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阳明天下:王阳明传
48289900000020

第20章 战争与功勋万民爱戴的全才(3)

他将二十五个士兵编为一伍,长官为小甲;两个伍为一队,长官为总甲;四个队为一哨,长官为哨长;两个哨为一营,长官为营官;三个营为一阵,长官为偏将;两个阵为一军,长官为副将。如果遇到战事,各军之间凭牌符进行调遣,所有的将官都由王阳明任命,并且只听命于王阳明,不受朝廷调遣。

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创造,几百年后的大清朝,曾国藩和袁世凯也是凭借着王阳明创造的方法在战争中屡屡获胜。

一切言语都不如内心深处的信念坚定,人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只要坚持,便能收获最好的结果。兵士操练完毕,王阳明即将打响第二场战争,这次他要攻打的目标是横水的谢志珊。在王阳明攻打詹师富期间,谢志珊曾经带兵偷袭安南,被安南知府打败,从此选择以守为攻,也正是从那一刻起,王阳明坚定了攻打谢志珊的信念。虽然朝中的官员大力主张攻打桶冈的蓝天凤,可王阳明有他自己的想法:“如果攻打桶冈,横水一定会去救援,这样的结果便是官军腹背受敌。朝廷一直主张攻打桶冈的消息,横水一定已经知晓,趁其放松警惕,必能一举攻破。”

由于担心横水周围的匪众会去营救谢志珊,王阳明还特意撰写了一篇《告谕巢贼书》,他深知土匪的心理,文中既有严厉的态度,又有通融的情理,哪怕是最冥顽不灵的土匪看到,也很难不被打动。王阳明这样写道:

本院以弭盗安民为职,自从上任便常收到百姓对你们的诉状,说你们常年抢劫乡村,杀害百姓,来这里告你们的百姓,几乎一天都没有停过。我本想立刻派兵剿灭你们,可还有福建的詹师富等一干匪众等着我去剿灭。我本打算平息了福建的匪寇,再来剿灭你们。当击败詹师富,审理时我才得知,为首的土匪只有四十五人,他们的死党也不过四千余人,其余大部分土匪都是被胁迫的,于是我知道,你们的人当中也一定有被胁迫的。通过走访我知道,你们都是大家子弟,其中一定有明白事理的人,如果我不进行招抚就先去围剿,等于不先教导就进行杀害,日后我一定会后悔,所以如今派人向你们说明,比你们强大的匪众都被消灭了,不要以为你们人马多就可以尝试抵抗,不要觉得你们的匪巢地处险恶就一定能守住。

平心而论,如果骂你们是强盗,你们一定会生气,说明你们并不愿以这样的身份活着。既然讨厌强盗的名分,为何要以强盗的身份活着呢?如果有人抢夺你们的财物,凌辱你们的妻女,你们也一定会愤怒甚至报复。仔细想想,你们这样对待别人,别人难道不会恨你们吗?我知道你们之所以选择当土匪,都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误入歧途,都是可怜人,只不过你们还没有悔悟,还没有走上正路。当初你们选择上山当土匪,是生人选了一条死路,你们却丝毫不畏惧,如今有机会改恶从善,等于是给死人一条生路,你们反而不敢走了。如果你们懂得弃恶从善,官府完全不必杀害你们。你们常年作恶,不把杀人当回事,从不肯轻易相信任何人,怎么会知道我对你们的良苦用心。我连一只鸡犬都不忍心杀害,如果轻易就杀掉你们,日后必有报应,殃及我的子孙。每当为你们考虑,我都夜不能寐,无非是想为你们寻一条生路。

但是如果你们冥顽不化,一旦我去剿匪,则不是我杀你们,而是天杀你们。如果说我没有杀你们的心思,那是骗人的,但如果说我是以杀你们为目的,那并不是我的本意。你们本来都是好人,都是朝廷的子民,朝廷就像你们的父母,如同一对父母生了十个孩子,八个都是好人,只有两个作恶,甚至要害那八个孩子。做父母的,怎么可能忍心杀掉自己的孩子,为了保全那八个孩子,迫不得已要杀掉那两个。如果那两个孩子弃恶从善,做父母的一定会原谅他们,这是父母的本心。

你们辛苦做贼,收获也并不多,甚至有人还吃不饱穿不暖,为何不将做贼的辛劳去务农或经商,过舒坦日子,而偏要每天这样担惊受怕?你们本可以在城市中自由地生活,在郊野中悠闲地游玩,哪用像现在一样,出门怕官府的捉拿,担心仇人的报复,在家中也担心被官府围剿,像鬼一样隐藏自己的行踪,一生劳苦,最终还要家破人亡。

你们好自思量,如果能听我的改邪归正,我便把你们当作良民,过往的罪行既往不咎;如果执迷不悟,我就会派遣狼兵和湖广的勇士,亲自带领大军围剿你们,一年剿不尽就两年,两年剿不尽就三年,你们财力有限,而官兵的财力无限,你们就算长了翅膀,也飞不到天外,最终难逃一死。

