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48111600000016

第16章 食俗纵观(1)

一、春节食俗

年节食俗中的“重头戏”,无疑是春节食俗。春节,又叫“年节”、“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曲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按民间习惯,“过年”是一个跨年度的、前后有二十余天的节日活动期,从过小年、祭灶、除夕,到春节、上七、元宵,都属“过年”。

从腊月二十日起,民间便已经进入“过年”状态。浙江绍兴风俗:从这天起,人们以“夜”称日,如腊月二十日称“二十夜”,依次类推,直至“大年夜”。此举意在提醒人们年近岁迫,万事须抓紧办理。这期间,人们春糕裹粽,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忙着置办福礼和年货。

但就一般情况而言,过小年的时间,无论南北,大都在腊月二十四日,少数地方早一日或迟一日。这天,有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祭灶,即祭灶神。灶神,民间俗称“灶王爷”。祭灶的食物,各地不尽相同。《燕京岁时记》说:“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民社北平指南》说:“二十三日祭灶,供以糖饼、糖瓜、黍糕、胡桃等。”

祀灶神要用糖,据说是为了粘住灶神的嘴,免得他上天时说长道短。“口数粥”是吴越食俗。人们在米中掺赤豆煮粥,家中所有的人都要吃上几口,即使是襁褓婴儿,也要给他喂一口。外出远行的人,也要给他盛一碗乙养猫狗的人家,还要让猫狗咆一些。总之,家里所有的人“口”,包括猫狗的“口”,在这天都要吃到这种粥,故叫“口数粥”。这种食俗,盛行于宋代,范成大有《口数粥行》诗,描绘了这种食俗。扬州送灶之夕,煮一锅糯米饭,祭灶神后,全家每人吃一碗。

民间习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民间习俗,妇女不能登上灶头。所以,灶头的灶龛等处要由男主人去除尘;如男主人不在家,则由男孩子登上灶头清除尘垛。祭牡后的食品,男女都可以吃。但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却有燕俗禁忌的记载:祭灶后,祭品不能给小女孩吃。据说,小女孩吃了祭灶的祭品,以后吃肥腻之物,口圈就会发黑。

在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的春节食俗中,最有代表性的春节食俗是包饺子、蒸年糕和吃团圆饭。

春节包饺子多流行于北方地区。饺子有的地方也叫“角子”、“扁食”、“水点心”。据文献记载,最初饺子也叫“馄饨”,北齐颜之推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远在公元5世纪,饺子已是黄河流域的普通面食。

馄饨形状有角,故又名“角子”,北方人读“角”为“矫”,因呼“饺子”,饺子之名由此而来。

饺子在明代以前,还没有作为春节食品,明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北方的春节美食。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岁的祈望。如:包进蜜和糖,希望来年日子甜美;包进枣子,表示来年“早生贵子”。还有故意在个别饺子里包进一枚“制钱”,谁得到这个饺子,谁就财运亨通。可见,饺子不单是供人们食用的美食,同时也是寄托人们理想与希望的意念之物。此外,还由于春节第一顿饺子必须在旧年最后一天夜里十二时包完,这个时辰也叫“子时”,此时食“饺子”,取“更岁交子”之义,寓意吉利。

每年春节还未到,年糕就迫不及待地上市了!

春节吃年糕,在我国南方比较盛行。“糕”谐音“高”,过年吃年糕,除了尝新之外,恐怕主要是为了讨个口彩,义取“年年高”。正如清末一首阐发年糕寓意的诗所说:“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新年吃年糕之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年糕是将糯米浸泡磨浆后,压干水分,蒸制而成的一种米制品。其特点是口感柔软,食法多样,便于存放。

