果王阳明站在自己一方,那等于是如虎添翼,夺取皇位根本不在话下。可如果王阳明与自己为敌,凭借他只用一年半的时间便扫平南赣匪患的实力,自己将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他早已计算好,王阳明本应在自己寿辰当日到达南昌,可等了几日,也不见王阳明所乘的官船靠岸,朱宸濠不仅思索,难道是王阳明在路上遭遇了什么不测?可无论如何,只要一天不见王阳明的尸首,朱宸濠便不能安心。他派遣鄱阳湖的水盗凌十一,率领二十条战船,沿赣江南下四处搜寻,不见到王阳明,誓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