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学的16堂人生哲理课
48161900000039

第39章 把所有的课程学好才能为充分发展奠定基础

曾有一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些课程高考根本不考,我认为对我们的能力提高也没有用处,对这样的课程是否可以不学?或者是否可以应付一下算了?”或许,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出:“我认为学生所有的事中就是不能把学习弄坏了。学习能培养出一个人的自豪感,一种把事情做好的信心。一个人如果能持续地考进前几名,就能培养出一种感觉,就是‘争强斗狠’,觉得我是最好的。当然每个学生不可能都是最好的,但是,这种感觉能让这个学生成为最好中的一员,而且会激励他尽力把每件事都做得接近完美。”

这位老师指出,有两个理由值得我们把所有的课程学好。

首先,成绩高和能力强不是对立的。可以这么说,在目前体制下,衡量一个学生最根本的指标,就是分数。它甚至可以根本改变人的命运。一件事既然你干了,干吗不把它干好,却要得过且过地应付呢?既然开设了这么个课程,干吗不把它学好,偏要采取应付的态度呢?

其次,不存在“没用”的课程。有些学生认为:学校设置的某些课程没有实用价值,没有必要把精力花在上面,没有必要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而门门皆优。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你有几门功课没及格或成绩差距很大,那么你至少已经把你的年轻时代赌输了。比如一个北大的学生,他想出国或许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这四年,再没劲的课,他得了两个 C,那么哈佛奖学金就吹了。就这么现实!美国人不会因为他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就放松对他的要求。

有学者曾把清华的学生和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进行过对比,发现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更具有创造性。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思索。

能够考上清华的学生,其素质绝对是一流的,毕竟是万里挑一选拔出来的。如果从考试成绩上看,清华大学学生的水准的确比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的水准高;但在个人创造性、知识广度等方面却并非如此。清华学生一进校园就被分到了某一个系,这就好像把他们全部领到了一个个窄窄的小胡同里让其成长。而在哈佛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并不分是哪一个系的,他们可以自由地选课,在知识的大观园里游览、思考,到第三年,他们才决定主修什么课程。这样,学生的知识基础就很雄厚。经过四年广泛的、自由的选课和学习,哈佛学生的素质提高得很快,科研能力也很强。

这种现象启示我们,现代青少年,想要提高水平,必须拓展知识面,为充分发展奠定基础。鲁迅说得好:“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有许多著名的老学者包括工科的科学家,他们精通本行,自然不在话下。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对本行以外的文史哲,也有相当造诣,谈起历史、哲学来,娓娓动听,不时还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使四座为之倾倒。如果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也笔墨酣畅,洋洋洒洒数万言,一气呵成,令人赞叹。

正是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帮助他们成了科学家。这奥妙,就在一个“识”字,也就是说,他们除了有过人的勤劳和出众的才华而外,还有卓越的见识。有识,才能看准方向,选好道路,不走大的弯路和错路;有识,才会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在各种环境中,乘风破浪而不为风浪所淹没;有识,才能登高临远,思想开朗。无怪乎王安石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他的意思是,只读经书,不会真正懂经。

作为现代青少年,光有才还不够,还得有正确的识。而识,既要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也要靠学习文史哲。一个人的实践非常有限,而文史哲则集中了古往今来亿万人的社会经验和认识,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我国历史文献之丰富、水平之高,在世界上大概是首屈一指的了。史书太多,仅《二十五史》,就得几年功夫才能读完。

至于哲学,那是很富于启发性的。从古到今,一些大科学家,诸如古代的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17 世纪的莱布尼兹、笛卡儿,近代的爱因斯坦、波尔等等,无不同时以哲学造诣闻名。自然科学中不少课题来自哲学。古希腊唯物论者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至今仍蓬勃发展;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中心说,虽然是错的,却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此外,如天体起源论、电子无限可分说,也都与哲学密切相关。

通过哲学史,可以学到一些历史上的哲学,了解它的发展概况。除此而外,还要读一些结合自然科学的哲学,这方面的名著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拉普拉斯的《宇宙体系论》、《爱因斯坦文集》、薛定锷的《生命是什么》、海森堡的《物理学与哲学》、莫诺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等等,都值得一读。有些书,虽然存在不少错误和唯心主义观点,但总起来看,还是开人心窍、增人智慧、益多于弊的。

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抽空读几页曹雪芹的《红楼梦》、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或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便觉心神飞越,仿佛进入另一境界,顿时忘却眼前的疲劳和困难。此外,《史记》的豪放,《庄子》的旷达,杜甫诗的严整,李清照词的婉约,都各具一格,争妍斗奇。特别是当我们受某一科研问题的长期困扰而不得其解时,读一下这些作品,往往能使头脑清醒,思路开阔,有助于产生新思想,发现新线索。

不用说,学点文学,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这也绝不是小事一桩。有些人,文章写得又快又好,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很准确。有了这种本事,真是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