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启迪成功的哲理
48149400000015

第15章 求真务实(2)

在世界邮政史上,这2000个信函也许根本不算什么,然而,对世界出版史而言,一个奇迹却由此诞生了!到20世纪末,德威特·华莱士夫妇所创办的这份文摘刊物——《读者文摘》,已拥有19种文字、48个版本,发行范围覆盖到127个国家和地区,订户1.1亿,年收入5亿美元,在美国百强期刊排行榜上,几十年来一直位居第一。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横冲直撞比起坐以待毙要高明得多。横冲直撞可能会遭遇头破血流,也有可能就此杀出一条血路,但坐以待毙却是必死无疑。德威特·华莱士的成功,就是在条件还未完全成熟的状况下,先发制人,采取行动,才取得了决胜权。

毛泽东也曾提倡过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如果事关重大而又不够条件让你从头学起,那就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学习,就算付一些“学费”也无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碰壁或失败未必就是坏事。

只在岸边观望的人永远学不会游泳,只会趴在地上的人也永远学不会摔跤。成功没有秘诀,就是在行动中尝试,犯错,再尝试,再改进……直到成功。有的人成功了,只因为他们比我们犯了更多的错误,遭受了更多的失败而已。

一位邻居问农夫:“你种了麦子没有?”

农夫回答:“没有,我担心天不下雨。”

邻居又问:“那你种棉花了吗?”

农夫说:“没有,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

于是,邻居再次问道:“那你种了什么呢?”

农夫说:“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行动是伴随着冒险而来的,行动越大,相应的风险也越大,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要想看到更奇特的风景,当然得攀爬上最危险的高峰。

同样的,成功路上也是风险处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都要冒可能失败的风险,但就像达尔文说得那样:“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危险和希望并存,倘若你要创一番惊人的业绩,必先有敢于冒险的勇气。

一个不敢冒任何风险的人,当然也不敢采取任何行动,就像那位农夫一样,为了确保安全什么作物都没有种,到头来,注定是什么都没有。

不愿意冒风险的人不敢随意发笑,因为他们怕冒愚蠢的风险,不敢哭,因为害怕冒别人耻笑的风险;不敢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因为要冒被牵连的风险;不敢暴露感情,因为要冒露出真实面目的风险;不敢爱,因为要冒不被爱的风险;不敢希望,因为要冒失望的风险;也不敢尝试,因为要冒失败的风险……不愿冒风险的人,他们能做些什么呢?

听过一个关于鸵鸟的故事,说是它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习惯于把自己的头藏在沙土中以获得心灵上的解脱,而不敢冒险一搏。这是本能的反应,无论是鸵鸟还是人类,在内心深处总会残存着一种逃避和找寻安慰的想法。但是更多的人明白,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困难和风险也是欺软怕硬的,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我们必须学会冒险,因为人的一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次探险,如果不主动迎接风险的挑战,便只能被动地等待风险的降临和侵袭;唯有面对危机和困难勇于尝试,才会激起更高更强的决心和勇气。

经历内战与灾荒时期的苏联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不愁吃穿地安稳度过。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似乎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才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干一番事业的“战场”。

于是,他做出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抉择——他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可怕的苏联。当时,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虽然当时政府采取了一些决策来吸引外资、重建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仍对苏联充满了偏见和仇视,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更是被称作“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心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风险大,其利润必然也大,这个“险”值得一冒。于是哈默在饱尝了大西洋中航行晕船之苦之后,终于乘火车进人了苏联。

沿途景象惨不忍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是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的头顶上盘旋。

哈默痛苦地闭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头脑告诉他:被灾荒困扰着的苏联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苏联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能够让双方交换,岂不两全其美?

