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尺,不如行一寸
若要使昨日理想成为今天现实,仅靠愿望和祈祷是万万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你的理想才能实现。
记得小学的语文课上,我们曾读到过这样一则古代寓言:“蜀之鄙有二僧”——
说是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一直想租条船沿着长江而下,到现在还没做到,你又凭什么去?!”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若要使昨日理想成为今天现实,仅靠愿望和祈祷是万万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你的理想才能实现。
说一尺不如行一寸!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推知这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
在一个古老的国度,有一对好朋友相伴去遥远的地方寻找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在即将到达目标的时候,遇到了一望无垠的大海,由于风高浪急,他们被迫止步于此。但海的彼岸就是幸福和快乐的天堂,他们不愿就此放弃,于是其中一人建议采伐附近的树木扎成一条木筏,然后渡过海去。而另一人则认为,无论采取何种办法都不可能渡得了这么宽大的海,与其自寻烦恼找对策,还不如等海水流干,再轻轻松松地走过去。
于是,建议造木筏的人每天砍伐树木,辛苦地制造木筏,并顺带学会了游泳;而另一个则每天躺在树下休息睡觉,醒来后到河边去看看海水流干了没有。直到有一天,造好木筏的朋友准备扬帆出海之时,另一位朋友还在讥笑他是在做“无用功”。
造木筏的朋友并没有生气,临走前只对他的朋友说了一句话:“去做每一件事不见得都会成功,但不去做,则一定没有机会获得成功!”
事实证明,大海终究没有干枯,等待海水流干的朋友始终还是在等;而那位造船的朋友在一番狂风巨浪之后,终于到达了幸福快乐的彼岸。
如果我们将现实比作此岸,理想比作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大海,那么行动则无疑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梁。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达到目标的唯一途径,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
建造木筏的朋友将自己的愿望化作了积极的行动,他虽预料到自己在出海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风浪之险,甚至因此而丧命,但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幸福,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进;而那位奢望海水能够干枯的朋友,只贪图眼前的安乐,将希望寄托于他物而不主动积极地争取,注定被自己的懒惰和退却所害。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使梦想成真,放开手脚去做是最有效的办法。
曾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从纽约步行到了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记者在采访她的时候问道:“途中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过您?而您又是如何鼓起勇气来完成这次旅行的?”
“走一步是不需要勇气的,”老人答道,“我所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走一步,我就是这样走到了迈阿密,完成了我的徒步旅行。”
当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可以坐下来用脑子去想,实现目标却必须落实到扎扎实实的行动。当目标制定好之后,你应该坚决地投入到行动中去,观望、徘徊、畏缩都会使你延误时间,以致使计划化为泡影。行动是医治畏惧和惰性的最好方式,如果你确定好了目标,那就勇敢地走一步,再走一步吧,如果你能够使你的脚步永不停歇,你也可以走到你自己的“迈阿密”。
行动,其实质就是付出,付出时间、精力、财物、汗水甚至鲜血……行动的道理或许大家都懂一些,但人们一旦将理想化为行动,往往还是会犹豫不决,畏缩不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在少数。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害怕行动?分析其中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
1.心态不够积极。
有的人还未行动或者在行动的起步阶段,就先想到了消极的一面,想到了失败的可能性。这种恐惧心理会摧毁我们的自信,关闭我们的潜能,束缚我们的手脚,使我们遇事不敢轻举妄动。
2.害怕冒风险。
人们对于改变,多多少少都会心生一种莫名的紧张和不安,即使面临代表进步的改变也会如此。行动总避免不了风险的存在,所以人们很容易会出现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拖延观望的心态。特别是当形势严峻时,人们太习惯于保全自己,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不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的潜力”上。
3.不愿付出。
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天性,原因就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付出意味着“失去”,而行动意味着要付出。在这些人的内心,怕行动归结于他们不愿做过多的付出。
说到底,行动除了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心态,行动的障碍只有靠行动才能解决。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说过:“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与自欺的行为。”
很久以前,村里住着一位捕鱼的老人,老人和他唯一的儿子一直住在海边。由于老人常年以捕鱼为生,而且捕鱼的技术又特别好,村里的人们都称他为“渔王”。
老人一直希望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衣钵,所以竭尽所能将捕鱼的方法和技巧都传授给了他。但是令渔王伤心的是,在他的悉心调教下,儿子的捕鱼技术仍十分平庸,没多大进步。
这天,一位哲人来到这个小渔村,渔王热情地招待他到家里做客,并且准备了一桌鱼宴招待他。哲人说道:“真的很好吃,想必您儿子的技术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渔王听闻此言。忍不住向哲人抱怨起了自己的苦恼:“从小开始,我就手把手地教他怎样撒网,怎样捉鱼。可以说,我把一个捕鱼人所有的本领以及我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一滴不漏地传授给了我的儿子,可是令我想不通的是,他的技术还不如一个普通的渔民之子。”
哲人听了,问渔王:“你每次出海,他都跟着你吗?”