我其实并不想杀你们,但是你们让良民无衣无食,居无定所,连田地都被你们侵占,他们躲无可躲。即使如果你们是我,是不是也会派兵剿匪?该说的我已经都说了,如果你们还不听,便是辜负了我,而不是我对不起你们。你们都是我的同胞,如果一定要杀你们,我会非常痛心,写到这里,我的眼泪不觉已经落下。

捷报传来

每个人的生活在别人眼中,不过是一个故事,而在自己眼中,则是真实的经历。王阳明让人与《告谕巢贼书》一同给土匪送去的,还有美酒佳肴和牛羊布匹。

见到王阳明的《告谕巢贼书》,有的土匪开始动摇了,而有的土匪却依然执迷不悟,匪首卢珂和郑志高便被王阳明的言辞打动,决定受降。为了考验他们受降的决心,王阳明派遣他们去攻打土匪陈曰能。卢珂果然完成任务,被王阳明重赏,并且将消息公之于众。一时间,不打算投降的土匪,纷纷以卢珂为敌,而卢珂也没了退路,彻底归降了朝廷。

王阳明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招降他们,而是希望他们不要趁火打劫。如今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一切安顿完毕,军队正式向横水进发。

横水的土匪头领谢志珊与其他土匪不同,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自称征南王,四处结交义士,收买人心,将大量对朝廷不满的人士集结在自己的身边。听到王阳明准备攻打桶冈的消息,他虽然松了一口气,但还是精心布置寨中的机关,精心操练自己的匪众。

在一个满天星辰的黎明,王阳明率领的军队发起了进攻。让谢志珊没想到的是,王阳明买通了当初为谢志珊设计机关的木匠,进攻之时,官军巧妙地避开了所有的机关,势如破竹般攻入了谢志珊的大寨。起初谢志珊顽强抵抗,忽然远处传来喊声,称已经打下老巢,其实只是一些村野樵夫在虚张声势,可谢志珊的匪众听到后以为大势已去,纷纷逃散。谢志珊带领一些残兵逃亡桶冈,投奔蓝天凤。

心战才是战争的真实意义,王阳明并没有乘胜追击,除了深知“穷寇莫追”的道理,他还知道桶冈的地形易守难攻,确实像个木桶一样,四周尽是悬崖峭壁,官兵很难攀爬,即使勉强爬上去,山上的土匪用巨石就可将官兵轻易击落。

桶冈的土匪在蓝天凤的带领下,自己开荒种田,早已实现自给自足,即使被官兵困上十年,也不会饿死。与其硬改,不如招降。王阳明派去招降的人告诉桶冈的土匪,如有愿意投降的人,三日后统一出冈受降。桶冈的匪众大多愿意受降,而逃难至此的谢志珊却坚决不肯。王阳明买通了桶冈的一处关口,趁着众人不备,在夜晚一举攻入。桶冈的土匪们在战争中纷纷放下武器。眼看自己辛苦经营的山寨被官兵攻打得支离破碎,蓝天凤的内心再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从悬崖峭壁上纵身跳了下去。谢志珊虽然奋力突围,却无法如愿,冲入寨中的官兵将谢志珊捉拿。

几名最大的土匪头目被王阳明悉数捉拿,周边实力弱小的匪帮也纷纷归顺朝廷,唯有土匪迟仲容不甘心投降。他看过王阳明写的《告谕巢贼书》,却依然将信将疑,担心自己一旦归降,便会任由朝廷处置,到时可能依然不能活命。

可眼见其他匪帮已经被王阳明踏平,如今他的全部精力都将用在自己身上,想到这里,迟仲容还是有些忐忑。为了拖延时间,他一面派自己的弟弟迟仲安假意投降,为自己做内应,一面时刻准备着发起战争。王阳明一眼就识破了这破绽百出的伎俩,他带着“投降”的迟仲安去攻打桶冈,又派人带着牛羊美酒去迟仲容处等待他归降,说是等待,其实是监视。迟仲容假称自己练兵是为了防止土匪卢珂来犯,还派出自己的两名都督向王阳明复命。

王阳明假装大怒,把卢珂投入大牢,却偷偷派人告诉他迟仲安所说的话。两名都督回到迟仲安处,称卢珂在牢中日夜哀号,说迟仲容一直想谋反,因此不敢去赣州。他们劝说迟仲容亲自去赣州,官府一定会更加相信他。

迟仲容终于被说动,带着人马来到赣州。狡猾的迟仲容先是将九十多名人马安排在城外住下,自己只带着三名贴身护卫进入城中。他想得很周到,如果遭遇不测,自己随时可以带着大队人马逃回山寨。

