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阳明天下:王阳明传
48289900000015

第15章 磨难与升华龙场悟道终成心学(3)

龙场的土著人为王阳明修建的龙冈书院,直到五百年后,还依然保存完好。建立伊始,王阳明每日在书院中免费授课,许多喜好读书的年轻人纷纷前来听课,并且,一听就再也不想走了。王阳明的授课方式别具一格,书院中每日充满着欢快的讲学氛围。他的课不仅限于在书院之内进行,他也经常带着弟子们来到户外,通过亲身接触自然,来感受天人合一的真正意义。他将孔孟之道的真正精髓传递给弟子,还会讲述这些圣人先师的传奇故事,他教导弟子们,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绝不要因为眼下的落后而自惭形秽。他告诉弟子们:“富贵犹尘沙,浮名亦飞絮。嗟我两三子,吾道真有趣。”一方小小的书院,为多少文人学子搭建了梦想启航的地方,让龙场这个偏僻得几乎被人遗忘的地方,因为龙冈书院的存在,渐渐变得热闹了起来。

名声是一把双刃剑,出名之时,好与坏便相伴而来。思州知州听说王阳明将龙冈书院办得有声有色,误以为他一定从中赚了不少学费,自己却丝毫好处都未见到,便决定从王阳明那里捞一些好处。

他派人提醒王阳明,办学堂授课要注意方式,表面上是提醒,实则是暗示王阳明要向上级官员孝敬一些银两。王阳明心中明白他们的意思,但他只是冷笑一声,对此嗤之以鼻。恼羞成怒的官差打算抓人,可每日受教于王阳明的这些土著人,哪能看着自己心目中的圣人遭受如此侮辱。一向民风彪悍的他们,三两下就将几位公差打得逃离了书院。众人欢呼雀跃,只有王阳明心中明白,事情不会轻易得到解决。果然,没过几日,一封书信到了王阳明的手中,写信者是思州按察使毛应奎,也是王阳明的同乡,他在信中说,下级侵犯上级是不对的,需要王阳明亲自到州府叩头谢罪。

只要燃一盏心灯不被迷失,便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喧嚣中觅得一份宁静,在风雨中觅得一份坦然,在静谧中觅得一份幽逸,不论山重水复,不论柳暗花明,都能坐看云起,笑谈人生。

王阳明绝不可能向思州知州磕头谢罪,他只是写了一封回信:“昨承遣人喻以福祸利害,且令勉赴太府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言无所容!但差人至龙场凌辱,此自差人挟势擅威,非太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愠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太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太府,何所以醉而请谢乎?跪拜之礼,亦小关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足不当无故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屈辱一也……”

王阳明本是抱着超然生死的信念写了这封信,没承想一封信竟然让思州知州差一点奔赴龙场,亲自向王阳明道歉。文字的力量竟然远远胜过了武力,从此,书信就成了王阳明最好的武器之一。

能在如此荒蛮之地,将一所书院办得有声有色,王阳明再一次声名远扬。正德四年,一位叫席书的官员来到了龙冈书院,他是贵州的提学副使,也是王阳明的贵人。

席书曾是弘治三年的进士,一度在户部担任员外郎。一次云南地震,严重的灾情导致人心惶惶,朝廷的官员到云南巡查,回来后向朝廷禀报,认为云南官员救灾不力,导致天灾酿成人祸,请求罢免云南官员。本以为把云南官员当成替罪羊之后,此事就可草草了之,可席书这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他认为云南的天灾,责任在朝廷,如果只处罚云南官员,等于本末倒置。于是,惹恼了朝廷的席书便被皇帝找了个借口,调到了偏远的贵州。

早在京城做官之时,席书就听说过王阳明这位敢在京城办学的人物。如今在贵州为官,且正是专管提学一职,席书一定要与王阳明打打交道。他希望改善贵州落后的教育状况,也许最好的方式便是支持王阳明的书院。

席书赶了半天的路来到了龙冈书院,耐心地等王阳明授课结束,这才上前说明身份,并且向王阳明问了一个无论怎么回答,都可能是错误答案的问题:“朱熹和陆九渊,谁的理想更值得学习?”朱熹是大明朝独尊一派的圣贤,而陆九渊则是王阳明心目中的至圣先师。本以为王阳明会左右为难,谁知他只用一句话,便彻底让席书觉得此人不可小觑。这句话便是王阳明在棺材中悟出的那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番话说得席书有些吃惊,圣人竟然也可以自己悟道而成,这样的言论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带着满腹怀疑,席书回到住处后反复思索。第二天再来,王阳明又向他讲述了禹和稷的故事,带着故事中的道理,席书继续回家思索。如此来往了四五次,席书对王阳明是越来越佩服,他相信王阳明是个难得的人才,只有他才能实现自己振兴贵州教育的梦想,于是,他希望王阳明能够担任贵阳书院的总教席。