“那当然!”渔王说,“为了不让他走弯路,我一直让他在我旁边,亲自示范给他看,把技巧和注意事项都告知于他,连很多细节都不会错过。”
哲人点了点头,说道:“这就是他为什么捕不好鱼的原因了。你虽然教给了他一流的捕鱼技术,却忽视了让他自己去实践的重要性。要知道,看人挑担不累,虽然他懂得了所有捕鱼需具备的知识和技术,也看到了你凭借这些技术捕到了大量的鱼,但对于他自己来说,却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因而也就无法真正地领会其中的含义。”
看和学习是一回事,实践和行动是另一回事,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必要的动力和成功的基本条件,却不能完全代替后者,让你更接近成功的,永远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动而不是你知道了多少。所以不管你现在决定做什么事,不管你设定了多少目标,你一定要立即行动。
归根结底,只有你的行动,才能最终决定你的价值。
成大事需从第一步开始
一件事情会影响一个人的声誉,几件事情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无数事情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人的一生由许许多多的偶然的和必然的事件组合而成,有时一次偶然的事件使某个人变成了大人物,有时一次偶然的事情使某个人变成了小人物。在常人看来,大人物总是和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小人物总是和小事件联系在一起。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做成一件大事。但是,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会和一件又一件必然的小事发生关系。因此说,小事情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内容。
大事能检验一个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小事也能。如果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亮、舒心,那你也能得到极大的快乐和对自我的肯定。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不做也是不能成功的,那些常常游手好闲的人,他的成就肯定不会超过常人多远。忽视小事,专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常做小事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小事来得频繁,办事所花的日子也多,积累起来数量也就大;而大事来得稀少,积累起来数量也就小。
积累,一件又一件小事地去积累,直到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比如雷锋,他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珍惜每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都当作一个新的出发点,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倾注全部的生命和热情,谁又能怀疑他的伟大呢——伟大的,其实也是平凡的。
每一年积累,不如每季度积累;每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个月积累,不如每一天积累。
一天不是一周,一周不是一月,一月不是一年。一周需要七天才能构成,一月需要四周才能构成,一年需要十二个月才能构成。一件事情会影响一个人的声誉,几件事情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无数事情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搬运工到哲学家,从奴隶到将军,从凡人到伟人,这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长期的追求,长期的积累,长期的磨炼才能达到。
也许一个穷人会因为某种机遇而一夜之间成为富翁,腰缠万贯,但一个搬运工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凡人成为一个伟人,绝不是某个机遇的缘故。
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
不断地实行,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儿;播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儿。积累耕耘的经验就成为农夫,积累砍削的经验就成为工匠,积累贩卖货物的本领就成为商人。这种积累,既是痛苦的,又是快乐的。
著名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是农民出身。他的成功,源于他对生活小事的关注。初中毕业后,列文虎克来到当地小镇上找到了一份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了60年,中间没有换过一次工作。
看门的工作比较清闲,列文虎克便把打磨镜片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他磨呀磨,一天一天地磨,一年一年地磨,锲而不舍,前后一磨就是60年。在打磨镜片时,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专业技师们的都要高。借着研磨的镜片,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名声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来拜会他。