王阳明假装不满,问为何不让“子民”们一同进城,难道是怀疑自己?无奈之下,迟仲容的军队只好受召进城,王阳明口中称他们为英雄,派人好生招待,还特意将他们安置在城中最大的祥符寺住下。

可迟仲容在寺中住得并不安心,他时刻惦记着重新回到山中。王阳明一再安抚,留他在城中过年,还特意派人送来过年的衣服和礼物。迟仲容的手下们见到礼物不够分,竟然为了争抢礼物打了起来。王阳明又派人道歉,说是自己想得不周到,请迟仲容将手下的名册写下,他将按照人头发放。迟仲容觉得有理,便将花名册交给了王阳明。

一行人趁着新年,好好在城中游玩了几天。可新年刚过,迟仲容便又来辞行。王阳明准许他大年初三返乡,还按照花名册给每人准备了新衣服和新鞋。初三一早,迟仲容便来辞行,王阳明派人带迟仲容的手下们去领赏,只将迟仲容留下谈话。王阳明先是嘘寒问暖,接着又赏赐礼物,最后便是赐酒相送。酒过三巡,迟仲容有些微醺,迷迷糊糊间便被衙役们捆绑到了公堂之上。王阳明坐在堂上审问,迟仲容却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称自己如果遇害,兄弟们一定会为自己报仇。王阳明叫衙役将迟仲容绑到堂外,只见九十多个人头整齐地摆在地上,愤怒的迟仲容还想反抗,却被官兵在乱刀中结果了性命。

城中的一干匪众被全部剿杀,迟仲容也血溅当场。王阳明立刻集结了城中的兵力,连夜向山中进发,一群土匪猝不及防,被一举剿灭。自此,为患十多年的南赣之乱,被王阳明在一年之内彻底平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有些大树,从立志成为秀木并顽强生长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永不会被摧毁。王阳明深知人怕出名的道理,平息了匪患之后,便主动提交了一份告老还乡的辞呈。但这一封辞呈并没有得到官府的准许,反而将他的官阶升为三品,并允许其一子可以世袭锦衣卫千户。可惜,年近五十的王阳明膝下并无一子,也许上天知道,有如此智慧的人,世上无须太多。

王阳明用成绩换来了百姓的尊重与热爱,当他从剿匪的前线返回赣州时,沿途焚香迎拜的百姓,站满了一条又一条街道,甚至有人要为王阳明建立生祠。但王阳明心里清楚,他虽然希望百姓世代过上安安稳稳的日子,可难保匪患不会再次冒头。唯一的办法,便是彻底对当地的百姓进行教育,建立起百姓的良知。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决定将“十家牌法”彻底执行下去。

生命是一种冒险,追随我心,又带着一点冒险精神,一些对命运的容忍和豁达,便能一路走下去。升官后的王阳明,在南赣颁布了《南赣乡约》,从军事训练到政治教育,从婚丧嫁娶到道德陶冶,制定了一整套的制度,规定全乡人民共同遵守。这是南赣人民平安富足的根源,只要按照乡约中规定的制度执行下去,这里的思想便会得到开化,人民的良知便会被唤醒。

无论官阶再高,王阳明永远摆脱不掉的,便是自己的先生的身份。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在当地修建一座书院,作为自己的讲学之地,即便身为南赣巡抚时也不例外。当他扫平南赣匪患的消息散布开来,学子们纷纷不远千里从各地赶来,只为亲耳听一听这位传奇英雄的亲口授课。在偏僻的山城赣州,王阳明奠定了一生的功名,学生们在这里继承了他的衣钵,甚至发扬出三个学派,他对仙家、圣家与佛家的评说,甚至被学生们在后世引为经典。

天地万物都是在良知的发动运用当中,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超然于良知之外,成为良知的障碍。每位到书院听课的学生,都会得到两本书,分别是《古本大学》和《朱子晚年定论》。这两本书均出自王阳明之手,他力求还原《大学》的本来面貌,与朱熹改动的《大学》叫板。王阳明又将朱熹晚年说过的一些与心学观点相一致的言论整理出来,这便是《朱子晚年定论》,用朱熹自己的话去攻击他提倡理学的观点,也许只有王阳明才能想出这样的办法。

徐爱将王阳明的语录整理成了一部《传习录》,初衷是效仿孔子的《论语》,为的是让后世的学生能够领悟到王阳明思想的精髓。可惜,在《传习录》问世之前,年仅31岁的徐爱便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这一切正印证了他当年梦中的场景,老和尚说:“君与颜子同谋,却与颜子同寿。”王阳明在极度的悲痛中接受了徐爱的死亡,徐爱是他心灵的寄托,虽然学生众多,但唯有徐爱能清晰地领会王阳明的一言一行。他本以为,只有徐爱能继承自己将来的衣钵,然而,一切皆为虚幻,王阳明的智慧,终究只能靠后人通过他的著作来进行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