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游文集2
48199600000022

第22章 祭朱元晦侍讲文①

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②,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③,路修齿髦④,神往形留,公殁不亡⑤,尚其来飨。

【注释】

①朱元晦侍讲:朱熹,官至侍讲,故称。②“某有”句:捐百身:《诗·秦风·黄鸟》:“苟可赎兮,人百其身。”起九原:《礼记·檀弓下》:“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九原是古代晋国大夫的墓地。③倾长河注东海:《世说新语》记顾恺之拜桓温墓:“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④路修齿髦:路远年老。⑤公殁不亡:言朱熹身虽殁而精神不朽。

【品评】

庆元六年(1200)陆游七十六岁,家居山阴时作。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总结了北宋以来道学家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构建了融自然、社会、伦理于一体的思想体系。他倾注毕生心血,撰成《四书集注》,被元、明、清三朝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他大力倡导教育,创办书院,据专家考证,朱门弟子多达476人,未及门而私淑者21人,总计488人。总之,他几乎在当时所有学科门类中都作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理论是整个后期封建社会最精致、最完备的理论体系,代表了当时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朱熹的思想影响了我国长达七百多年时间。在西方文化自身出现危机的时候,西方人转而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文明,抖落掉尘封在朱熹身上的灰尘,其思想的光芒将得以绽放,为21世纪的人们提供一条可资参考的道路。

朱熹一生广交朋友,与之交往最深的,除了肝胆相照的辛弃疾外,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算是一个。朱熹与陆游的深厚友谊应追溯到南宋孝宗淳熙初年。当时,朱熹被闲置在武夷山任冲祐观主管。淳熙五年(1178),陆游被贬官到建安任福建茶盐公事,时常前往拜访朱熹,相见恨晚,无所不谈。淳熙七年(1180),浙东发生灾荒,朱熹通过各种渠道赈灾,得罪了一些士大夫。陆游闻悉后,特地赠诗一首《寄朱元晦提举》,声援朱熹,支持赈灾。庆元三年(1197)十二月,韩侂胄等宣布道学为“伪学”,将朱熹列为“伪学逆党”之魁,限制他的活动,但陆游始终如一地与朱熹保持密切的关系,诗书往还不断。这一年冬天,朱熹寄纸被给陆游御寒,陆游作《谢朱元晦寄纸被》二首答谢。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朱熹在家里忧郁逝世,终年七十一岁。可以说,朱、陆的友谊是在共同对敌中结成的道义。

陆游、朱熹、辛弃疾,是南宋学术、文艺界最有成就的三位杰出人才,如今竟被党争折磨死了一个。当时“庆元党禁”尚未解除,朱熹还是待罪之身,陆游写此文是要有一些胆量的。据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庆元六年,公(朱熹)终于正寝。郡守傅伯寿以党禁,不以闻于朝,犹遣人以赙至,其家辞焉。时故旧莫敢致哀,陆公游仅以文祭云:‘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仅此六句,词有所避,而意亦至矣。”无独有偶,士林之大丈夫辛弃疾也在这当口,为亡友送来了道义上的慰问,《宋史·辛弃疾传》载:“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辛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尤生!’”陆游、辛弃疾在万马齐喑的党禁时代,当滔滔天下皆与死者划清界限的时候,他们却公开宣称与死者站在同一立场上,一个说不惜百身以赎其死,一个说死者会万古流芳,这种敢于坚持道义的壮举,足堪为古今士人之表率!可以说,陆游与辛弃疾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