关于年糕,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阉阊为了防止敌人侵略,命伍子胥建造阖闾城。闾阖城建成后,吴王太宴群臣,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建城有功的伍子胥却闷闷不乐。一天,他对左右部将说:“我若去逝后,如果吴国遭难,人民饥苦无着,你们可在东门下掘土数尺,民饥可救。”后来,伍子胥果然遭谗身亡,越国乘势发动战争破吴。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饥民遍野;众人在危难中忽然想起伍子胥生前说过的话。是部将们率领民众拆砖挖城,挖下三四尺后,竟发现基砖是由米作成的。众人大喜,洗净后蒸食充饥,缓和了饥荒。后来,们为了纪念伍子胥备战备荒之功绩,每年过年都要蒸糕纪念。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食年糕俗不尽相同,年糕品种多种多样。北方年糕多以黄米年糕、剩年糕为主,南方年糕以糯米年糕为主。南方年糕又分广式和苏式两大风味,广式多以糯米粉、片糖、生油、瓜子仁、竹叶等为料,其色泽金红、口感软滑,内含竹子清香。苏州年糕最为讲究有猪油年糕和红、白糖年糕等不同品种。红、白糖年糕,粉细甜,色泽白亮,蒸透揉韧,水煮不腻,油煎香甜,久藏不霉。猪年糕有玫瑰、桂花、枣蓉、薄荷四种,其特点是色泽鲜艳美观,润香糯、食而不腻。除甜年糕外,有些地区还喜欢吃咸年糕。南瓜丝、萝卜丝为料,加入糯米浆中,上屉蒸熟。咸年糕吃起来更是别有风味。在湖北、湖南、江西、海南等地,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制作年糕,年糕成为春节重要的食品和礼品。

春节饮食活动的高潮是吃“团倒饭”。在民间,人们对吃团圆饭十分重视,羁旅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忙也要赶回家吃顿年饭。因特殊原因不能回家吃年饭的,家人也要为他们留一席位,摆上一套碗筷,以示团圆。

吃团圆饭之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开始,《风土记》说:“酒食相邀,称曰‘别岁”’,可见;当时在除夕之夜,要举办丰盛的筵宴,辞旧迎新。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说:“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忏语,家家家里合家欢。”

所谓年饭,顾名思义,它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其准备之充分、物料之丰富、莱肴之精美,是平常饮食无法相比的。

年饭安排在除夕这样一个新旧年更替的特定时刻,它关系到年的生活好坏,因此,无论是菜品的安排,还是人们进餐的言谈举止,都必须特别讲究。比如在莱肴安排上,菜肴数量要成双,不能出现单数,最好是能包含一定寓意的数字,如十道菜,取“十全十美”之意,十二道菜,取“月月乐”之义,十八道菜,取“要得发,不离八”的吉祥俚语。筵宴菜肴的内容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江汉平原地区,除夕年夜饭必有一道全鱼,谓之“年鱼”,意取“年年有余”。年鱼一般是不能吃的,虽然个别地方可以吃,但鱼头、鱼尾不能吃,谓之“有头有尾”,来年做事有始有终。圆子菜在许多地方的年宴上是少不了的,因“圆子”正好合“团圆”之意,所以,鱼圆、肉圆或藕圆便成宴席上的必备莱;在广东、香港等地,年宴上发菜是颇受人们欢迎的菜肴,因发菜谐音“发财”,于是精于经商的广东、香港人,总要在年宴上吃一些发菜,希望来年能发财。总之,年宴上一般要有一至两道包含吉祥寓意的菜肴,以此表达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旧时江西民间吃团圆饭之前,必先祭祖。浙江杭嘉湖地区的拜神祭祖仪式即“祝福”一般在除夕前一天举行。祭祖完毕,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吃,叫做“散福”。

团圆饭的意义,在“做”的过程中凸现得更为明显。

在江西,大年三十做“年饭”(也叫“岁饭”),是城乡都盛行的习俗。这天早上,家家都准备大甑,把煮得半烂不熟的米饭(有的地方直接把淘净的米)盛于甑中,放在大锅上用眭火蒸熟;然后选一个地方,把甑固定在该处,在甑上贴一张写有“年年有余”的小红纸条,接着放斗挂鞭炮,甑中的饭就成为-“年饭”。封好的年饭是不准随意开盖的。要到下午或傍晚全家“团年”时再揭盖。有的地方,要一直等到正月初来了拜年客,才揭开甑盖吃年饭。揭盖吃年饭时,也要鸣放鞭炮,以示隆重。年饭绝对不能一顿吃完。在江浙一带,吃剩的饭,或原封未动的饭,都要供于案头,上面放些红橘、荸荠等果品,讲究些的人家还要放元宝形的米糕,再在饭上插一些松枝或柏枝。人们称其为“宿岁饭”或“万年粮米”。

