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的海伦是一家夏令营的辅导员助手,她负责照顾年幼的夏令营成员。而海伦的妈妈一向相信海伦的自理能力和出色的社交能力,因此,妈妈对于她几个暑假都在夏令营生活很放心。可是有一天,妈妈忽然接到海伦的电话:“妈妈,我们原来的辅导员走了,新来的辅导员莉莎小姐脾气很坏,对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很苛刻。”妈妈很意外海伦也会遇到这样的不顺,连忙问是什么原因。原来,由于海伦那天早晨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队员召集到早餐处,莉莎小姐竟当着全体队员的面,将她狠狠训斥了一番,让她在其他队员面前抬不起头。听到这些话,妈妈当然为女儿难过而且打抱不平:“你是义务去帮助他们的,她却这样对待你,太不应该了!我马上给你们的营长打电话,叫她同你的辅导员谈谈,或者你干脆辞了工作回家,在家里好好度过这个假期,放松一下。”
妈妈这样做对吗?当然不对!诚然,妈妈心疼女儿不无道理,但这样做,却不利于女儿意志力的训练。海伦遇到了挫折,正是让她自己迎难而上、找出解决办法的时候。此时,妈妈却挡在了她的面前,让她在困难面前放弃,这样做,只会让海伦丧失独立的个性,无法支配自己的行为。更糟糕的是,一旦养成遇到困难就放弃的习惯,将会成为一个缺乏意志力的小可怜虫。
蒙台梭利非常强调儿童意志力的训练和培养。她曾研究过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和德佛里斯等人的遗传学说,认为控制人类行为是本能的冲动,儿童在来自先天的、自发的能动性的作用下,具有天赋的内在潜伏能力,而且具有很强的、继续发展的积极力量。在她看来,“在儿童的心灵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它是发展中隐藏的模式,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因此,她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她强调儿童和成人有本质的区别。蒙台梭利认为童年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儿童的个性意志,是这个个体中的重要部分。
那些缺乏意志力的人,不能说与他(她)从小的家庭教育无关。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白松的种子,落在英国的石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矮小的树;要是将它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逐步认识自我、确定自我的过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认识自我和接触自我,也并不是每个教育者(包括家长和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或者即使认识到这一点,也未必能够放手让孩子支配自我。要知道,人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而幼儿期正是这个创造过程的根基。人生不像草木,人是有能动性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所以,教育者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让孩子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样来塑造自我。爱因斯坦曾说过:“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叔本华也认为:“意志是人类的本质、核心和根源,智慧则只列居次要地位。”这都说明了训练孩子意志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年轻人缺少个性,而是学校摧残了孩子的身体,削弱了他们的意志,致使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展。
意志平时就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之中,有些时候,意志表现为一种动机,即人们无论采取怎样的行动,都是有其或隐或显的目的的,都在被44某个动机左右着;另外,意志也可以对某些行为加以控制,比如前面提到的维托里奥·阿尔费里的故事,再如它可以抑制我们因愤怒而产生的冲动,阻止我们因个人的欲望而去抢夺别人的东西等。意志可以对行为加以引导,假如不付诸行动,就不会有意志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的是,一旦你决定了某件事,你应该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如果没有任何行动,只是在心里作出所谓的“决定”,你就没有完成意志的活动,而只是处于想象之中。事实上,意志有多少生命力,行动就有多强的力量,所有的行动都是冲动和抑制两种力量均衡的结果。这两种力量的均衡,就是意志力的体现。
2
意志不是水上漂泊的船
蒙台梭利认为,对个人来说,有能力用一种审慎的和沉思的方式来行动才是正常的,对于幼儿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是一种内在纪律的标志,外在表现则为一种有条不紊的行为。我们不难想象,当缺乏这种内在纪律时,个人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而受另一个人的意志所支配,就像水上漂泊的船,成为外界影响的牺牲品。此时,人便不再作为人而生活,而仅仅是一件东西而已。因此,我们在这里应该认识到的一点就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掌管自己的意志。
蒙台梭利所说的意志主要体现在自我控制上。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自我控制最早发生在孩子出生后1~1.5岁之间,此时生理不断成熟,而与之相伴的注意机制也在成熟,其他心理能力正在持续发展。但是如果单纯是儿童生理的生长,其实并不能表示儿童自我控制也会发生。事实上,研究认为,自我控制的发生,必须以一些认知成就为基础,这也是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感觉训练的原因。当然,你会说,即使不做感觉训练,儿童的认知能力也会伴随成长而得到发展。这一点我们绝不否认。只是,如果多做些蒙台梭利日常生活练习,孩子的认知成就会发展得更好。
在蒙氏练习或者工作中,儿童必须将自己视为独立的、具备自主性的个体;对于孩子的认知过程,大人不要横加干涉,除非在孩子能力达不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加以引导或者援助。如果想让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意志力更好地得到发展,还必须要求幼儿有一定的表征和记忆能力,能将大人的指示和要求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将自己的意志内化到行为之中。意志并不是突然出现的,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成人也不能完全由意志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幼儿尤其如此。但我们都知道,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力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融入社会。鉴于注意机制的成熟是自我控制发生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孩子1~2.5岁时,对他们的注意力加以观察,由他们维持注意的能力可以预测在2岁以后的自我控制水平。
幼儿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本能和冲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本能和冲动越来越被自我控制能力所代替。而自我控制能力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对认知活动的控制,对情绪情感的控制。
首先,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这是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第一步,动作的发展是随着儿童生理机能的成熟而进步的。对儿童来说,学会停止、抑制某些行为并非易事。事实上,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一些大人所控制。
