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阳明天下:王阳明传
48289900000016

第16章 磨难与升华龙场悟道终成心学(4)

如今的王阳明,人生之路已经走完了一小半,最美好的年华已经付诸流水,除了一脸的沧桑和面对现实的无奈,他似乎不再期待还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未来。可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却总是不甘寂寞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徘徊,让他不肯放下心中的执念,也许,这才是不可或缺的生命支柱。

也许是上天感受到了王阳明的企盼,正德四年十二月,一纸朝廷的诏书到了他的手上,诏书上写着,任命王阳明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令,必须即刻上任。能有这样的调任,还要归功于王阳明自己的努力,虽然被贬官到千里之外的龙场,但他始终与京城的故交——乔宇和储瓘保持着书信往来。身为户部侍郎的乔宇,虽然无法亲自为王阳明的仕途提供一些帮助,可是他与吏部尚书杨一清却有着极好的关系。这位早已无法容忍刘瑾种种恶行的老臣,在关键时刻改变了王阳明的命运。

回想刚来龙场的路上,他曾经遇到一位目光呆滞的女子倚门而坐,上前询问后得知,她的丈夫另结新欢,将她赶出了家门。无处可去的女子只好在荒郊野外的茅舍中度日,每日靠思念丈夫和儿子过活。见妇人可怜,王阳明便上前安慰,愿意听她讲讲自己的故事,妇人说道,自己与丈夫自幼相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两个人,长大后自然暗生情愫。女子曾问过丈夫,初见时是什么心情,丈夫想了好一会儿,却念起了《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妇人知道丈夫只是哄哄自己而已,却还是无比开心。可是日夜轮转,人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志向远大的丈夫,一直幻想着拯救苍生,可现实总是如此残酷,哪怕志向再高,终于被现实无情地打磨。柴米油盐将丈夫从天堂打落凡间,曾经的美人也被时间熬成了妇人,丈夫早已厌倦了迟暮的妻子,新欢顺其自然地进入家中。一番故事讲得如泣如诉,王阳明也不由得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伤。自己空有一身抱负,却被贬官至此,谁知有没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连日的压抑终于找到了出口,王阳明为这名妇人一口气写了五首《去妇叹》,表面上是在为别人叹息,其实却是在替自己惋惜。

但是,在即将离开龙场的那一刻,王阳明心中忽然生出了几分留恋。这里的环境虽不如大城市繁华,可却有着最自由和纯净的气息,这里的土著人民让他感到亲切,他在这里教授的学生,有着最纯净的心态。

离开,才代表着更多的机会,就让这里的一切全部装在记忆之中,随着自己远走他乡吧。但王阳明没有想到,这一分别,便是永远,他从此再也没有踏上过龙场的土地,但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无法忘怀,这里的人们,也无法忘记这位曾经给他们带来巨大改变的导师。

如鱼得水的仕途

生命就像一条滚滚流动的大河,湍流不息且永不停息,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坚强和勇气,让我们没时间停留,只能激流勇进。人生总是在风风雨雨中行进,没有谁的笑容背后不是沧桑,只有经历了才知道,没有一种苦痛会永远伴随你。

带着一纸诏书,王阳明开始了赶赴江西就任的行程。此去江西,走的还是与当年来龙场时同一条水路,只是,同样的路,此时走来,却是不同的心情。

王阳明的学生此时已经遍布各地,行至湖南辰州,由冀元亨引领的几位学生,一起到码头迎接老师,并随着老师一路前行。虽说徐爱是王阳明最喜爱的学生,但湖南常德人冀元亨,在王阳明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明史·王守仁传》中曾经记载:“守仁弟子盈天下,其有传者不复载。惟冀元亨尝与守仁共患难。”

洞庭湖是屈原的葬身之处,当船行至此,王阳明忧国忧民的情怀一同涌上心头,不由得低头沉思。此时,冀元亨向王阳明请教“心即理”的含义,王阳明并未马上回答,只是取出一本《战国策》,随手将第一页的地图扯下,又撕成一块一块的碎片,要冀元亨重新拼好。

要拼好这样一张地图,着实需要花费一番工夫。战国初年的地图上国家众多,除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大国,还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小国分布在四周,冀元亨凭着记忆和自己学到的一切知识,过了很久也没有将地图拼凑完整。王阳明并没有责备,反而笑着将纸片交给了书童。

冀元亨起初还嗤之以鼻:“连我都无法拼出来,区区一个小书童怎么可以。”只见没怎么读过书的书童,几下就拼好了地图,冀元亨不禁大吃一惊,忙问诀窍,书童说,地图的背面是刘向的画像,反过来将画像拼好,地图自然就拼好了。冀元亨这才恍然大悟:如果一个人对了,他的世界就对了,何需向外界去求。原来,世间万物的理,和人心的理,都是相同的。

一路风尘,且教且行,终于来到了江西吉安地界。已经39岁的王阳明,从六品兵部主事做回了七品县令,别人的官级随着年龄逐年递增,只有他的官却越做越低。好在不需要再在石洞中睡棺材,也不用担心瘴雾毒气的侵扰,能够清清静静地独自管理一个县,等于也享受了世外桃源般悠闲。

娴静的时候,端看一盏烟雨,洒脱如雨的意境里,每一片木叶都经历了霜雪,每一枝枯藤都蕴含见证过钟情,每一寸芳土都留有残香,每一丝青雨都压着古韵,思绪踩着自由的平仄,将岁月吟咏成绝美的诗作。

“翰林多吉水,朝上半江西”,人才辈出的江西,曾经孕育过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这些鼎鼎大名的人士,这里的街道和茶馆,似乎都散发着文人的气息,随处可见的一处题词,很可能就出自哪名未来状元之手。据说,在明成祖时期组建的内阁,七名翰林学士中,有五人来自江西,而这五人中,有三人来自吉安。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做官,倘若自身的文化底蕴不够,恐怕坐在衙门里,整日也会觉得自惭形秽。

到了江西,王阳明的第一位客人,便是严嵩。刚刚丁忧期满的他,正在分宜安心读书,听说王阳明来到吉安,便赶忙前来拜访。那时的严嵩,还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官员,王阳明教导他要造福百姓,严嵩全部欣然应允。也许连严嵩自己都没有想到,日后的他,会成为大明朝首屈一指的奸臣。

送走了严嵩,本以为在如此知书达理的地方,做一个县令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可是,令王阳明没想到的是,吉安的百姓,有着一项超乎寻常的爱好,那便是告状。曾经的吉安知府每日都能接到八九百封诉状,一些屡次生事的人被知府抓进大牢,他们反而异常享受,待在牢中不愿意出来。那位知府本想效仿汉代的酷吏,没想到还没有开始整治民风,就被喜欢告状的吉安百姓告倒了。

王阳明刚刚上任,吉安的衙门就被告状的百姓围了个水泄不通。衙役们都紧张得额头直冒汗,王阳明却异常冷静地拍响了惊堂木,告状的百姓这才纷纷下跪,讲出了告状的原委。原来,朝廷在全国征收葛布税,虽说吉安不产布,但却同样需要缴税,税款从三千多两一下子增至两万两,苦不堪言的老百姓只能求王阳明为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