风雨人生,福祸相依,笑泪交织,有淡定,人生就不寂寞,有知足,人生就不空白,有超脱,人生便更丰富。若拥有了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纵然繁华落尽,纵然一切成烟云,心中一定有花开的声音,和美丽的风景。

王阳明应允了席书的聘任,一场知行合一的心学教育,便从贵阳迈出了第一步。王阳明的授课方式既宽松且严格,他让学生把程颢的语录牢记于心:“才学便宜须知有著力处,既学便宜须知有著力处。学要鞭辟近里著己。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

正德四年二月,王阳明的学生徐爱在会试中,考中了二甲第一百一十三名,年仅22岁的徐爱第一次考试便高中进士,他第一个想要感谢的,便是自己的老师王阳明。来不及与妻子分享自己考中进士的喜讯,徐爱第一时间赶赴龙场,想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王阳明。

京城到贵阳,是一段漫长的道路,徐爱一走便是两个月。一路上,每当走到坎坷难走的地方,徐爱便不禁感叹,老师一定在这个地方受了不少的苦。到了以后才发现,王阳明不仅没有吃苦,还积攒了一大批拥趸者。高兴之余,徐爱也向王阳明提出了一个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那便是他认为“知行无法合一”。他对王阳明说,人们应该对父母尽孝,对兄长尊敬,可人们却根本做不到这些,那么知和行又怎能合一呢?

王阳明的一番话,让困扰很久的徐爱茅塞顿开,他告诉徐爱:“被私欲隔断的行为,本身就没有知行的本来面目了。知而未行,只是未知。圣贤教导人们知与行,是要恢复知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知,怎样去行。《大学》里面也曾经讲过,看到美色属于知,而喜欢美色则属于行,人们看到美色自然就会喜欢,而不是看到美色之后,才生出喜欢的心。如果一个人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一定是他做到了,人们才会说他知孝、知悌,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只说了些尊重父母和兄长的话而已。再比如,一个人知道痛,一定是身体已经感到痛了;而知道寒冷和饥饿,一定是身体已经感到寒冷和饥饿,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本来意义,知和行是怎么都分不开的。”

王阳明从书中看过太多心口不一的故事,现实中也见过了太多说一套做一套的小人。从春秋战国以来,人们总是用善良和仁义标榜自己,可却极少有人能真正做到,那些奸佞之徒,有着狼虎之心,却肆无忌惮地助纣为虐。

在龙场悟道,让王阳明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越是身处乱世,越不能以平庸无能的凡夫俗子的是非观去评价道理,要相信真理就在自己手中,心即是理。

徐爱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他对王阳明的讲解说出自己的看法,没想到竟然遭到了王阳明的反对。他纠正徐爱:“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有的人做事喜欢任意妄为,必须讲了知的道理才能做得正确;有的人则只会胡思乱想,从不会亲自做事,这样的人一定要对他讲行的道理,他才能正确地知。”

一番讲解终于解开了徐爱心中的全部疑团,他决定将老师的话语全部记录成册,日后让更多的人领会老师讲解“知行合一”的含义。

皇恩浩荡,重见曙光

嘴角的微笑和眼角的泪珠都是眷恋,眷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眷恋着家乡的每一个人,甚至对在家乡时的每一寸光阴,都是眷恋的。哪怕是曾经厌恶的一切,久而久之都会眷恋起来。岁月斑驳,树的每一圈年轮都是一圈风雨之后的彩虹,也许会有另一个地方、另一群人、另一段时光去填补那块缺失的空白,可总有一天,这个地方会重新变成空白,彻彻底底地被人遗忘。

王阳明在龙场不知不觉已经两年,家乡的一人一物,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他的神经。听说有一位京城来的小吏,在贵阳郊外的一位苗人家中投宿,王阳明迫不及待地想要见一见这位家乡人。第二天天刚亮,他便迫不及待地派仆人去请,结果那位小吏已经带着全家离开了。又过了一天,一个噩耗传来,那位小吏和儿子、仆人,全部死在了路上。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生与死的问题。王阳明过早地面对了母亲的死亡,对生死之事比别人更加敏感。他不禁思考,到了自己离世的那一天,又有谁会在自己身旁,又有谁会将自己埋葬?满怀悲愤的王阳明,将自己的心绪全部写在了文章之中,一篇字字血泪的《瘗旅文》,就在此时诞生。清代影响力最大的《古文观止》,曾经收录了王阳明的这篇文章,这篇写给素未谋面之人的祭文,即便是翻译成白话文,读来也让人感动与悲伤:

正德四年八月初三,有位不知道姓名的吏目从京城过来,他带着儿子和家仆去远方赴任,路过龙场,在当地的苗人家中投宿。我从篱笆间内看到了他们,本想向他们打听北方的事情,可由于当时天气昏暗即将下雨,没有见到。第二天一早,我派人去找他们,他们却已经走了。快到中午时,从蜈蚣坡下来的人说:“一位老者死在了坡下,另外两人哭得非常伤心。”我想,一定是那个吏目去世了,真让人伤心。黄昏时,又有人来告诉我们:“坡下死了两个人,旁边有一个坐着叹气。”我询问那个人的相貌,判断是那个吏目的儿子死了。第二天,又有人从坡上下来,告诉我们坡下有三具尸体,原来是那吏目的仆人也死了,太让人伤心了。

三个人的尸体就这样暴露于荒野,没有人管,我便带着两个童子拿上工具去掩埋他们。两个童子露出为难的神情,我告诉他们:“我和你们,跟他们都是一样的。”两个童子难过地流泪了,和我一同去,我们在山脚下挖了三座坟把他们埋葬,又拿来一只鸡、三碗饭祭奠他们。我对他们说:“太让人伤心了。你是谁呢,我是龙场驿丞,浙江余姚人王守仁,和你们一样生长在内地,可你们为什么偏要在这山中做鬼呢?古人说出外当官不超过千里,我是被贬官才来这的,你又有什么罪过呢?你只是个吏目,俸禄也不过五斗米,就算带着家人种地也能得到这样的收入,为什么为了五斗米搭上自己的七尺之躯呢?还要搭上自己的儿子和仆人,简直太让人伤心了。你要是真的为了这五斗米而来,就应该高高兴兴而来,可是昨天我看到你的面容,却是满面忧愁,似乎有什么苦恼。你要冲破瘴雾,冒着霜冻,攀登悬崖,突破峭壁,行走在千万座高山的顶峰,还要忍受饥渴,难免筋疲力尽。瘴气瘟疫侵袭于外,忧愁郁结于心,怎么可能活得下来。我没想到你死得这么快,也没想到你的仆人和儿子也死得这么突然,这都是你们自找的,让我说什么好呢?我是因为你们没有依靠才来掩埋你们,却让我有了无穷的悲怆。如果我不掩埋你们,山崖边成群结队的狐狸,和山谷中大如车轮的毒蛇都会把你们埋在肚子里,也不会长时间沉尸荒野。自从我离开家乡,到这里已经三年,经历了无数瘴雾毒气还能勉强保住性命,是因为我一天都没有忧愁叹息,今天却悲伤到如此地步,是我把你们看得太重,却把自己看得太轻”……

我给你们唱首挽歌吧:“连绵不断的高山矗立在天边,飞鸟无法通行;离家的游子想念故乡,却分不清何处是西东;虽然分不清南北西东,却都有同样的天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方位,却都在四海之中。心胸豁达就可以四海为家,何必非要守在家中?亡灵啊亡灵,请一定不要悲伤哀痛!”

再唱一首吧:“我和你们都是背井离乡,南方之人的语言无法沟通;人的性命无法预期,我要是死在这里,请带着你的儿子和仆人来到我身边。我要和你们漫游嬉戏,驾着紫虎或乘着彩纹的蛟螭,登高遥望故乡而叹息。如果我能够侥幸活着回去,你的儿子和仆人依然会伴随着你,不要因为没有伙伴而悲伤。道路两旁的坟墓一座又一座,大都是从中土来的流浪者,你们可以一起徘徊,又说又唱。以清风为正餐,以露水为饮料,你们不会饥渴。早上可以与麋鹿一起玩耍,晚上可以和猿猴一起休息,你们一定要安心待在自己的住所,不要化身厉鬼扰乱附近的村落……”

一篇《瘗旅文》,似乎在祭奠他人,可更像在告慰自己。王阳明只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却不知自己未来要到哪里去,落叶还有着最终的方向和归宿,可像自己这样,就犹如无根的浮萍,自己的最终归宿又在哪里?一篇如泣如诉的文章,作之者固为多情,读之者能无泪下?

为了三位素不相识的同乡,王阳明已经耗费了太多的体力与精力,满身大汗的他,坐在一旁休息。王阳明本就身体虚弱,他不能也不敢再过悲伤,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逝者一切安好,生者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