比如,当你去问一个孩子,樱桃是什么颜色时,这小家伙可能由于一直在母亲的庇护下长大而不知道自己作出回答和决定。对于这个他明明知道的答案,他可能犹豫半天后会说:“我回去问妈妈。”这就是典型的孩子的意志被成人所替代的例子。
其次,很多成人也无法以自己的意志去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人(可能也包括你自己)在出门时,明明锁了门,还会将锁把摇几下,更有甚者会走出几步后又回来试试门锁,就是因为他怀疑门没锁上,尽管他知道门是锁上的,并且清楚地记得他还摇过门的。这就是意志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直接表现。
在一些孩子身上也同样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他们在上床睡觉以前,总喜欢朝床底下看看,是否有猫、狗之类的动物。当然,他们什么也没看见,而且他们心里也明白,其实下面什么也没有。尽管如此,过了一会儿,他们还会爬起来,往床底下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因此,如果要让意志在身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时体现它的价值,我们就应该对意识进行必要的训练。意志对认知活动的控制,对于幼儿来讲也十分困难,因为他们的经验和阅历太少,而且他们的认知系统本身并不完善。前面提到的“樱桃是什么颜色”的例子就很典型。
最后,对于情绪情感的控制,是不少人的弱项,更何况孩子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这个应该是最基础的),可以控制自己的认知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一项研究发现,让2~4岁幼儿对某种信号不作出反应比让其作出意志反应要困难得多。由此进一步得出,对于儿童来说,能快速进行的某种活动让其慢慢进行时,儿童很难坚持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他们对自己运动速度的控制能力相当差,但又在不断进步。不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服从和反抗的反应都在增长,过于注重反抗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叛逆”心理和表现。因此,要让孩子的意志能够有所指有所为,游戏对幼儿发展有重要影响。也许这听起来很不近人情,但是如果儿童能够适当地忍受挫折、克服冲动、抗拒诱惑,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是非常有利的。
在教育儿童的时候,注意不要给他们带来消极情绪。因为这种情绪会带来消极的调节能力,相反,积极的情绪可以预测有利的调节能力,而自我控制可以预测积极与消极的调节。每一个大人都深有体会,当我们感到不安时,会倾向于采用短时的能使他们感到快乐的行为(比如大吃、抽烟、饮酒、疯狂购物、攻击),而不是长远的自我调控的目标。所以,让孩子保持积极的情绪非常重要。
总之,幼儿的意志主要由坚持性、自觉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组成。它表现为幼儿通过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而控制冲动的能力。
因为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很多刺激都不被加工,致使他们的行为受冲动和欲望的影响很大,缺少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因此,缺乏思考、容易冲动是幼儿行为的重要特征。但是,如果能够按照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训练和培养,随着注意机制的不断成熟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他们会渐渐学会对自己的冲动行为、冲动情感进行控制和调节。
幼儿正是在抑制冲动中逐渐积累了对自己行为、情感控制的体验。当然,我们很难指望2~6岁的幼儿在某种困难情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完全自由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他们可能对短期冲动的控制会让48你满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生活中要更多地要求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能够维持这种控制力。这种控制力和意志力明显相关。
此外,意志还表现为一种自觉性,如果幼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对禁止的事情能够做出令人满意的举动,那也是幼儿意志力成功发展的一种体现。
3
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需要保护
意志力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能力,一种对自我的掌控、对自我的思想和行为控制的能力。唯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赢得成功。
但是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孩子,凡事都由大人来包办,结果却导致他们的能力太差;而有些孩子,却是“散养”的,任由他去闯,错了再重来,也没人多管。结果这样的孩子,反而更有能力。这个问题,在若干年前,蒙台梭利已经敏锐地看到。她说:“许多孩子,特别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他在生存能力上反而减弱。原因就是许多应该他自己去完成的事被交给了女佣或父母,这是不可取的。”一切被代办,与其说是帮助孩子,不如说是在剥夺孩子对自我掌控的宝贵权力。
这其实是为我们阐明一个问题:我们大人所安排的,不一定是孩子喜欢而且能接受的,这些对于他的心性、头脑没什么帮助。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教育虽然越早越好,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倾箩筐似的拼命灌输。很多家长都犯了这样的错误,恨不得把自己二三十年的知识和对孩子的期望,一下子全灌输到孩子的骨子里去。这种做法只不过反映出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态,最容易造成孩子只会死记硬背、不能思考的结果,这样就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
不仅仅是对于幼儿,对于学龄的孩子也是一样。强制学习导致了他们恐惧、厌倦和精力的耗竭。一直以来,他们生活在大人们为他们设计的“模子”中,让他们变得毫无信心,不应该有的、超出年龄的忧郁代替了自然的快乐。家长和老师们看得最多的是孩子们能够通过考试,尽可能学得快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得一张社会通行证。这些都是畸形的教育,正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所描述的梅花一样,失去了天然的姿态,不是真正的美。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自由是基本的原理。我们都知道,生命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地生长,生命之花才会艳丽地绽放。我们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在我们的教育中,将自由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学法”,其目的就是让孩子自由发展,蒙氏教具也是本着这项原则,以“自我纠错”的方式督促孩子来完成工作。因此,把握“自由发展”的内涵,就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本质。我们只有真正了解蒙台梭利教育中的自由的概念、懂得自由发展的真谛,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游刃有余地引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