列文虎克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块玻璃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来做一件小事,终于他在他的小事里看到了成功,科学也在他的小事里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
美国社会工作者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利说过,人们往往不了解,即便是取得最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已经迈过了许许多多蹒跚艰难的脚步。
你希望一口吃个胖子,夺取成功就像迈一下脚步那样简单,你或许常这样想:“我真希望自己是个完美无缺的人。假如我有好的天资,是个大智者的话,我就会每天干什么事情都永远不会失手,我会马上把吸烟、赌博的恶习戒除掉。”
这是幼稚的懒汉成功逻辑。你以为成功者都有遗传得来的特殊天赋,有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诀窍。按这种逻辑,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轻松愉快的,易如反掌的。懒汉们认为,成功者都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学了第一课,就能够一下子成为专家。你这种“马上如愿”的思想,是导致失败的大敌。
无疑地,那种希望“马上如愿”的人还是存在的,像婴儿。婴儿都是要求父母即刻满足他们的意愿的。他们一想撒尿,不管是在大人怀里还是睡在床上,即刻就把衣服尿湿,把被子尿湿。对婴儿的这种行为,父母无可指责,并不会对婴儿提出从发育来说不现实的要求。不幸的是,如果你一生当中总保持着这种马上如愿的要求,那么,你要走向成功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抱着“马上如愿”思想做事的人,你决定当一个画家,你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搞出像达·芬奇《蒙娜丽莎》那样的杰作,期望自己一夜成名。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该先画蒙娜丽莎的秀发还是先画蒙娜丽莎的额头,你便认为绘画很艰难,情绪陡变,顿时扔掉画笔,长叹创作之难。因为你相信的是:如果一个人有出息,有才干,想要做什么事,都能一下子如愿以偿,用不着像达·芬奇那样天天画鸡蛋苦苦地做单调乏味的努力,用不着一点点地积累经验,用不着总费多少时间锻炼基本功。这种想法,终将你抛向失败之谷底,不堪回首。
上天就是这样捉弄人,你越希望即刻如愿的,越难以即刻如愿。成功,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成功,是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缓慢的学习过程。攀登珠穆朗玛峰,需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没有一下子就能跃上山顶取得成功的。
合不合适穿上鞋子才知道
“穿上鞋子才知道哪里夹脚。”当你有了梦想,有了目标,有了可以执行的计划,那就可以行动了。世界是不会停下来等你的,“万事俱备”的苛刻条件也只是偶然才会出现。没有行动,很多缺失的盲点和被忽略的问题便不会出现。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逐步去检验去完善。
许多人做事都有这样的习惯:不到“万无一失”不行动,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周密的计划只不过是一个拖延或不想行动的借口。
首先,我们树立的生活上和工作中的目标,绝大部分都不是“生死攸关”的大计划,即使贸然行动,也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严重后果发生。
其次,既然目标是对未来的设计,那就必定存在许多我们把握不准的因素,比如:“我所设定的目标真的适合自己吗?”“这个目标的可行性如何?”“中间如果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处理?”等等——只有行动才是最好的检验师。
“穿上鞋子才知道哪里夹脚。”当你有了梦想,有了目标,有了可以执行的计划,那就可以行动了。世界是不会停下来等你的,“万事俱备”的苛刻条件也只是偶然才会出现。没有行动,很多缺失的盲点和被忽略的问题便不会出现。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逐步去检验去完善。
1921年6月2日,无线电通信诞生整整25周年。美国《纽约时报》对这一历史性的发明,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评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现在人们每年接收的信息是25年前的25倍。
对这一消息,当时在美国至少有16个人做出了敏锐的反应,那就是——创办一份文摘性刊物。
在3个月时间里,16位有先见之明的人士不约而同地到银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资本金,并领取了执照。然而当他们到邮政部门办理相关发行手续时却被告知,该类刊物的征订和发行暂时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第二年的中期选举以后。
得到这一答复,16人中的15人为了免交执业税,向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递交了暂缓执业的申请,只有一位叫德威特·华莱士的年轻人没有理睬这一套。他回到暂住地,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个信封,装上征订单寄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