年饭是一种象征,象征农家粮食“年年有余”;年饭还是一种寄托,寄寓着农家对来年庄稼丰收的祈盼。

同样是江南地区,浙江的年夜饭又有所不同。丽水人过年,以“糖糕粽,鸡肉冻”为主体,鸡、鱼、肉是过年的必需菜肴,在除夕夜“谢年”时,一般用猪头、猪尾巴(表示全猪)、大雄鸡、鱼等作祭供。在年夜吃“分岁”的菜桌上,鱼、芋艿、豆腐丸和八宝菜等,是桌上必需的菜。

江浙一带的“分岁筵”上,还有一道“安乐菜”,是人们入席后首先要尝的菜。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说:“分岁筵中有菜名雪里青,以风干茄蒂缕切红萝卜丝,杂果蔬为羹,下箸必先此品,名‘安乐莱’。”有感于此,袁氏以《安乐菜》为题,赋诗一首:“冷淡家风不费钱,莱羹滋味乐终年。霜塍割出连根煮,甜到千家馓岁筵。”

在中国民间,午夜饭是具有神圣意味的晚餐。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集中体现了中国食俗的祈福特征。如年夜饭的莱肴食品名称,就是极好的例证。上述丽水人过年的菜肴,含有合家团圆、年年有余、八宝进门的吉祥意义、在绍兴一带,这种“讨口彩”习俗同样十分流行。吃年夜饭时,,碗筷、座位不管人多人少,必凑成十,寓“十全福寿”之意。而菜肴食品,则有更多的吉祥寓意:藕块、荸荠枣加糖煮成的食物叫“藕脯”,谐音“有寓”;咸煮花生叫“长生果”;咸菜烧豆瓣、千张等叫“八宝菜”;有头有有尾的一碗鱼,叫“元宝鱼”,寓意“年年有余”;鲞冻肉上放一个不吃的鲞头,名为“有想头”……在山东,除夕这天家家做供品。胶东的供品有鸡,寓吉祥之意;有鱼,谐年年有余之音。黄县、蓬莱一带吃菜饽饽,菜是财的谐音,饽有莲勃发展的含义,吃菜饽饽取其发财之意,谁吃得多,就意味着多发财,所以,人们要尽量多吃几个。蓬莱一带除夕的午饭,有三样必不可少:一是米饭,是猪肉,三是龙须菜。米饭主要是大米或小米做成,吃剩的称为陈饭,意为“家有陈粮”。龙须菜又叫三须菜,即海带丝、白菜丝和粉条一齐煮。当地俗话说:“吃了龙须莱,中年又顺又发财。”除夕的晚餐,胶东十带吃饺子,也有吃面条的,饺子寓意把财包住,面条意味着顺利,合起来取意“发财顺利”。泰安、滕县等地习惯喝“辞岁酒”,又叫“团圆饭”。餐桌上,栗子鸡、鱼、年糕和团子必不可少。栗子鸡寓意“大吉大利”鱼寓意“年年有余”,年糕取意“步步登高”、团子象征“全家团圆”即墨的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叫做“福有余”;要吃芋头,叫做“粘合”,寓意团结和睦;要吃春黍糕,取意“年年登高”。

除夕子时,北方广大地区的人们食用饺子,取“更岁交子”的意思旷为了讨吉利,有的在饺子中放些糖,意味着来年生活更甜美十有的放些长生果(花生),意味着健康长寿;有的在个别饺子里包一枚.“制钱”(现代用硬币),认为谁吃到了钱,谁就财运亨通。

在苏北,人们吃过团圆饭之后,还要在所有的锅、碗里放上豆腐、桂片糕和两棵葱,叫“压锅”。此举意在一年到头锅里不空,有饭吃。新年第二次揭锅看见豆腐诸物,寓意“都富”、“富贵步步糕”、“葱茏旺盛”,全年生活“从从容容”,不结结巴巴。

睡觉时,每个人的床头要放一碟桂片糕或糖果。第二天早晨醒后,睁眼看见糕,伸手摸到糕,开口吃到糕,这叫“开口糕”。

“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在人们的祝福与祈盼中过去了,接踵而来的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人们在这天的饮食,与除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我国北方,春节的第一顿饭大都是吃饺子。旧时,山东人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了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取意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水饺煮好后,头一碗敬天地,第二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因为饺子中包有一些干果或钱币,因此吃饺子时充满了特有的节日气氛:谁吃到红枣,意味他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谁吃到粟子,意味他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谁吃到钱币,则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小孩子吃到了钱币,家长还要给赏钱,以示祝贺。