从一次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哈默获悉:苏联至少需要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度过灾荒。机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苏联官员建议,要从美国运来粮食以换取苏联的货物。很快,双方便达成了协议,初战告捷。不久之后,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收益也越来越多。

其实,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成功者和普通人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别,区别之一便是前者敢于走常人不敢走的路。人生能有几回搏,该尝试时且尝试。没有积极的尝试,就难有新事物的出现;没有无畏的冒险,就难有探险后的宏伟奇景。

有人说,所谓危机,就是“危险”+“机会”。没有冒险精神,便难有和成功相会的机缘。就像哈默那样,在常人眼中,他“不太正常”地一脚从天堂踩进地狱,不受世人所理解;而事实证明,在勇冒风险的过程中,哈默将自己平淡的生活变成激动人心的“探险经历”,这种经历虽然会不断向你提出挑战,给予你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与此同时,它也会不断嘉奖你,给予你源源不断的财富和成功,这正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冒险是对完全陌生领域的涉足,是对完全没有把握事情的尝试,虽然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想要成就大事,又怎能畏惧冒险,诚惶诚恐呢?

成功离不开对新鲜事物的冒险尝试,生活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冒险精神的核心,就是要你行动、赶快行动、马上行动。当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候,有志者或许已经冒着风险在行动了;若不然,待你观望清楚,机遇明显之际,那里也许早已人满为患了。

思考是行动的起点

思想产生行动。我们首先要有某种思想,然后才能把它付诸实行。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成了什么样的人。只要你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你就能控制自己的行动。

思考是行动的种子,将构思转化成行动,需要具备毅力和努力。

思想产生行动。我们首先要有某种思想,然后才能把它付诸实行。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成了什么样的人。只要你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你就能控制自己的行动。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仅有思想,而且能支配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决定自己脑子里的东西。能够舍弃无用的思想,能够创造积极的、充满活力的、导致成功的思想。愈是有向往成功的思想,你的进步愈是迅速。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一股股火花直往上蹿。仅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当惊恐的人们赶到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一座工厂已荡然无存,无情的大火吞没了一切。火场旁边,站着一位30多岁的青年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分的刺激,已使他面无人色,浑身不住地颤抖着……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费尔莱德·诺贝尔。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炸药的实验工厂化为灰烬。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5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正在大学读书的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另外4人也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助手。5具烧得焦烂的尸体,令人惨不忍睹。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年迈的父亲因受刺激引起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然而,诺贝尔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却没有动摇。

惨案发生后,警察当局立即封锁了出事现场,并严禁诺贝尔恢复自己的工厂。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他。再也没有人愿意出租土地让他进行如此危险的实验。困境并没有使诺贝尔退缩,几天以后,人们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平底驳船,驳船没有装什么货物,而是摆满了设备。一个青年人全神贯注地进行一项神秘的实验。他就是在大爆炸中死里逃生、被当地居民赶走的诺贝尔!

诺贝尔遭遇的磨难不是谁都能经受得了的,但诺贝尔靠着坚忍的毅力,挺住了,奋起了,于是他成功了,研制出了炸药。

除了诺贝尔发明炸药历尽艰难外,世界上许多事情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如哥伦布花了14年的光阴才实现他计划中的航行;复印机早在发明人找到经济上的资助之前4年就被发明了;当贝尔一开始要出售他所发明的电话时,曾因为有人认为不需要而不加理会;盘尼西林的原始配方早在1929年就已经有了,但是过了好几年,仍然没有被继续研究。可见要把构想转变为行动需要相当的毅力。

美国杰那德勒与人合作编著的《心灵软件——自我成功技巧》一书中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思维能力上的差异是直接影响到他的成功与失败的。因为任何人的处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由此就会有不同的遭遇,也会带来种种难题和困惑,有必要从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面临的许多问题。这里主要指突破性思维。思维是人的变化着的智力活动,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用各种方法进行思考,而具备洞察力,能鉴别优劣并善于做出抉择的思维方法才具有创造性,即突破性。

以下是做事的建议:

(1)要提醒自己勇于尝试,去参与,去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许多人和你一样,是要克制惧怕后才能自然地表达他应该表达的东西。许多公众人物,都曾努力跨过这道门槛。

(2)不要给自己找理由,找下台阶。如果你想克服惧怕,只有一条路: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

(3)要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小而大,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去努力。

(4)不要根据你当时面临的那些小小的困难来评估你的未来,使你今天陷入黑暗的阴云,明天自然消散,天日也会重见。

(5)要学会用开阔的视野来看待挫折,一定要学会正确评价客观事物。

事实证明,在人生的棋局上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就是那些敢于正视现实、接受挫折、不怕失败、锐意进取的人。

