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48258000000054

第54章 印度人的最优策略

在芝加哥街头,一位印度人在地上摆着三幅画叫卖,据称这三幅画均出自名家之手。它们被一位美国画商看上。这位美国人十分聪明,他认定这三幅画都是真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他想,买下这三幅画,收藏一段时期肯定会大涨价,那时自己就会发一笔横财。于是,美国画商打定主意,无论如何也要买下这三幅画。

他向那位印度人问道:“先生,您的画不错啊!请问,这些画怎么卖?”

“你三幅都要吗,还是只要一幅?”印度人反问道。

“三幅画都买,什么价钱?只买一幅,又是什么价钱?”美国画商开始算计起来。他心想先和这个印度人谈好一幅画的价格,然后,再把其他两幅一同买下,这样三幅画肯定能便宜不少。

印度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装作难为情的样子,美国人却沉不住气了,他说:“你说个价吧,一幅画得多少钱?”

这个印度人是个生意老手,他清楚自己画的价值,而且他还了解到,大多数美国人都有收藏古董名画的习惯,他们一旦看上是绝不会轻易放弃的,一定肯出高价买下。并且他从美国人的眼神中看出,他已经看上了自己的画,印度人心中有底了。

印度人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回答说:“先生,如果您真心要买,每幅给2.5万美元吧,这是最低价。”

美国画商十分精明,他一美元也不愿多出。于是,两个人开始讨价还价。

印度人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装作生气的样子,顺手拿起一幅画来撕得粉碎。美国人十分震惊,他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对手,对于撕毁的一幅画又惋惜又心疼。于是小心翼翼地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卖多少钱。想不到撕毁一幅画后印度人的口气更加强硬,两幅少于7.5万美元免谈。

美国画商觉得太亏了,少了一幅画,还要7.5万美元。于是,强忍着怨气依然拒绝,只希望价钱便宜一点。

没想到,这位印度人不吃他这一套,又怒气冲冲地拿起一幅画来撕毁了。这下,美国画商大惊失色,只好乞求印度人不要把最后一幅画毁了,因为他太爱这幅画了。接着又问这最后一幅画多少钱?

可印度人还是要7.5万美元。这次美国画商有点儿急了,问:“三幅画与一幅画怎么能价钱相同呢?不对啊?”

印度人答道:“这三幅画都出自名家之手,本来有三幅的时候,相对来说价值小点儿,现在只剩下一幅,可以说是天下至宝,它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三幅画都在的时候,因此,现在我告诉你,这幅画7.5万美元不卖,如果你想要,至少也得10万美元。”

美国画商欲哭无泪,没办法,最后以10万美元买下了那幅画。

事实上,当博弈的一方占有稀缺资源时,他便是占据上风的。像上面故事中的印度人和美国画商,他们都在博弈中设计自己的最优策略,然而,当印度人将该资源转换为稀缺资源时,美国画商的最优策略必然要改变,并作出妥协。虽然美国画商多付了钱,但该策略对他来说无疑是最优的;印度人之所以敢于做出毁画的大胆举动,关键在于他了解美国画商的策略是什么。双方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并不妨碍最后交易的达成。

博弈思维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心理分析。博弈的双方,其观念中的多元选择要绝对保密,各自最后方案的决定又要依赖于对对手的分析、估测。估计对手的实力固然很重要,但根据双方以往交手的情况,揣摩对方现在的心理更为重要。这是一场心理的较量。

普林斯顿大学思维练习(三)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第二年,他回到了西班牙,饱受赞誉,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嘲讽。一次,在西班牙的一个宴会上,几个王室贵族轻蔑地对哥伦布说道:“哥伦布先生,您到了一个欧洲人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这很了不起吗?在我们看来,只要是向西航行,谁都会找到那块陆地,它实在是太平常的一件事了。”说着这些人一起哄笑起来。

哥伦布不慌不忙地说道:“大家真的认为这是件很平常的事吗?”

“是的,它再简单不过,任何人都可以办到。”贵族们继续起哄。

“好吧,为了证实‘简单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办到’这一观点,”哥伦布顺手拿起一只熟鸡蛋,说道,“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各位先生,你们谁来试试把鸡蛋立在桌子上?”

有几个人走上前去试了试,都没能把鸡蛋竖立起来,他们不甘心地说道:“鸡蛋是椭圆的,不可能竖立起来,恐怕没人能办到,这个实验很愚蠢。”

那么,哥伦布是如何把鸡蛋竖立起来,说服众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