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科玉律:管理中不可不知的101条黄金定律
48119700000031

第31章 范希尔定理——效率的核心是速度,效率的关键在增值

法则释义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R·F·范希尔总结多年的管理经验指出:一个企业如果要生存、赚钱和成长,它就必须既有效率又有效益。这就是被管理界称为范希尔定理的黄金定律,其旨在提醒每位管理者要注重效益,因为效率的核心是速度,而效益的关键在于增值。

对于管理者而言,效率与效益一直都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率却不一定就代表有效益。人们往往会因为追逐效率,而忽略了效益的重要性。在管理界始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效率是工业社会的第一原则。由此可见,管理者常常将效率与效益直接画上了等号。

然而,管理学家却从多年的管理实践中,得出了效率与效益的异样性,“效率”只是管理的一个方面,而“效益”才是管理与经营的基点。注重效益的工业社会,不过是商业社会的一个特殊阶段罢了。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将效率与效益进行有机结合。

经典案例

在如今的工业中,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它将品种繁复、工艺复杂的生产流程,分成一个个单一的工艺流程,工人间的分工也更为精细,这使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而流水线的发明者,就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

福特的梦想是让汽车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但是在流水线未被发明之前,汽车工业完全是手工作坊型的,每装配一辆汽车要728个人工小时。当时,汽车的年产量大约只有12辆,毫无疑问,这一速度远不能满足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所以汽车绝对是富人的象征。若想使汽车普及,提高生产速度与生产效率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降低成本,才能降低价格,才能使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汽车。

1913年,福特应用创新理念与反向思维逻辑提出:在汽车组装中,汽车底盘在传送带上以一定速度从一端向另一端前行。前行中,逐步装上发动机、操控系统、车厢、方向盘、仪表、车灯、车窗玻璃、车轮——一辆完整的车就组装完成了,这样便形成了初步的流水线。在之后的生产实践中,福特不断对流水线进行改进,他不仅把汽车放在流水线上组装,也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福特将装配汽车的零件装在敞口箱里,放在输送带上,送到工人面前,工人只需站在输送带两边,节省了来往取零件的时间。而且在装配底盘时,他让工人拖着底盘通过预先排列好的一堆零件,负责装配的工人只需安装,这样装配速度自然加快了。第一条流水线使每辆T型汽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生产效率提高了4 488倍!

就这样,福特公司在一年之中就生产了几十万辆汽车,这个新的系统既有效又经济。与此同时,福特又将汽车的价格削减了一半。1913年,美国人均收入为5 301美元,1914年,一个工人工作不到四个月就可以买一辆T型车,福特也因此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智慧启迪

在一些企业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下属的效率很高,但耗费很多资源所做的工作,却从根本上是错误的,其经济效益也就难以保证。由此可见,效率与效益不一定是同步的,效率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它强调的是数量、产量,而效益指的是完成工作所取得的效益与结果,强调的是结果与产值。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培养明确的工作目标

下属的工作目标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方向,如果他们没有紧跟企业的目标走,没有将企业的目标当做自己的目标,随心所欲、没有计划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工作,那么他们所做的工作势必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只会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长此以往,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管理者必须培养下属明确工作目标的态度,使个人的工作目标与公司的发展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提高下属的工作能力

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这就要求管理者应与时俱进,不能停滞不前。如果下属的工作能力不够,无法按照时间与质量的要求把工作做到位,如有些下属非常积极努力地想做好一件事,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无法承担这项工作,那么,就会给其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进而拖累整个企业的工作进程,影响整体的工作效率。

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整个企业的高效运转,来源于每位下属的高效工作。这就要求下属都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如果在工作中缺乏责任感,该做的工作没有按照时间与质量完成,没有严格履行自己的责任,也没有与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而是一味想着从企业中谋求自己的利益,必然导致效率的下降。此时,管理者应对这类下属的做法给予否定,并积极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