只有行动才能成功

成功并不需要你知道多少,而是依靠你做了多少,所有的知识、计划、心态都要付诸行动。不管你现在决定做什么事情,设定了多少目标,你一定要马上行动。

事在人为的道理很多,但真的一旦要付诸行动,人们仍然不免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人们之所以害怕付诸行动,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三个:

(1)由于心态的原因,一行动就想到消极的一面,想到失败。这种恐惧心理摧毁我们的自信,关闭我们的潜能,束缚我们的手脚,使我们遇事不敢轻举妄动。

(2)人对发生改变,多多少少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和不安,即使是代表进步的改变亦然。这就是害怕冒风险。行动就意味着风险,因而就出现了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拖延观望等。特别是一当形势严峻时,人们习惯的做法就是保全自己,不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的潜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上。

(3)怕行动,是不愿付出。有一种理论说,人有自私的天性,原因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付出就意味着“失去”,而行动就意味着要付出。

行动与其说是能力,还不如说是一种勇气。行动的障碍只有毅力和勇气才能解决。

理查·霍伯格是美国著名的胸腔外科医师,在朝鲜战争期间,他担任陆军军医队的队长。退役后,他开始写战争小说。他用了整整12年的时间写了三本战争小说,但是,他的作品却一再遭出版社退稿,但他从不气馁,最后,他的作品《野战医院》终于被威廉莫若出版社出版发行。没想到,这部作品一炮而红,还被拍成了电影,后来又被改编成电视剧,红遍全美。

做事只做到一半,哪会得到什么好结果?失败为成功之母,失败之后重新来过,努力不懈,最终一定会有所收获。就像理查·霍伯格那样,12年的时光并非短暂,但他坚持到底,所以写成了三本著作;纵然屡次遭遇退稿,但由于没有半途而废,最终获得了光辉的成就,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人们做任何事,采取任何行动,追求任何目标,都要有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

假如你想要自己喜欢做某事,那你就去找爱做某事的人,和他来往接触,就会有所进步。喜欢某事的人,一般也擅长此事,和他们来往后,自然地也会喜欢于某事。例如:“我最讨厌某件事,可是又必须学会才行,因为我要依靠它生存!”这时,你就去找擅长于此事的人,由于他的言行影响,你也会喜欢上这件事。其实,“不喜欢”或“讨厌”的感情,不是先天的、绝对的,大都是因为缺乏亲密感而产生。就像我们进入黑暗时,就会感到恐惧不安,但过了一会儿,当眼睛习惯了黑暗的状态,了解了周围的状况,不安的心情就会减少。当你决定了追求的方向,用实际行动去接近它,那么也许曾经不大有兴趣的事也变得可爱了。

拿破仑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成功开始于思考,成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都没有错,但这只相当于给你的赛车加满了油,弄清了前进的方向和线路,要抵达目的地,还得把车开动起来,并保持足够的动力。

有一个雅典人没有口才,可是非常勇敢。有一天开大会,许多人做了精彩的长篇演说,许诺说要办许多大事。轮到这个人发言,他站起来,憋了半天只说出一句话:“大家说的事情,我都要做。”

成功并不需要你知道多少,而是依靠你做了多少,所有的知识、计划、心态都要付诸行动。不管你现在决定做什么事情,设定了多少目标,你一定要马上行动。

行动会带来灵感,促使你走向的成功。

一个人常会突然想到某个主意后去行动,结果对自己以后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实这种突然想到的事,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和那个人过去的人生经历有关联。所以,某些灵感可以说是必然会产生出来的。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因为偶然产生出来的灵感,完成了许多棘手的工作。当然,这也是需要努力并抱着良好的思想才行。而这种努力和想像,也会酝酿出更好的灵感的萌芽来。

想成功,必须行动才行。只要积极地工作,灵感就会涌出来,只要有信念,就可以得到很多灵感,成功也会更快到来。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有没有决心,凡是要完成一件事,就必须有决心。不能活用自己特性的时候,只要有决心,有时也可以做好工作。

两千多年前,亥厄洛二世给金匠一块纯金,要他做一顶王冠。虽然金匠做好的王冠重量与国王交给他的那块黄金相同,但国王怀疑金匠在王冠里掺了铜或银。为了弄清真相,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